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CEO陈奇锐:医生社区怎么玩?
2016/4/16 医学界

     编者按: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也进入了凸显个性的时代,社区正成为变革的力量。医生圈也开始形成独特氛围的社区人群关系链。在这个圈子,如何建立直接有效的沟通,提升医生团队协作效率?如何提升医生的个人品牌,实现职业价值的最大化?怎么玩转医生这个圈子?怎么找到归属感、成就感?以下为陈奇锐在贝壳说BioShow的分享录音及文字整理。

     来源:贝壳社(微信号:iBio4P)

     29:20 陈奇锐:医生社区怎么玩? 来自贝壳社 大家晚上好,非常高兴能到贝壳说BioShow跟大家做一些分享。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移动时代医生社区怎么玩”。

     医生社区就是基于医生的需求,把医生聚起来。

     谈到医生社区,首先要说什么是社区,我个人认为就是人的聚合,怎么把人聚到一块儿去,一块儿来干一些事情,这就是社区。

     “医生站”的成功,是基于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特征,聚用户的速度可能会非常快,会让我们的一些竞争对手,在还没有领悟过来的时候,就已经领先了。这是移动互联网高频次接触带来的变化。

     现在我们理解的医生社区,其实大多数都是基于医生学习的需求,把大家聚起来的。

     如果我们放大广义一下点来看,从媒体的发展趋势来看,以前在纸媒时代,第一名是医学论坛报,做得非常专业,也有非常大的影响力,有30年的历史了。

     在纸媒体时代,内容可以做得很好,但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印刷费和投递费比较贵,所以它的覆盖面,信息的覆盖面就不会特别大。

     后来等到PC时代,我们发现不再需要印刷费和投递费了,速度可以做得非常快。这时候就出现了一些新形态的公司。比如说“丁香园”,它在PC时代作为医生社区起家,影响力是非常非常大的。冯大辉去年做过一次演讲,说他们可识别出来的注册医生用户,大约是120万。这个用户覆盖率其实是非常高的。所以我们说,在PC时代,最大的社区就是“丁香园”,“丁香园”的医生覆盖率,注册用户覆盖率都是蛮高的。但是PC端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就是电脑不能随身携带,没有便捷性,导致用户接收信息的频次相对较低。

     到了手机时代,用户接收媒体信息或者社区信息的速度特别快,所以可以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用户的聚合和信息的传达。于是就产生了一些新变化。

     做医生社区,我们就是要把医生这一类人聚到一起来。要把医生聚到一起来,我们可能有很多种手段,比如说有的用病例,有的做工具。我们“医学界”主要是通过医学讲座和资讯把医生聚起来。当然也有其它的公司,可能通过病例讨论。大家共同的目标是把医生聚起来。凡是做医生用的APP,基本上都有这个想法,就是尽可能把医生聚到一起来,一块儿来做一些事情。

     成功的医生社区应具备三大特征

     一个成功的医生社区应该具广覆盖、高活跃度和高黏性三大特征。我认为,首先它能覆盖到超过60%以上的医生,就是广覆盖。第二个它是日活率比较高的一个应用。第三点非常重要的,它有一定的黏性,就是日均用户时间比较长。第四点就是和竞争对手有一定的差距,能把差距拉开。

     如果我们放到全球去看,从医生社区来看,其实日本的M3,美国的Doximity,它的覆盖率都超过了60%。我们再扩大一点看,像medcsape其实它的医生覆盖率会更高。到现在为止,全球最大的医学APP是medcsape,超过五百万个装机。

     现在的问题是,中国做医学APP和医生社区的,没有一个能实现广覆盖,同时也没达到高日活和高黏性这三大特征。从覆盖率上说,还没有一个产品能超过20%。在日活率上,在我们以前,应该是没有一个产品做到10%以上的,是没有的。从产品黏性上说,每天日均用户时间能达到20分钟以上的,到现在为止,这样的产品还没出现。就目前来说,我觉得医生社区领域的竞争才刚刚到了中盘。

     最近这几年,由于移动互联网的大潮,有很多资本愿意进来来做这个领域的投资。所以医生社区这个本来是很狭小的,一个不太受资本界关注的一个领域,吸引了很多资本来做这件事情,我觉得这是非常非常好的。因为一定要有资本界的关注,有更多的资金进来,这个事情才有可能突破目前的困境。

     在医生社区这个跑道上,目前已经有比较多的公司拿到了投资,包括传统的老大“丁香园”,也包括刚刚完成融资的“杏树林”,还有“医联”,还有其它的一些公司都拿到了资金,也包括我们“医生站”,我们也拿到了投资。这么多的资本进入这个领域,也说明了资本界对中国医学,对中国医生的市场价值,以及他们未来的发展前景,有非常高的期望的。我觉得这是很好的一种趋势。

     以职业为特征聚合的社区黏性为什么不太高?

