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愤怒?可千万要注意了!
2015/10/27 医学界

导读:有多严重?易怒与死亡率之间具有无可辩驳的独立的相关性!
作者:二刀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古人说“怒伤肝”,他们认为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吐血或昏厥等证。听起来似乎有道理,却拿不出什么可靠的证据。脑洞大开的现代科学家们却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表明愤怒这种精神状态不仅直接跟健康有关,甚至跟死亡率也有正相关性。
当然,偶然的愤怒一般而言不会对人的健康造成深远的影响,但是,易怒者,不仅会因为身体状态的变化造成疾病,还会引起健康行为的改变,自身经济收入与社会关系亦受到影响,进一步影响到健康状态与死亡率。在SocialScience&Medicine中一项研究有力的证明了易怒和健康及死亡率的关系。这之中,研究者使用了大量美国国家代表性样本,从1972-2007统计了长期的数据,结果表明,易怒与死亡率之间具有无可辩驳的独立的相关性。
愤怒时人体的变化
一般而言,愤怒可引起人体多个器官功能的变化,但最主要的变化则在于它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直接作用于心脏和血管,从而加快心率,升高血压。古人所说的“伤肝”则跟交感神经兴奋造成的血糖升高、脂肪分解加强等因素引起的肝细胞负荷增高有关。
在现今的研究中,愤怒与健康关系的探讨主要集中在冠心病方面。一项研究表明,易怒者因为长期处于愤怒状态,在正常人中患冠心病的风险比为1.19,而在患有冠心病的患者中预后不良的风险比为1.24。同时,易怒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及心脏病发作等的发生率相较普通人都有极大的提高,从而严重威胁到健康甚至直接导致死亡。
易怒引起健康行为改变
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渐渐转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上述的生物特性的改变并不能完全解释易怒的危害,还需要从更多的方面考虑。
一些研究表明,易怒者会有一系列健康行为的改变,比如,易怒者容易嗜烟嗜酒、形成不良饮食习惯从而造成体重指数的增加、缺乏锻炼并且养成不良作息习惯从而使身体长期处于睡眠不足状态等。这些健康行为的改变使得各种疾病发生的几率大大增加,严重影响他们的健康状况。
值得一提的是,前不久轰动全国的成都路怒男暴打路怒女司机事件也证明了易怒者更容易超速、斗气驾驶等,这些不仅危害到旁人的生命安全,也使自己的人生蒙上了阴影。
易怒对经济收入与社会关系的影响
试想一下,谁又愿意和一个脾气差动不动发怒的人和谐相处呢?
一些调查研究认为,易怒者通常也有不好的职场经历,比如同事关系不融洽、长时间得不到晋升,甚至频繁失业等。因为事业上的不顺遂造成易怒者经济收入的低下,进而影响到他们的生活质量。
不仅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可能不融洽,易怒者的婚姻生活也常常是不和睦的。研究表明,甚至许多婚姻关系的破裂也是因为一方易怒的性格造成。
社会关系和生活水平的不佳严重影响了易怒者的生活状态,造成其心理状态的改变,反过来造成其身体状态与健康行为的进一步改变,也因此影响到他们的健康状态与死亡率。
由上看来,怒不仅伤肝,它还会伤身,伤神,甚至致命。发怒虽是人的本能,但容易愤怒或许称不得热血男儿,因为死亡会使热血变冷的。所以奉劝诸君,要胸怀宽广,自律制怒,方能延年益寿啊!
参考文献
Amelia, K., Robert, F. S., Jennifer C. C., 2015. Psychological and cognitive determinants of mortality: Evidence from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sample followed over thirty-?ve year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144 (2015) 69-78.
Anton,S.D., Miller, P.M., 2005. Do negative emotions predict alcohol consumption, saturated fat intake,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older adults? Behav. Modif. 29 (4), 677-688.
Bunde, J., Suls, J., 2006. A 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ooke Medley Hostility Scale and traditional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risk factors. Health Psychol. 25 (4), 493-500.
Chida, Y., Steptoe, A., 2009. The association of anger and hostility with future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 meta-analytic review of prospective evidence. J. Am. Coll. Cardiol. 53 (11), 936-946.
Douglas,S.C., Martinko, M.J., 2001. Explor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prediction of workplace aggression. J. Appl. Psychol. 86 (4), 547-559.
Nawrot, T.S., Perez, L., Künzli, N., Munters, E., Nemery, B., 2011. Public health importance of trigger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comparative risk assessment.Lancet 377 (9767), 732-740.
Wilkowski, B.M., Robinson, M.D., 2008. The cognitive basis of trait anger and reactive aggression: an integrative analysis. Personality Soc. Psychol. Rev. 12 (1),3-21.
(本文责任编辑潘达君,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超29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