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骨科医生太令人敬佩了!
2016/6/9 医学界

    

     导读:杨述华说,一名好医生要有“五会”,第五会是“会宣传”“会社会活动”,这不是因为他看中名利,他只是希望患者不要被吹牛皮、会忽悠的医生欺骗,患者能知道好医生、遇到好医生,那将是他们的幸运。

     文:丹萌

     来源:"医学界骨科"微信号

     “我经常告诫我身边的医生们,一个好医生,要‘五会”:第一要会做人;第二,作为外科医生,要会开刀;第三,作为教学医院的医生,要会做科研、会写文章;第四,作为讲师也好,教授要好,要会讲课、会带教……”坐在我面前的杨述华教授,显然已经回答过这个问题很多次,“第五,前面这几个具备后,别人不知道怎么行?所以还要出去宣传,要会社会交际,会社会活动。”

     说真的,我很少见到有教授把“会宣传”“会社会交际”如此直截了当地说出来,听到“第五会”的时候,我有一瞬间的诧异。

     不过坐在我面前的这位杨教授,本来就是个很“特别”的人。

    

     因阑尾炎去世的同学在他心里埋下了学医的种子

     杨述华1954年出生于湖北省襄阳市保康县,那是地处鄂西北的一个全山区县,经济并不发达。杨述华13岁的时候,他的一名同学得了阑尾炎,如今看来并不是什么大病,但当地缺医少药,无法开刀,且交通不便,难以转诊到更好的医院,最终他的同学因为没有得到及时救治,去世了。

     这件事在小小年纪的杨述华心中埋下了学医的种子,他从13岁开始,就立志要成为一名医生。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当时还叫武汉医学院)毕业之后,当时的杨述华曾想回到保康县,帮助改善家乡的医疗环境,但辅导员的一番话让他留了下来:

     “保康只是湖北的一个县,留在这里你可以服务更多的人,也包括保康县。”

     刻苦学习,熬干的鸡汤触发了烟雾报警器

     留下来的杨述华选择了外科,并且师从我国骨科奠基人之一的朱伯通教授,从此推开了骨科的大门。

    

     从左至右分别为:杜靖远教授、朱通伯教授和杨述华教授

     在上世纪80年代,杨述华先是在有“中国骨科黄埔军校”之称的天津骨科医院学习临床知识,后到同济医学院脱产学习半年英语,又到广州外语学院学了一年德语,1991年飞往德国埃森大学医学院进行学习,一待就是三年。

     德国的学习临床与科研并重,强度很大,学得很辛苦。有一次杨述华去超市买了一只鸡,回到宿舍煨鸡汤,等鸡汤的过程中他回到办公室查病历、写文章、收集资料,结果把鸡汤煨干了,触发了烟雾报警器,来了三辆救火车。

     “这件事后来还登上了当地的报纸,说我们中国医生一心一意学习、查病历、写文章,把煨鸡汤的事情都忘记了,差点发生火灾。”

     那些学习、考试、临床、科研连轴转的日子甚至让杨述华不断掉发,但即使如此,他在回想起自己年轻时的那段岁月时,依然十分感激。

     “我经常跟年轻医生讲,年轻的时候一定要付出。”这是他对自己那段时间的努力的肯定。

     全球只有这一家医院用这种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

     回国之后,杨述华把德国的学习成果一并带回了国内。在过去,协和医院骨科虽属于外科,却不动手术,只采用一些中西医结合的保守疗法,虽然成果丰厚,但仍有许多患者的痛苦无法缓解。

    

     2000年,杨述华接手协和骨科,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开创性手术:

     比如膝关节置换,老年人膝关节骨性关节退行性改变非常多,也非常痛苦,“O”型腿,走起路来像个螃蟹。过去的疗法用中药、膏药、镇痛药,只能缓解一、两个小时,只有关节置换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个手术当时在国外已经开展了半个多世纪,杨述华在2000年将其从德国引入中国;

     还有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有的人因为颈椎病快瘫痪了,有的人疼痛、麻木、手没有力量,生活难以自理,这一手术既可以缓解疼痛,也可以保证关节的活动。2003年协和医院开始开展这一手术,成为了国内最早开始这一手术的医院之一。

     协和骨科注重自主创新,用人工骨棒治疗股骨头坏死也是一例。

     “我自己设计的人工骨棒,或者叫人工骨螺丝钉,蘑菇球的那种形状,顶在股骨头的下面,股骨头就不会塌陷,就不需要做人工关节置换。比如十几岁的小孩,你忍心为他做人工关节置换吗?小孩特别需要这种方法。就像房子要踏了,给房子弄个柱头把它顶起来,避免过早地做人工关节置换。”

     2009年,杨述华在美国权威的《关节成形外科》杂志上发表了关于治疗股骨头坏死的文章,当时的审稿专家评论道:这篇文章应该发表,因为全球只有这一家医院用这种方法治疗股骨头坏死,而且这是有效的方法。

    

     杨述华教授主编的骨科专业书

     湖北省首例、全国首例、世界首例……十几年的时间里,杨述华带领着协和骨科团队开创了一系列高难度骨科手术,也打响了在国际上的名声。

     但进入国际舞台不是目的。杨述华说,打响名声的最终目的依然是希望病人获益,他希望病人能够去到水平高超的医院,接受他们应得的治疗。

     “一个病人,能够找到一个好的医院,一个好的医生,是他的幸运。素质高点、有知识、有文化的病人,看病可能少吃点亏,但是特别是那些从农村来的病人,没什么信息,像个苍蝇一样到处撞,可能碰到某个会吹牛皮、会忽悠的医生,手术做坏了,就没法补救,不能挽回了。”

     内心尽孝,但行动上,对不起,他真的做不到

     看着眼前的杨教授,有时候我的内心是矛盾的,他常常说要对病人好,甚至直言不讳地苛责一些小医院、小医生不该有资格开展人工关节置换术,那只会徒增病人的痛苦;他也常常说要对学生好,并时不时夸赞自己的学生和团队,以他们为豪。

     可是杨述华把大量的时间精力都献给了患者、学生、研究与临床事业,分配给家庭的时间却很有限。在工作最忙的时候,他和太太在家门后面做了个铁杠,两边做一个铁环,中间一个铁棍,上班的时候,为了安全,就把孩子栓在门后面的铁棍上,一栓就是好几年。

     后来为了家庭,他的太太48岁就办了内退,全身心扑到了家庭上,他对此充满了感激。

     而对于父母,他内心更多的,则是遗憾。

     “我父亲74岁去世的,我跟他一生相处加起来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小的时候他在外面工作,他是一个基层干部,后来我稍微大点,又出来了,在同济医学院读书,在协和工作。在他去世之前,我连续八年都没有回去过过春节。”

     现在的杨述华,比过往更珍惜家庭,也珍惜与自己老母亲的相处。清明节的时候,他开车回了保康县,陪母亲一起给父亲扫墓,还跟她开玩笑道,等她百年之后,请她见到父亲了告诉他,他是为了工作才没办法尽孝的。

     “从内心里,我是非常尽孝的;从行动上,因为工作需要,我做不了。”

     (本文为“医学界骨科频道”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来源。)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