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真的一代不如一代?
2015/12/28 医学界

     导读:临床上经常听到“哎,一代不如一代了,你瞧现在的医学生,连脾触诊都不会做了……”难道新一代的医学生医生真的赶不上老一辈?

     文:二刀

     责编: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哎,一代不如一代了,你瞧现在的医学生,连脾触诊都不会做了。”“上班不像个上班的样子,只知道看着表生怕下班迟了一分钟,而不愿多花一秒钟去看看病人,怎么得了啊!”…这类吐槽笔者自己也遇到过,新一代的医学生医生真的赶不上老一辈?呵呵!《JAMA》刊文详细解析和反驳了这些吐槽,它认为从心理学、社会学和社会公德许多方面来看,这一说法都站不住脚。

     老前辈也是会吹牛的

     以“现在的孩子们”怎样怎样开头的吐槽最后总是会落在“我们当年”如何好如何好的怀旧之上。之前的世代的医学生和医生真那么好?恐怕不是哦。

     “老前辈”总说什么“在我还是住院医的时候,我整夜守在病人的病床旁边寸步不离”﹑“还是医学生的我一夜收四个急诊绝不抱怨”blablabla。可惜这些都是假的,不过是记忆错误罢了。

     当然不能说这是有意欺骗,事实上只是记忆工作的机制导致出现这些错误罢了。因为回忆的进行并不是重放,而是一个重塑的过程。大脑很擅长记忆总体内容,但是细节的记忆却不行。因此在进行会议的时候,会自行填补空缺,然后自然而然的将回忆美化了。你们想得太美了,没人能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独立完成头颅钻孔,也没有住院医能在第二年时就完全掌握体格检查法。任何人都有美化自己的潜在冲动,在描述自己当年时,总是把自己的境况说得更悲惨,显得自己对医疗事业更尽心尽力,当然各种医疗技术的掌握也不在话下。都是假的,说得越好越具体越逼真越是假的,要有那份记忆力那人类就不必发明电脑啦。

     每代年轻人都要被吐一次槽

     2013时代周刊封面故事《只顾自己的一代》说这一代是被标注为自我中心的一代。但是年龄够大的人冷静下来想想,这种事是有前例的!在1976《NewYorkMagazine》就把70年代出生的一代称为崩坏的一代,嘲笑这些年轻的在婴儿潮年代出生的人的自恋。事实呢?他们正是现在这个年代的中流砥柱!

     回到时代周刊的故事,虽然它们把文章放在显眼的封面,还把字体调到巨大,仿佛这是显而易见的真理一样,可惜了,里面关于世代间差异的证据却十分脆弱,经不起推敲。这个结论是由自我评价和自传性质的报导推导出的,自相矛盾,论证力度极其有限。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PeterCappelli就恶心这种宣告,他坚信世代间关于工作的态度从上个世纪60年代开始就没有改变过。现在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只是现在更年轻而已。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是成年早期的常态,是暂时的、可变的状况,当然不是这个世代的永久特征,他们总会成长,总会成熟。

     事实上,不只上面说的70年代和现在,更早之前的年纪大的群体看待年轻人都是一样的态度,总是认为他们是和自己云泥之别的新的物种——中世纪时行业大师抱怨他们的学徒不好好学习,古希腊时说孩子们奢侈、没礼貌、轻视权威、不敬长者。穴居人为孩子着迷于轮子或火之类的新式工具而痛哭流涕。

     现在的年纪大的医生也一样,毕竟是咱们人类的“光荣传统”,总得保留下去吧。而这之中,体格检查的衰落是他们最热爱的唱衰话题。就在1976年的《JAMA》中,一项研究就认为现在住院医体格检查的能力是他们的弱项,主笔GeorgeEngel引述了作者的一段话说“不能给这些临床能力不够的医学毕业生学位!”炒冷饭就这么有趣?那个年代的医生可现在还好好的为人类健康做贡献呢!现在吐槽年轻医生的一代,是在打这位主笔的脸呢,还是等着将来新生代来打脸呢?

     年轻一代不过是在模仿前辈

     现在主治医生总是担心住院医生使自己诊所(医院)衰落。“为什么年轻的医生总是开各种检查?”“为什么他们不能成为像我们一样的伟大的体格检查的医生?”答案很简单,“他们”跟“我们”学的。社会科学的研究证实,个人行为受环境影响的可能性比受个人性格影响的可能性大得多,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

     因为他们所处的医疗文化决定他们怎么表现。学生表现得就那么像他们的主治,反之亦然。等级分明的医疗世界,正统的从业者制定文化,不是年轻医生(医学生、住院医)自己那一代。

     一个突击检查住院医师的开的实验检测的研究显示,在突击过程中他们开具的检查和突击前突击后开出来的检查数量没有统计学差异。更何况,有无数研究都证明,不正确的开抗生素的处方以及不必要的检查都是主治主任们自己干的而不是住院医师。

     在吐槽和责怪年轻一代之前,先反省一下自己比较好。美国小说家JamesBaldwin就这样说过,孩子也许不擅长倾听,但是说到模仿,无人能出其右。

     伟大的一代

     现在的医学有很大的问题,医疗资源的匮乏,医生素质的参差不齐,药费的居高不下等等等等,相比这些,心包叩击音之类的体格检查的消亡和我们对手机的偏爱不值一提。我们破败的医疗卫生体系需要年轻人来修复他们,使这个系统运行得更好、更便宜、更安全。完成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在于社会上广泛存在的互不尊重的现象。老的一代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古怪、没能力,重复的无根据的指责只会养成一种不尊重医生的文化,对完善医学体系完成没有作用,只会破坏年轻医生的士气、学习的欲望和彼此合作的可能。

     伟大的人并不回避批评他们的学徒。但是这些批评必须是有针对性的、正确的,批评的目的必须是想激励他们努力进步,而不是无端的毁谤。年长的一代必须认识到彼此之间是同伴而不是骄傲的认为自己是年轻人的高级版本。

     现在的年轻人,从专业的角度、学习的热情、为病人的献身精神等多个方面都和之前世代的一样。并且,他们更会利用现代化设备,网上登录去监护病人,写医嘱,保持通信畅通随叫随到。他们不管是假日还是家庭聚会都以病人的需求为先。是的,他们经常看手机,你又怎么知道他们不是在看医学相关知识、进展,和同伴讨论医学问题以期得到更合适的医疗方案或者安慰、沟通患者的家属呢?实际上,他们很可能就是这样做的!

     TomBrokaw把大萧条时期出生的、坚强热情的面对二战以及随后的国家建设的孩子们称为最伟大的一代。他们,决心为了医学奉献终身的一代,是不是也该称为最伟大的一代?所有愿意为了医学奉献自己的年轻人,以前的,以后的,难道不都应该称为最伟大的一代?

     参考文献

     Dhaliwal G. The greatest generation. JAMA.2015;314(22):2353-2354.

     Engel GL. Aremedical schools neglecting clinical skills? JAMA. 1976;236(7):861-863.

     DetskyAS, McLaughlin JR, Abrams HB, et al. Do interns and residents order more tests than attending staff? results of a house staff strike. Med Care. 1986;24(6):526-534.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成为《医学界》专栏作者?想和界友们一起分享行医故事?赶紧投稿到yxjtougao@126.com吧~(也可加小编微信13524393306,交流更方便!)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