     我谈谈我的看法。不一定准确,供大家参考。

     说到医生社区,它是一个职业人群的社区。关于职业人群的社区,我个人认为目前基本上是没有非常成功地能做到高黏性的。我们从职业上划分,除了医生社区,还有比如程序员社区、教师社区等各种各样的社区,都可以基于职业特征去聚合。

     但是非常遗憾,这种以职业为特征聚合的社区黏性不太高。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如果我们像“罗辑思维”一样,因为共同的价值观聚到一块儿去的话,它就天然具备一些黏性,或者基于游戏,玩游戏的这些人,基于某一款游戏的共同爱好,他们聚到一块儿,他们这些人因为是爱,或者是价值观聚集起来的,他天然就会产生共鸣。

     第一,医生职业社交存在一些功利性的目的。在PC时代的时候,“丁香园”做得很好,这些医生们为什么要到那儿去呢,而且主要是一些年轻的医生。大家到一块儿去主要是为了看病例,看一些资讯,看一些文献,这样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这样做学习型社区的话,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医生相对扁平化,它可能会聚集某一个层级的医生,但是很难再延伸。对高水平的医生来说,他参与医生社区交流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问题。需要学习的人非常有热情,但是已经完成了学习和积累的这些人就不一定有兴趣参与。这就导致以这样的社群聚到一块儿,这个社群很难形成生态。

     第二,是医生社区的黏性。如果我要学东西,等我学会了东西,可能我就离开了。这是从职业社区的这种形态上,从用户的需求来看,我觉得是很难形成高黏性的社交的,也就是说在这种以职业为特征聚合起来的社区里面,社交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他跟微信是不一样的,微信可能社交本身就是目的。但是在医生的这种社区里面社交只是工具,它是实现目的的手段。

     实际上,如果一旦我们能够高效率地帮助医生用户解决他们的问题的时候,即使没有社交,其实也能实现高覆盖、高日活和一定的黏性。这就是medcsape成为全球最大的医学APP的主要原因,因为它提供的是医生必需的知识更新相关的服务,另外它还提供了CME、有医学工具,这个跟医生的临床结合的比较紧密的时候,跟他们的知识更新结合的很紧密的时候,几乎所有的医生都需要。这样,它就容易实现高覆盖和相对较高的日活和黏性。

     如何解决用户核心需求与效率?

     我们的“医生站”只用了半年时间,就跑到了医生社区这个跑道的第一名,获得70万注册用户,日活用户超过8万。

     我认为,我们“医生站”能够成功,第一个原因是我们迅速聚集了大量用户群和流量。还有一个原因,也非常重要,是因为我国的医生存在着非常广泛,而且非常强烈的学习需求,特别是通过在线讲座这种形式去学习的需求。

     在现在这个时代,医生们的学习行为,包括他们接触互联网信息的方法,很大程度上已经变成了通过手机去进行的。最近我们也做了一个关于“医生在线学习行为”的研究报告。在医生的各种学习方式里,我们发现医生接触频次最高的已经变成手机了。在他们的在线学习行为里,81%的人首选手机,14%的人首选PC,还有4%的医生选了pad。注意,这是一个单选题。

     由于,我们提供的核心服务是医学讲座和医学资讯,这样非常基础的,跟医生临床知识更新相关的服务。而在传统时代,听医学讲座要出差、请假,出注册费,非常不方便。当我们把医学讲座搬到手机上的时候,医生们听讲座就不需要出差了,也不需要请假,全部是免费的,并且他想看什么就可以搜索什么来看,看完以后甚至还可以在医生站里面跟同行聊聊天,大家讨论一些技术问题。

     最近看了一本书“Google重新定义公司”,按这本书里的说法,我们这样的产品,它用移动互联网的技术形成用户社区以后,让我们的医学内容生产成本大幅度的下降,极大程度地提升了我们用户接触医学讲座的可及性和便利性,所以这个产品本身是有技术洞见在里面的。

