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西医院180岁了,孙中山也是它的学生
2015/11/1 医学界

    

     导读:180年前,中国第一家西医院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在广州诞生,在医疗技术上,这里创下了一连串的“中国第一例”,“国父”孙中山也曾在博济医学堂读书。

     作者:李秀婷

     来源:南方日报

     (《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授权)

     180年前,中国第一家西医院在广州诞生,它就是沿江路上广州人耳熟能详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

     在建院180周年之际,医院位于海珠区盈丰路的南院区新住院大楼今天正式启用,记者在启用仪式现场发现,几乎全广州的大医院的院长都过来庆贺了,足见这家医院的江湖地位。

     趁着这座“祖母级”的医院过生日的喜庆氛围,我们来八一八这家医院的历史到底有多牛。

     创造中国西医史多个第一

     1835年,美国来华传教士伯驾医师(Dr. Parker)得到广东巨商的捐助,在广州新豆栏街丰泰行3号(现在的十三行)买下一块地皮,当年11月4日,中国第一所西医院开诊。因为最早只设了眼科,所以取名为广州眼科医局。

    

     伯驾(Peter. Parker)医生医院创办人(任期1835-1855年)

     在医疗管理上,伯驾为医院建立了中国最早的西医医案记录制度,以及国内最早的手术《协议书》,制度均沿用至今。医院还采用挂号排队候诊的办法。用竹片编上号,派一人在候诊门口发给病人,按竹片上的号码就诊。

    

     博济医院时期1949年的病案

     在医疗技术上,更是创下了一连串的“中国第一例”,第一例外科手术、第一例截肢手术、第一例眼科手术、第一例膀胱取石术、第一例剖腹手术、第一例剖腹产手术……也最早在国内应用乙醚麻醉术,最早开展病理尸体解剖,并拍出了中国第一张X光片。

    

     1836年1月19日伯驾为长肉瘤的十三岁女孩进行中国第一例外科手术

    

     中国第一例截肢手术的病人包阿兴(音,Po A Shing)截掉手臂前后

    

     1875年嘉约翰行中国第一例剖腹治疗手术,摘除巨大卵巢囊肿。图为4个卵巢囊肿的病人,2例术前,2例术后

    

     1916年博济医院手术室

     1855年,伯驾出任美驻华公使,眼科医局由美长老会传教士嘉约翰医生接办,后更名为博济医院。

    

     “博济医校”创办人嘉约翰

    

     1865年,博济医院仁济街前门

     嘉约翰一接就是44年,他设立了国内最早的西医学堂“博济医学班”,造就了中国最早的华人医生群体,成为今日中山大学医科的摇篮。

     嘉约翰还在博济出版《广州新报》(后改称《西医新报》),是中国最早用中文介绍西医知识的报纸,并翻译西医书籍共34种,是中国近代早期最系统的西医教材。

     最早的西医病历,病人是林则徐

     你知道吗?医院保存的中国最早的西医病历显示,当时的钦差大臣林则徐也在眼科医局看过病。伯驾为林则徐亲笔记录的病历卡,编号为“6565”,刊登在1840年4月的《中国丛报》上。

     然而据资料记载,伯驾当时并未与林则徐见过面。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林则徐到广州强硬禁烟,身患疝病的他碍于身份,不愿与外国人私下接触。经过深思熟虑,“傲娇”的林则徐采取了极为迂回的方法求医。

     他先托一名高级行商给伯驾带信,提了一大堆不相干的要求:翻译《各国律例》一书中的若干段落,对有关鸦片的情况提出事实的陈述,开列出鸦片受害者的一般性药方。

     这时候,林则徐才通过当时的南海知事和高级行商向伯驾索取“治疗疝病的药品”,并要求送他一副“疝带”。

     按照规矩,病人第一次使用“疝带”必须由医生亲自托绑。这也难不倒林则徐,他再找到一位曾被“疝带”治愈的同僚,让他去找伯驾指导其使用方法,再用到自己身上。

     根据病历的记录,伯驾的医术效果良好,林则徐基本免除了疝病的困扰。为表感谢,他还给伯驾送去了水果等礼物。

     通过这一件事,林则徐询问了解到原来在中国开设的这间医局与在其他国家开设的医局相似,并非别有用心,他也对伯驾的行为表达了赞许。

     孙中山在此学医走上革命之路

     博济医学堂里,最有名的学生莫过于孙中山。1886年,年仅20岁的孙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就读于博济医学堂,其中也有一段故事。

    

     1886年,年仅20岁的孙中山先生以“逸仙”之名在博济医院学医,此为当时留影

     当时,他离开家乡无处可去时来到广州,在沿江路上逛街时遇到了当时博济医院的院长嘉约翰。由于孙中山的英语流利,加上在香港认识的喜嘉理牧师引荐,嘉约翰对其印象很好,邀请他进入博济医学堂求学,并为其减免了学费,让他在医院兼职做翻译工作。

     在这段读书时光中,孙中山的政治思想越发激进。课余时间,常与同学和朋友讨论国事,探索救国之路。他后来写下了这样的话语,“于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由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以医术为入世之媒。”

     孙中山最早一批革命追随者主要来自博济医学堂的师生,像郑士良、史景然、尹端模、“中国的第一个南丁格尔”张竹君等。

     在博济医学堂求学期间,孙中山也向院长嘉约翰提了很多改进教学的建议,比如撤去课堂上男女同学座位之间的帷幔、允许男学生参与妇科的临床实习等。

     除了孙中山,博济医学堂的学生里还有许多不简单的人物。比如说康广仁,康有为的弟弟,戊戌六君子之一;梁培基,民国时间著名民族工商家,是名医、华南著名制药商,曾发起创办光华医社、光华医学堂;陈垣,参与创建广州光华医学专门学校,曾任辅仁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校长、京师图书馆馆长、故宫博物院图书馆馆长,与陈寅恪并称“史学二陈”,被毛泽东称为“国宝”。

    

     康广仁,博济医院早期学生、康有为之弟,参与戊戌变法,失败后被清廷处死,戊戌六君子之一

     全国最小三甲医院”今扩容“摘帽”

     1993年,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成为了广州第一家三甲医院。但沿江路上的院本部仅占地19.5亩(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一直都被称为“全国最小三甲医院”。

     因为床位紧张、空间拥挤,病人睡在走廊、电梯口也是常有的事情。即使是这样,也挡不住病人们前来求医的热情。去年一年,医院总诊疗人次达380万,住院人次超10万。

     不过,医院党委书记王景峰说,医院的发展确实大大受到了用地的局限,其中最为困扰的问题就是停车难。“许多人开车前来就诊,转了一圈实在没地方停车,就开去了其他医院。”

     就在医院180周岁之际,好消息传来,位于海珠区盈丰路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院区新住院大楼正式启用,开放床位增加1000张,将大大缓解医院床位紧张的局面。“新住院大楼建筑面积9万平米,停车面积规划就有3万平,将彻底告别困扰医院的停车难问题。”

     今天,南院区新住院大楼正式启用

     王景峰透露,届时南院区将覆盖所有的临床专科,专家资源与本部一样,院本部则主要作为急危重症处置中心。南院区已经引进了全球最为先进的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正在安装,即将投入使用。

     除此之外,医院还将与广州花都区政府合建中山大学附属仁济医院。前不久,该项目修建性详细规划方案通过了审批,建筑面积约14万平方米,设1000个床位,规划2017年底建设完成,花都区将新增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的国内一流综合性三甲医院。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您的行医故事?欢迎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期待您的来稿。

    

     医学界正在发生什么?

     请关注“医学界”,

     超29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