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病床周转率,美国有些医院“已经疯了”
2016/5/24 医学界

     导读:根据一位美国医生吐槽,为了病床周转率,美国有些医院的管理策略已经疯了。

     文: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病床周转率这个东西大家都不陌生,基本上是每个医院考核科室甚至是考核医生的指标。它不光有专门的计算公式,还有一大堆连带的共同用于考核的参数,一起左右着科室的成绩和命运。

     让人头疼的病床周转率

     这个东西搞得人有多头大,真的是谁在临床谁明白。各医院和各科室有自己的病床周转率指标,有些医院不仅将其与科室绩效挂钩,还把它和科室的优先使用资源的权利挂钩,如果周转率低,甚至连得到其他部门配合的效率也会降低,搞不好会跌入爬不出来的恶性循环。

     《中外医学研究》期刊曾经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来说明病床周转率考核在实际操作中坑起来有多坑:2013年6月,年近九十的施某因脑梗死昏迷,送至浙江省某医院进行抢救。在进行CT检查时发生呕吐,导致呕吐物倒流入气管,引起吸入性肺炎。经过一个月重症监护室的治疗,医生建议患者家属考虑转到呼吸内科或神经内科,原因是患者的脑梗死可用药物基本控制,而吸入性肺炎是危及患者生命的最大因素,普通病房相对重症监护室来说,感染几率较小,且可以减轻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患者家属经综合考虑申请转科室治疗,却遭到两个科室的双双拒绝。呼吸内科主任因患者的呼吸性肺炎治愈几率低,且暂时没有空床位;神经内科主任也称床位紧张,且患者首应接受呼吸科的治疗。于是,两个科室开始“踢皮球”,重症监护室的医生也表示很无奈。后来患者家属经了解才得知,科室病床周转率是医院对科室进行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故各科室均不愿收容需长期接受住院治疗的重症患者。

     这样的情况绝非个案,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甚至有科室为了对付病床周转率考核而宁可大费周折去给患者办个假出院和再入院。

     美国医生也没能逃过一劫

     巧的是,被病床周转率为难的不止是中国医生,太平洋对岸的美国医生也被搞得很头大。最近,美国一名心内科医生忍无可忍,撰文抨击这一制度,获得了许多同行的声援。

     这位叫Melissa Walton-Shirley的医生指出,为了病床周转率,有些医院的管理策略已经疯了。从患者入院的那一刻开始,就有专人在盘算着该什么时候安排出院。以前,医生在走廊上和人讨论的是病情,现在,上来第一句永远是:“XX床能出院了吗?”“今天有几个出院?”除此之外,还会有各方面的压力,有形的无形的,敲打着医生,希望他们能加快床位的周转率,让患者快点出院,而有时候患者可能处于一种“暂时没有情况,但是还要再观察一下”的状态,在这种压力之下,患者有很大的可能就不观察了,直接出院回家。更过分的情况也存在,有点类似上文浙江省某医院的那个例子,就是患者还没有收进来,医生就已经在评估他是不是会影响床位周转率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有些医院甚至会想办法把患者转诊去其他医院。

     这位心内科医生火大的地方是:决定患者啥时候出院的明明应该是医生根据病情的判断,现在搞成了根据病床周转率。她忍不住质问,医生到底该为患者负责,还是该为病床周转率负责?

     她的这一篇檄文引来了近百个回复,其中大部分是和她有同样烦恼的医护。有精神科医生表示,他们医院收病人的时候甚至就已经先把病人的出院报告写好了!反正到了时间不出也得出!

     甚至有一名护士表示,自己见过不少医生被这种策略逼走,因为周转率与患者的治疗出现冲突的次数太多。

     到底为什么会搞成这样

     看上去,不论中美,病床周转率的考核至少在表面上都与“医院、科室和医生工作效率”有关。但是,医生们认为这里面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美国医生认为,经济开销才是真正要求他们不断提高周转率,快快把患者赶出医院的一大因素。数名医生提及了医疗保险的问题,患者多住一天院,保险多出一天钱,所以后者会想方设法的少花钱。事实上,这一条缘由,在中国也是成立的。国内关于床位周转率的研究报告中,就明确提到过加快周转有利于降低患者开销,减小其经济负担(但是在浙江某院的案例中,因为病床周转率而不愿意接收患者的情况,反而让患者的经济负担加重了)。同时,我们也不要忘了,我国一再告急、捉襟见肘的公共医疗保险,显然也更愿意周转期更快以便用更少的钱办完更多事。

     中国还有自己的问题,比如说存在大量的等着住院床位的患者,与此同时在下级医院还有大量的空床。不难看出,床位紧张的根源根本不在某家医院床位周转率的高低,那么,因此把这副担子压向医生的意义何在?

     在Melissa文章的最后,她以自己的坚持为例,呼吁医生们站起来抵制用周转率评价患者出院情况的行为,去做真正属于医生该做的事情——认真评估病情之后再做决定。然而许多她的同行却表示悲观,他们给Melissa点赞称赞她勇敢,并且说她是“稀有物种”、“快灭绝的良心恐龙”,同时却不得不无奈的承认,自己和同事们作为医院的雇员,一旦被套上了医院的规则,很难不低头去遵守。

     这种无奈,中国的医生又何尝不能体会呢?

     参考文献

     doi:10.14033/j.cnki.cfmr.2015.22.085

     doi:10.3969/j.issn.1003-0743.2007.07.013

     When Can They Go Home?The Pressure to Discharge Patients http://www.medscape.com/viewarticle/862844

     (本文为“医学界”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