     可以做一些对比。根据我们知道的情况,我们的同行有一些公司装机的成本一个要数百块甚至上千块。但是我们“医生站”的成本,装机成本基本上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另外,我们的一些同行,做装机的可能有几百人的地推团队,但实际上每天装机只有几百个。但是我们没有地推,基本上也没有怎么运营,每天的装机数量可以达到三千个左右。

     对我们“医生站”来说,我们解决的问题是帮助医生,让他们每周能听一个比较好的临床医学讲座,当他们上“医生站”的时候,都能找到他们想看的讲座,看一个也好,两个也好,或者一个月看两个讲座也好。一旦他们觉得有什么时候需要看的时候,他们确实在“医生站”里能够找到他们想看的东西,并且这个查询的过程交互非常方便,能快速找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从医生的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效率的体现。

     此外,我们必须要考虑手机上的交互。一般的人看一个视频很难超过十分钟,所以必须对比较长的讲座视频进行碎片化、结构化处理,以方便他们进行查询。如果我们能把这个问题解决好的话,就能让中国70%以上的医生用到我们的产品。这样,我们就实现了对医生用户群的广覆盖。

     但是成功的医生社区,不能光考虑广覆盖,必须考虑高日活,还有高黏性,这样的产品,才会有比较长的生命力。而要打造一个高日活还有高黏性的社区,如果只是看讲座,很容易看完讲座就走了,是留不住用户的,所以必须在里面打入一些社交的东西,引入社交和关系链。我们要做到在社区里面,让医生可以聊天,可以互相加关注,可以加为好友,可以对内容进行评论,可以讨论病例,可以去看一些医学相关的资讯,查查文献之类的,甚至用一些医学工具。

     未来医生社区如何发展和实现商业价值

     未来,一个成功的医生社区,最终将会基于这个用户和用户的数据和活跃用户的行为,进行精准的一些推荐、一些动作,这样的话可以实现商业价值。

     我们必须通过一些手段,让我们的内容能沉淀下来,让用户能参与到内容创造的过程,同时能让用户之间的关系在社区里面沉淀下来。一旦这些实现了以后,它既有效率,也有黏性,并且可以解决频次的问题。一旦形成高覆盖率、高日活率和相对比较高黏性的一个医生社区平台的时候,未来平台就可以基于这个精准的用户数据,对这些活跃的用户开展相关的业务。

     对医生社区来说,覆盖率高、日活率高是首要需要关注的两个指标,用户的时间占有是第三个指标,当然还有一个指标是实名化。从排序来说,我认为是这么排的。

     我个人认为,医生社区目前还是处在第一个阶段,就是在争取广覆盖和高日活率这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的竞争也只是棋到中场,远远没有到分出胜负的时候。当然我必须骄傲地说,我们“医生站”已经相对领先了。

     我们再往未来看五年的话,我觉得竞争会走到第二个阶段,就是说我不光是争取做一个高覆盖率和高日活率的一个社区,他还必须实现商业上的成功,那就必须考虑对医生社区产品进行商业化。我个人认为,医生社区商业化,需要有业务能力,需要产业资源的对接,这个周期相对来说会比较长的。

     未来成功的医生社区,我个人认为,未来医生社区公司会是一个产业链的服务公司。就是基于用户的数据库和高活跃度的用户群,开展多种服务,这种服务其实就是基于活跃用户和数据库的高效率的信息的传达,它是一个连接器的作用。我希望我们“医学界”和“医生站”未来在这个跑道上能够成功,当然这个压力也是非常大的,同时我也希望我们同行能够一块去做一些探索,能够把这个事情做的更成功。

     未来在医生社区的跑道里,会出现一家公司,他有非常强的用户覆盖能力,同时他也把产品做得日活率相对比较高,黏性比较强。那么未来这一家公司会帮助我们的产业链解决很多问题,包括教育,包括资讯,也包括医生之间的会诊、转诊,甚至也包括医生之间的一些病例的讨论和学习。未来一旦能实现这个平台,这个平台能够做出来的话,它能做的事情就非常多。

     Q&A

     群友:医生社区如何变现?

     陈奇锐:在医生社区商业化方面,其实国外有非常成功的例子,可以看到,像日本的m3,它的商业化主要是这么几点,一个是企业级的数字营销和调研的营收,第二可能也会有一些媒体营收,第三是医院的服务营收。

     在面向药企、医疗器械这种营收里面,主要是数字营销、调研和CRO的营收。医院的营收主要是人力资源服务营收和教育方面的营收,当然我相信它还有一些媒体的营收。我们“医生站”和“医学界”,我相信也是这个发展路径。

     群友:“医学界”会不会组建自己的医生集团,比如偏向在线的医生集团?

