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或将限制大医院看小感冒
2016/4/27 医学界

     导读:根据《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草案修改二稿)》,未来深圳很可能限制三级医院接诊非急诊、非转诊患者。

     文:温宁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以后还能愉快地在大医院看小感冒吗?在深圳,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这种去大医院看小病的行为或将受到限制。

     4月26日,《深圳经济特区医疗条例(草案修改二稿)》已经提请市人大常委会议“三审”。关于推行分级诊疗制度,《条例》草案特别提出,三级医院可以根据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意见,限制接诊非急诊、非转诊患者;二、三级医院主要承担急诊、住院、疑难危重病症的诊疗服务和医学重点学科建设、医学科学研究及教学工作;医疗机构可以根据门诊医师类别和专业特点安排其每日接诊人数,保障患者的合理就诊时间。

     排队几小时,看病几分钟,这是广大中国患者的常态,甚至有人戏称“医生每天能看门诊数量就像体育比赛,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界哥就曾经报道过“一上午看了120个病人”的惊人纪录,如果把一上午估算成4个小时240分钟,医生即便不喝水、不上厕所、一刻不停地看病,平摊到120个患者身上,每个人只有2分钟!

     这样的工作强度令人咋舌,一边是患者抱怨看病难、看病体验差,一边是医生高强度工作、医患纠纷频发,双方都指向了医院人满为患的现象。一有头疼脑热就往大医院急诊跑,虽然患者到大医院的看病的观念根深蒂固,本质其实是医疗资源分配的严重不均。

     更有不少三甲医院专家抱怨,作为大专家,看的明明应该是疑难杂症、危重病,大部分时间却用来看常见病和给慢病患者开药,自身价值完全没有体现,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力推的一项举措就是“分级诊疗”,仅去年3月到9月的半年时间,国务院就出台了8条文件,不可谓不努力。

     除了反复强调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16字箴言,还有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通过医保报销比例引导群众到基层看病。但试问,如果基层医生的水平不够,患者真的会为了节省几块、甚至几十块的门诊费用,把自己的健康交给“信不过”的基层吗?

     医疗服务的核心是医生,基层医疗机构能不能“接住”患者才是实现分级诊疗的关键。如果优质的医生资源能够下沉,患者自然也会愿意在基层医疗机构就诊。

     深圳卫计委秘书处(医改办)处长李创曾在“2016中国医院互联医疗大会”上表示,至少70%以上的医疗健康问题可以在社区解决,如果任由老百姓自己找医院、找专家,自己想什么时候就什么时候去找专家,会造成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为此,深圳主要采取了两个措施,其一是把专家号源优先配给社康中心,等他们用完之后剩下的号源再放到公众的号源平台,另外大医院要对基层医疗机构上转的病人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住院。

     深圳的措施看起来很美,但就当下的情况来看,无论是培养优秀的基层医疗人员还是引导现有的医生到基层服务,都需要巨额的财政支持。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是特区,也并不是所有的城市都能复制深圳。

     界哥友情提醒,比起积极引导,深圳还有一个更开放也更简单的方式可以学习。

     鼓励医生多点执业和自由执业,医生只要在深圳找一家医疗机构注册以后,在深圳的所有其他医疗机构都可以合法执业,除此之外,鼓励医生开办诊所、工作室、社康中心和医生集团,让市场成为资源配置的主体!

     根据此前的文件,中医已经可以随便开诊所了,那么西医开诊所的日子还会远吗?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须经授权并注明出处)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