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改“强基层”效果咋样?病人直线下滑
2015/10/27 医学界

    

     导读:2010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比例逐年减少,三级医院则突飞猛进。

     作者: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级诊疗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有效对策,日益被提上医改的紧急日程。仅今年,国家就推出八大文件力推分级诊疗。然而根据2015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以诊疗人次数和入院人数为指标,2010年以来基层医疗机构所提供的医疗服务比例逐年减少,三级医院则突飞猛进。

    

     原始数据来源:2015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下同)

     《医学界》根据年鉴所提供的各级医疗机构历年诊疗人次数(主要包括门急诊)作了计算,基层医疗机构所占的比例从2010年的61.87%下降到2014年的57.41%,平均每年下降将近1个百分点。而在政府派极为推崇的英国,90%左右的基础医疗服务是由基层全科医生提供的。美国初级保健医生的转诊量2009年比1999年几乎翻了一倍,也不过是9.3%,说明基层分流了90%左右的诊疗人次。

     不仅如此,同期一级医院和二级医院完成业务量的比例都非常平稳,而三级医院的业务量占比增长比较明显,从2010年的13.03%,上升到2014年的18.39%,平均每年增长1个百分点略多。也就是说,中国老百姓看病的选择,不仅没有向基层下沉,整体上呈现向三级医院攀升的趋势。

     再看各级医疗机构历年入院人数:

    

     如图所示,二级医院和三级医院呈现此消彼长的态势。二级医院入院人数稳中有降,占总入院人数的比例维持在35%左右,而三级医院的这一指标则从2010年的21.85%上升到2014年的30.78%,五年增长了近9个百分点。

     新医改提出的目标是“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国务院《关于县级公立医院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也提出:县级医院“开展常见病、多发病诊疗,危急重症病人救治,重大疑难疾病接治转诊”。但从上表数据来看,包括县级公立医院在内,二级医院整体上没有承担起应有的职能,而是让更多的病人流向了三级医院。

     住院不是基层医疗机构的主要业务,并且由于药品和设备的限制,在基层住院的人数逐年有所减少。一级医院入院人数占总入院人数的比例略有上升,反映出乡镇和街道卫生院的服务能力略有加强。

     “分级诊疗”喊了半天,为何事与愿违?下面这张表格揭示了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

    

     机构床位数这一非常直观的指标,清晰地反映了各级医疗机构的发展速度。从2010年到2014年这五年间,基层医疗机构床位数增长最慢,仅为15.85%;而三级医院增幅最大,为76.36%。(参见《医学界》10月21日报道《卫计委发狠话:大医院床位要压缩!》)

     三级医院的一路高歌突进,背后是整个医疗体系中资源配置和评价体系的“倒金字塔”格局。新医改数年来,虽然“强基层”的口号不绝于耳,但局面从未根本改变,甚至变本加厉。

     顺便说一句,五年间一级医院床位数的增幅为50.91%,仅次于三级医院,但一级医院无论诊疗人次数还是入院人数的占比,都没有明显的增长。这说明一级医院的医疗服务能力并没有随硬件的改善而显著提高。原因也很容易解释:源于“安徽模式”的所谓的绩效考核和收支两条线,严重挫伤了以乡镇卫生院为代表的一级医院的积极性。就在安徽模式的操盘手孙志刚调离医疗卫生系统前后,安徽省卫计委正忙于约谈部分县市卫计委主官,因为他们取消收支两条线动作太慢。呜呼!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9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