     陈奇锐:我们是做医生社区的,我们通过媒体,通过教育把医生聚到一块去,聚起来以后,我们还是想,我们到底能做什么事情,那么我们公司选定的使命是服务医生、改善医疗,通过临床医学知识服务,去推动中国医疗行业的进步。所以我们不会直接进入医疗服务市场,我们会跟所有的医院大多数的医生集团,以及移动医疗公司合作。如果他们需要做一些事情的话,我们非常愿意给大家一起来推动这个行业的变化。但是我们不能什么都做,如果我们什么都去做的话,没有了聚焦,没有了专注,我们就很容易失败。

     另外,大家知道临床医学这个领域非常复杂,我们现在在“医生站”里面已经覆盖了36个专科,其实距离满足医院、医生们的需求,还是非常远的,现在亚专科分的非常细的话,分的一两百个亚专科,我们做了医学资讯和医学教育,我们就发现我们掉到坑里面了,很有可能我们爬不上去了。但是我们就想我们还是往下接着打吧,不要开更多的战场,还是接着把这个非常复杂的领域把它做的足够好。

     群友:医生站未来在占据了医生群体后,是否会进入互联网诊疗环节,或是进入开诊所这样的地面站?

     陈奇锐:我们非常愿意看到这个行业发生积极的变化,市场越来越开放,有越来越多的医生出来创业,有越来越多的移动医疗公司来共同为改变医疗市场而努力,但是我们更愿意站在大家的后面,为大家提供服务和支持。因为一个公司有一个公司的使命和任务,我们公司的使命是服务医生、改善医疗,通过我们临床知识服务为提高中国医疗做一些贡献,所以我们不会再分精力进入医疗市场。

     群友:在中国这么一个更适用熟人社交的社会,同时相对医生时间成本更高的情况下,日活的留存怎么做起来?

     陈奇锐:你主要考虑一点,你提供的服务是不是医生真正需要的,是不是给他带来了价值,我觉得这个事情必须回到做产品的原点,就是为用户创造价值上来。现在可能也有一些产品,装机的数量并不少,但是其实使用频次比较低,甚至月活跃率也很低,这样的产品,实际上回到原点,就是用户不需要这样的产品。

     群友:体制内医生跳出来自由执业,是否一定要玩社区积累粉丝后出去才能接近成功?

     陈奇锐:其实医生如果想自由执业的话,首先我觉得还是练内功吧,把临床技术练好,与患者沟通的能力提上去。当然也有非常重要的能力是怎么去营销自己,是不是要到BBS里面或者社区里面去运营知名度呢?我觉得这个效率总体来说不是特别高的,我感觉医生只要自己有水平,其实现在还是有很多地方可以去的。

     当然确实是可以利用微博、微信这种方法去做一些工作,但是这项工作其实和其他工作一样,成功概率都是比较低的。是不是每个人玩了微博,都能玩像张强这样的,我觉得也不是这样的。所以我觉得走出体制,医生确实要学习自己的品牌管理能力,并不等于一定要做这种工作。

     群友:现阶段“医生站”准备如何吸引高职称医师?现在的课程更多是低阶医生在听吗?

     陈奇锐:现在听讲座的是不是都是低层级的医生?我们做了一些调查,我们的医生主要是在省级医院到县医院的层级里面,我们大概统计过,主任医生有6%,副主任有16%,主治医生有40%,住院医生有30%多,这个结构其实跟医院里面医生们的结构是比较类似的。并不是大家理解的,我们这边的用户是基层医生,实际上我们的用户里面的基层,乡级的医院,乡镇卫生院这种层级的医生是比较少的,主要还是从县到省级医院的临床中坚医生为主。

     另外,就是我们这边也在想,从内容的结构上也会做一些规划,未来可能会上一些更前沿的,是不是也可以吸引大医生到我们这里面,我们也在探讨,比如说从美国引进一些内容资源,将来让我们的一部分高端医院医生也能从当中学到知识,得到成长。

     但必须得说,中国大多数的医生,可能占到80%,是从省级三甲医院到县级医院这批医生,他们是中国临床医生的中坚力量。实际上从我们服务用户的权重来说,我们必须为大多数用户提供这种服务,而不能只为金字塔尖的人来提供服务。

     (文|陈奇锐,本文根据作者在贝壳说(BioShow)上的分享整理)

     如何下载医生站?

     按住图中二维码3秒钟,识别二维码后,按提示步骤下载并安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