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难缠的患者越容易被误诊!
2016/4/13 医学界

     导读:患者看病的“依从性”对疾病的诊疗和愈后至关重要!

     文:时占祥

     来源:全球医生组织北京代表处

     (《医学界》转载本文已获授权)

     荷兰研究人员最近在《英国医学杂志》发表了一篇调研报告,结果显示越是“难缠”的患者,所患疾病的误诊率越高,而且和医生花费时间多少或病情复杂程度无关。又一次提醒我们:患者看病的“依从性”对疾病的诊疗和愈后至关重要!

     一、 现实中的案例

     第一个研究项目中,研究人员展示了6类不同难缠患者的就诊情形,如:

     患者不断提出各种要求;

     患者情绪对立;

     患者质疑医生的能力;

     患者忽视医生医嘱和告诫;

     患者对预后不报任何希望,以及患者从根本上认为自己无助。

     患者疾病的诊断分为简明性或复杂性。简单明了的诊断包括一般性肺炎、肺气阻或脑膜炎。较为复杂的诊断包括甲状腺机能亢进(甲亢)、复杂性阑尾炎和急性酒精性胰腺炎等。

     该项目邀请了63位家庭医生参加接诊患者。要求家庭医生快速诊断患者的疾病状况,然后随后再进行复核确诊。

     研究结果:对那些“难缠”患者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明显低于自然依从性患者的疾病诊断正确率,且与疾病复杂程度无关。“难缠”患者疾病的误诊率高达42%。有意思的是,医生更愿意和那些依从性较好的患者进行交流,而在“难缠”患者身上花费的解释时间更少(有时候几句话就打发走难缠的患者)。

     二、情绪的反应

     人都会有情绪,医生的情绪也会影响到患者疾病的诊断结果。研究人员希望验证这个推测。又招募了第二组医生参与诊断“难缠”的患者,以确认是否仍有较高的误诊率。但这次观察内容包含了医生的经验和情绪。

     第二组参与试验的医生包括了74位低年资(两年资历)医生和实习生,除了依然给那些“难缠”患者和疾病进行临床诊断,还增加了两种更“难缠”的患者,包括威胁医生和辱骂医生的患者。

     对比第一组所展示的高误诊率(42%),第二组医生的误诊率则高达62%。医生与患者的交流和花费在诊断疾病上的时间长短,同样没有明显变化。

     研究人员继续跟踪医生的情绪反应。询问医生事后回顾患者疾病的临床诊疗和患者行为,医生几乎不记得患者的疾病状况,反而记得那些“难缠”患者过激行为和无礼的言语。

     该结果客观地证实了所谓"资源消耗"假设。就是说,越是难缠的患者,越容易造成医生的误诊——这是因为医生的精神和能量都关注如何处理那些“难缠”的问题,而分散了关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逻辑流程,包括分析重要的临床信息和症状等。医生的精力就是如此被耗尽了。

     医生对患者疾病信息的回顾表明了医生的注意力和关注程度。因此,那些干扰医生的行为(任何“难缠”行为)都会让医生分心而无法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疾病,并做出正确诊断。

     上述试验中,研究人员尚无法判断富有经验的医生和那些刚刚工作的医生是否有相似的影响。但在医生职业生涯中,随着阅历的丰富,他们记忆中对付“难缠”患者的经历则越来越多,进而造成的负面情绪被牢固地记忆在脑海里。如果医生涵养和素养较差的话,则更容易被那些“难缠”的患者所激惹。这样的话,临床误诊率的恶性循环则在所难免。

     当然了,也有非常淡定的医生(情商和智商非常高的医生)能较好地处理情绪和执业行为,他们知道如何处理好情绪和难缠的患者。

     我们理解了医生对那些“难缠”患者误诊率高的客观原因了。实际上,患者的行为对自己疾病的正确诊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容置疑,医生也是人,他们的情绪和理性判断是会受到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我们开始理解医生对于那些“难缠”患者的误诊率高的客观原因了。实际上患者的行为对自己疾病诊疗起着关键性作用。无容置疑,医生也是人,他们的情绪和理性判断会受到情绪和精神状态的影响。

     三、如何摆脱干扰

     看来,医生对“难缠”患者的误诊是客观事实。如何摆脱那些干扰?专家们的建议是:医生可以采取不同策略来摆脱干扰和难缠患者所造成的情绪负面影响,包括利用"元认知”消除技巧。医生可以重新回顾患者的案例或情形,但是是从积极和正面情形来思考患者的需求和可能的问题。这就要求医生有足够好的素养和耐心。这样做的目的是减少不必要的分歧和负面情绪,把宝贵的时间不要浪费在那些枝节末梢,或分散注意力而忽略了重要内容——治病救人。

     无论采取什么方法应对负面情绪和“难缠”患者的过激行为,医生仍需要保持着积极进取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情操。因为你是医生——这是你选择的职业!

     转发有态度↓↓↓

     越是难缠的患者越容易误诊——这是因为医生的精神和能量都关注如何处理那些“难缠”的问题,而分散了关注疾病诊断和鉴别诊断的逻辑流程。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