于莺:诊所不是你想开就能开
2015/9/8 医学界

导语:于莺在近一年的摸索尝试后还是决定放弃自办诊所的设想:“事实是很残酷的,人家根本不批!”
作者:郑莹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从世界各国经验来看,大量临床医生是在医生诊所中行医。随着多点执业政策的开放,“医界先锋”也开始探索中国式“家庭医生”之路。但事实上,医生诊所仍然面临政策、人才、成本等壁垒,医生诊所的限制和应对策略也成为医疗界关注的热点。
在中欧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办的以“医生诊所,如何成长”为主题的圆桌会议上,张强医生集团行政总监童维楠、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CEO于莺、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美国佰健势医疗集团驻华总裁邻家诊所创始人李健华等人共同探讨了这个话题。
政策法规障碍
两年前从协和辞职的美中宜和综合门诊中心CEO于莺分享了她开办诊所的经验。早些时候,她认为开诊所非常容易,只要做好选址、进行简单装修、选定服务人群、估算好周围居民的基本情况,再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护士,诊所就可以开起来了。
“医疗机构不分类别、所有制形式、隶属关系、服务对象,其设置必须符合当地《医疗机构设置规划》”——由原卫生部拟定的《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对“不得申请设置医疗机构”的情形做出了如此规定。这对想要开办诊所的医生来说只是第一道关卡。
于莺在近一年的摸索尝试后还是决定放弃自办诊所的设想:“事实是很残酷的,人家根本不批!理由是,第一不符合卫生区域行政规划。第二,作为一个小诊所你得有检验科、药剂科,要专门招一个检验师、一个药剂师。听说你还要上门,不行!必须要申请全科,同时还得申请巡诊资质,你才能从一楼上到二楼,给二楼那个瘫痪的老太太换药。所以我这么一想完了,3个人的队伍壮大成30个人的队伍了,那么一个小诊所是养不活的,现阶段算了。我觉得市场化还没有成熟到那个程度,所以最后我跟美中宜和合作开了一个比较大的诊所。”

张强医生集团行政总监童维楠也提到了医疗机构的审批的问题,“我们想在上海申请诊所,遇到了很多的政策瓶颈和限制。我亲自去了上海徐汇区卫计委申请办诊所,给我的回答是我们没有规划。现在医疗市场不是市场经济的时代,医生要解放,政策首先要配套。
童维楠还指出中国目前没有自由执业法,只有多点执业法,法律限制只能有三个执业点,还要征得第一点的同意,但自由执业的医生不跟任何医院签订劳动合同,不是雇佣制的。“跨地区的自由执业是一个非常麻烦的事情,张强医生在北京每看一个病人就要写一个会诊单。”童维楠说。
除此之外,个人诊所还需要考虑医疗责任的承担问题。于莺表示,遇到病情比较严重的患者,诊所会建议第一时间前往公立医院就诊。对于日常的诊疗行为,她会按照国家规定为医生和护士购买医责险。但她也坦承,医责险的实际操作非常复杂,所以对没有上升到医疗事故的医疗纠纷,诊所会利用诊疗收益建立的资金池进行赔付。
医生个人因素
在中国,医生开诊所会遇到专业的限制。中国的全科医生群体十分匮乏,目前全科医生数量仅为17万人,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司长秦怀金曾说过:“我国启动了全科医生包括整个住院医生规范化培训的工作,但招生非常难,去年计划招1万人,想尽办法最后才招了5000人,培养出来以后,采取了5+3的转岗培训和多种渠道培养,好不容易培养了近15万人,可是注册的才不到33%,这意味着近70%的人不愿意注册全科医生。”

对此,正在筹备第一家线下诊所的丁香园创始人李天天有自己的对策,遴选儿科、急诊、老年课等相关性较强的专科医生,通过培训将他们培养成全科医生。
医生的继续教育问题也需要考虑。由一两个医生组成的个人诊所自不必说,一些有专科划分的小诊所也通常是一个专科只配一个医生,不可能进行脱产学习。于莺说,有医生提出邀请三甲医院的专科教授来讲课,他列出的讲课清单中第一项是请呼吸科大夫讲讲肺栓塞,“讲完这个病以后你两年之内能用得上吗?你为什么要去听这个课?我现在问你感冒的问题,你能回答出几个?基本的问题搞不清楚,还要学高精尖的东西?”在于莺看来,诊所医生的继续教育和公立医院大不相同,“学习要有,但要循序渐进,我们先要满足客户的第一需求,再去看看自己怎么提高。”
除此之外,诊所医生还会面对巨大的心理落差。一方面,大医院的门诊量非常巨大,一个医生一天看几十个病人是家常便饭,而个人诊所在成立初期往往是门庭冷落,这种鲜明的对比可能带给医生巨大的挫败感。
另一方面,个人诊所的医生还扮演着家庭医生的角色,医生需要对病人的情况非常熟悉,当医生们习惯了医院里3分钟看一个病人时,提升沟通技巧、充分尊重患者、适应20分钟以上的单次问诊,也需要一个过程。
不仅是医生个人身份的转换,个人诊所和医生集团的管理模式也和公立医院不同。对大部分医生来说,他们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诊疗方面,也会投入一些时间从事科研,对于行政管理、法律、财务、税务、养老等问题关心较少。一旦独立经营医生诊所,这些原本陌生的内容都会成为必须考虑的问题。
最近加盟春雨的前国家卫计委医政医管局医疗资源处主任科员范晶认为:“医生诊所、医生集团最大的问题是人才,我们缺少市场化医疗机构的运营管理人才,公立医院的管理者在提出整体性、系统性绩效方面的动力和技能同市场有一定差异。所以我觉得未来真正制约诊所集团、医生集团快速复制和扩张的最大瓶颈在于人才。”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7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