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创业要抓住这些“痛点”!
2015/12/13 医学界

     导读:医疗创业和医疗投资究竟如何找准方向?似乎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有些迷茫。

     文:郑莹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峰会

     “中国GDP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医疗支出占GDP比例只排在15位左右(15位为讲者语,根据世界银行网站官方数据2013年中国排名117位)。但是在过去的五年,中国医疗支出占中国GDP比重的上升速度排在世界第一位,年增速在20%左右,比第二位的巴西10%高出1倍。在过去30年,美股中医疗指数增长了15倍,超越了所有其他行业的增长。目前中国的医疗市场在4万亿左右,5年后将达到8万亿以上。” 12月12日,在由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主办的“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峰会”上,分享投资合伙人黄反之透露了这样一组数据。

     巨大的蛋糕意味着巨大的机会,然而进入“资本寒冬”,且在挂号、轻问诊领域已经出现巨头垄断或后继乏力的现象之后,医疗创业和医疗投资究竟如何找准方向,似乎很多创业者和投资人都有些迷茫。在这次奇璞峰会上,来自产业界和投资界的嘉宾给创业者提了个醒——要抓住“痛点”。

    

     医疗投资需要把握医生入口

    

    

     过去一个星期,医疗圈最火的一件事就是《医学界》获得了近2000万的A轮融资。作为投资方之一,来自道彤资本的合伙人孙琦又被问到了这件事。

     “医生是移动医疗的一个入口,这个入口大家都在找,却并不容易。我们找到了《医学界》这个非常有效的入口,《医学界》在三四年前抓住了微信的机会,不靠地推,而是凭借内容聚集了100多万医生。今年又推出了医生站,同样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医学界》是一个专业的医疗媒体,对我们其他项目也有一些协同。”

     中欧国际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主任蔡江南教授在峰会上发布的《2015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蓝皮书》中写道:“在各种医疗资源中,医疗人才是最重要和核心的资源,而医疗人才的短缺在我国已经达到了一种空前危机的状况。在两百万医生队伍中,有近一半人不具备大学本科教育水平,从而使得我国合格医生与人口的比例严重偏低。”

     在孙琦看来,《医学界》其实是抓住了“医生”这个痛点,而针对“医生”又找到了医学继续教育这个“痛点”。中国有90%的医生没有接受过规范化培训,现有的“学分式”继续教育又流于形式,接受实用、有效、先进的临床知识和经验成为“刚需”。在这样的背景下,正式上线3个月不到的“医生站”已经拥有了超过40万的装机量。

     医患信息不对称或将引发增长点

    

    

     医疗资源不平衡、医患信息不对称是医疗行业的另一个“痛点”。树兰医疗创始人兼CEO郑杰认为这或许会造就医疗产业的另一个爆发点。

     医评创始人郭艺强和他的公司从医生点评开始做起,现在已经涉足第二诊疗意见领域。“很多病人和家属在面临手术与否的决定时,并没有有效的信息帮助他们进行选择,这时候如果有个其他医生提出意见告诉他们自己是怎么看的,对病人来说会非常重要;另一方面,一些医疗资源不太发达地区的病人遭遇重症进入医院后,当地的医疗资源可能没办法解决他的问题,非常需要一些上海或者北京的医生可以参与。”

     孙琦觉得医评的做法是从服务价值开始往交易价值切入,而郭艺强则表示,他们只是想最大化地解决医患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他们早期起家的医生点评业务也是出于同样的原因:“患者和医生之间存在很大的知识差,患者最多只能提出自己的主观反馈,但是医生是非常专业性的,所以应该让患者有机会去查找这个医生更多的背景——从业资质、从医经验、手术案例、擅长方向、学术成就等等。”

     抓住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痛点”

    

    

     “分级诊疗”是今年医改的重点,国务院半年内出台八条文件力推分级诊疗的落地,然而医疗资源不平衡,优质资源难下沉的问题却是绕不开的一道槛。不少医疗创业项目将眼光投向了远程医疗。

     北京医联纵横科技有限公司就把重点放在了地市级甚至县级医院,希望与医院合作建立影像中心、开展心血管门诊,通过门诊开诊,帮助患者选择更好的医院就医。创始人兼CEO李昊说他们的核心就是整合优质的医疗资源,使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提高基层的医疗服务水平,提升大医生的服务半径,降低患者的就医成本。

     美年大健康董事长俞熔很认可这样的商业模式,他认为通过远程医疗这样的手段,把高端或者处于优势地位的专家团队调动向基层,符合现在医疗资源不匹配、不均衡的行业现状。如果能让优质医疗资源往下传导,好的经验和知识向下传播,将是非常好的路径。

     但是这其中还有其它的痛点需要摸准:“基层医疗机构环境错综复杂,区域医疗市场差异很大,每个需要帮扶的对象的小环境是不同的,如何用一套标准,应对不同的环境,考验非常大。”

     移动医疗靠谱吗?

    

    

     “可以靠谱!”平安创投总经理张江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颇值得玩味。在他看来现在的移动医疗公司很复杂,有互联网背景的、有医疗背景的,也有什么背景都没有可就是想做的。靠不靠谱关键在于这家移动医疗公司所专注的医疗价值在什么地方。比如做慢病管理的公司应该关注临床是不是得到了改善、在什么地方进行干预,单纯的用户量和下载量并不是关键。

     “中国现在的医疗环境没有一方是满意的,无论是医院、医生、患者、监管、保险对这个体系都不满意的,大家都有痛点。从诊前、诊中、诊后的一系列过程,不仅涉及到患者、医生和医院,这还是一个服务关系,医患之间、医院和医生之间、药厂和药店之间,很多链条都需要改善。”

     对于投资者来说,无论是医患平台、医生工具这样的移动医疗公司,还是未来诊所、未来医院这样的线下项目,只有做出并体现出价值,解决病人和医生的刚需痛点,才是真正“靠谱”的东西。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约稿

     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行医故事和感悟?请投稿至yxjtougao@126.com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