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三甲医院竟然探索"医护自己管自己"
2016/2/8 医学界

    

     医院建起各种委员会,就是希望通过一种制度,让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管理。

     文:李草凡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2016年1月13日,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下简称“一妇婴”)的护士委员会宣告成立。院长段涛透露,医师委员会也将于年内成立。加上该院2014年8月率先成立的全国第一家住院医委员会,医院的三大主力员工群体都将有自己的“组织”。

     这三个委员会都是在段涛的亲自过问之下成立和筹备的,借用已故美国总统林肯“民有(of)、民治(by)、民享(for)”的理念,通过群体自治的方式,帮助大家提升职业认同感、改善职业环境、拓宽职业发展道路。段涛将之称为一妇婴的“去段涛化”,“用我的权力去剥夺我的权力”。

     究其本质来说,这是一种小范围的基层民主实践。一家公立医院为什么要搞这些?因为政府制定的“白菜价格”与公众要求的“白粉体验”,使医务人员置身于一个逼仄的工作环境,作为院长,段涛清醒地意识到:“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服务”。

     如何让医生快乐工作?

     1月22日傍晚,段涛应邀参加由DNVGL医疗举办的一个有关提升患者体验的研讨会。这位向以“敢说”闻名业界的院长,开场白就语出惊人:公立医院讲患者体验是一件奢侈、乃至荒唐的事情。

    

     必须承认,在目前的收费标准、拥挤程度乃至运作模式下,公立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缺乏改善服务的动力和压力,长期如此也逐渐丧失了这样的能力。如何应对患者对于服务体验的越来越高的要求?

     段涛说得很直白:不能一味要求医务人员付出,对他们提出“既要、又要、还要”,却不给予他们需求的东西。他在一妇婴建立起各种委员会,就是希望通过一种制度,让医务人员在日常工作中实现自我满足和自我管理。

     住院医师是衡量医院板凳深度的标准,是显示医院未来医疗水平的晴雨表。鉴于这一群体的特殊性,一妇婴率先把他们组织起来,成立“住委会”。其宗旨“Of the residents,by the residents,for the residents”——由住院医师组成,由住院医师管理,一切为了住院医师。2015年9月,段涛亲临“住委会”竞选现场,来自各职能科室的负责人、临床带教老师、教学秘书、教学管理人员、住院医师代表组成的20人评委团现场评分。

     段涛指出,民主并非只是一个口号,民主的习惯要在实践中养成。一妇婴在国内首创成立的“住委会”就是为所有住院医师提供一个充分学习民主、实践民主的舞台。住院医师不仅仅是被培养的对象,更应该是主人翁。他们的权益能否得到很好的保障?上级医师的带教能否很好的落实?是否有机会和渠道与医院各部门很好的沟通?“Nothing about me without me”,“关于我的事我一定要参与”,段涛希望“住委会”真正实现住院医师所愿。

     住委会的的“权力”很大,可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求出谋划策,向医院提出来。比如,制订新生入科指南,整理临床规范宝典,出台新人导师制,成立杂志俱乐部等等。段涛介绍,住委会甚至可以决定由谁来给住院医师上课,并且给带教医师打分,作为医院选拔指定带教医师的参考。

     继住委会、护委会都成立之后,一妇婴还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下一场“重头戏”——“医委会”。段涛在接受《医学界》专访时介绍,国外“医委会”可以参与医院的重大决策,言辞之间对一妇婴民主实践的不断推进充满期待。

     用文化凝聚一妇婴的"两岸三地"

    

     段涛认为,一家医院要做到管理好服务好,需要三方面的配合:制度框架、薪酬体系和文化建设,其中前两点主要致力于树立标准,而要实现提升、向优秀迈进,离不开文化建设。

     针对第一点,一妇婴引进了国际化的风险管理与专业评估机构DNV·GL,于去年8月经历了第一次评估。薪酬方面,公立医院自己调整的空间有限,段涛确立的基本原则是“不能亏待年轻人,不能亏待一线护士”。段涛认为,医改中“多点执业”等灵活政策,使得大医生有足够的机会获得合理报酬,因此医院会在收入分配中向低年资医生和护士倾斜,同时允许符合条件并能完成任务的大医生们外出多点执业。除此之外,文化建设就成为一妇婴工作的重中之重。

     段涛介绍,一妇婴的文化建设必须紧扣其特殊“院情”。医院三个院区横跨浦东浦西,被员工们戏称为“两岸三地”,相互之间需要加强沟通。另一方面,员工整体都很年轻,40岁以下的占60%-70%,其中一半年龄在30岁以下,三年之内的新员工占了50%以上;一妇都婴所服务的患者群体也比较特殊,年龄基本上都在40岁以下,他们和医院的员工同属于移动互联网一代。

     针对上述情况,段涛开通了微信公众号,用这种眼下最时兴的方式与员工、与公众沟通。2015年夏天,一个刚结束岗前培训的新晋住院医,发现自己没有更衣柜存放物品,就此给段涛写了一封信,反映了一妇婴管理上的一些混乱局面。与此同时,这位小医生很没有把握地说:“也许院长根本不会看到,或者看到也并不会理睬这些诉求,亦或许从此院长会拉黑这个没有后台的小医生……”

     事实上,段涛看到了这封信,并转给了相关科室处理。8月26日,他以此作为自己个人公共账号的主题,写了《院长日记之院长对“小医生”吐槽的回复》,不仅公开了小医生来信和自己回信的全文,还附上了三位科室主任的回复,在科室主任提出的相关处理意见中,段涛更用红色笔加上了自己的点评。

     在给这位小医生的回信中,段涛说:“Each and every one counts”,任何人的意见都应该得到尊重,合理的建议就得改,不合理的也需要解释和沟通。事实上,他信奉“自下而上(bottom-up)”,认为这是比“自上而下(top-down)”更为可持续、更有生命力的方式。

     段涛不仅注重倾听员工的意见,还意识到必须改变沟通方式,把身段放低,多用年轻人的语言。在新近一篇再谈移动医疗创新的文章中,他开头就说:“好的APP的标准和追女生的标准类似”——他把这种表达方式自嘲为“聊发少年狂”。

     无论采取什么方式,达到沟通的目的才是最主要的。“姿势不重要,姿态很重要”,段涛说。

     (本文为“医学界智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想分享行医故事,诉说行医感悟?快投稿到yxjtougao@126.com吧~(小编微信号:13524393306)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