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界》创始人陈奇锐:活到40岁才明白这些事儿
2016/7/3 医学界

     导读:幸福是什么?对我而言,是找到喜欢、擅长有社会价值的事业,并为之努力终生!我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这样的事业。

     文:陈奇锐

     来源:"医学界"微信号

     早上起床洗漱,摸着像野草一样疯长、怎么剃都剃不干净的胡须,想起这个事实:已经40岁了!孔子曰:四十不惑,该写点什么来纪念自己的40岁?来纪念39年前母亲的受难呢?

     家乡

     我的家乡在豫西山区,河南大部是华北平原、地势平阔,但豫西却因为崤山的缘故而成为山区,我的家乡就在黄河岸边、崤山余脉重重叠叠的群山中,因为山区地理的原因,豫西的山民们性格固执、保守、俭朴,行事散漫而彪悍,是天生的个人主义者。

     不知为何,我的祖上会在明初从山西移民到如此贫瘠的山区,经过几百年的繁衍,直到我出生,童年和少年的岁月里,这里还几乎是完全的农业自然经济。我上高中的时候,家乡耕地多数情况下仍然用黄牛、播种主要靠人工——可能最近1000年来,那里的农业都采用着一样的技术。

     少年时代刚刚改革开放,饿肚子体验不多,但生活却并不丰裕。我家在1980年代已经远远超过了万元户的标准,大约是穷惯了,家里和其他村民一样一月吃不上一次肉、过着只能满足基本温饱的生活——记得从小学四年级到初中二年级,长达三年多的时候,我夜里常因为抽筋而醒来、白天经常流鼻血——但大人们不以为奇,甚至从未因此去看过医生。现在才知道,这其实是因为营养不良、长期缺钙的缘故。

     求学

     我的童年和青少年期,因为家庭经济无忧,能安心读书。小学三年级时,第一次全乡统考,我考取了总分第一的成绩。从此一路走来,从小学到初中成绩总出类拔萃,高中时未参加中考就被县一高提前录取了。

     家乡高中,以填鸭式教学为特征,每天要上十节课,每月只过一个周末,其他三周,只能休息半天。我在这种严格的教学管制下,却因为从小喜欢读书、父母对我的生活不加干预的原因,培养出了独立的个性和思考习惯。那时候,能够看到的各种课外书都会去读,从金庸的武侠小说到郁达夫、沈从文的散文和小说,从苏联的革命小说到四书集注、古文观止,能够找到的各种书都会去读。“好读书不求甚解”,从小学到初中、到高中,这样一路走来。

     到高中时,慢慢觉得自己有了文学的鉴赏能力,模模糊糊意识到自己可能更喜欢人文社科类专业,设想将来或许能以作家或者律师为业。高考的时候,阴差阳错继续报考工程专业。1996年我被上海交通大学能源工程系录取,就此来到上海——在1996年之前,我还没用过电话、没坐过火车。记得当时姑姑送我上火车,鼓励说:今后,大天大地等着你。

     我在上海交大度过了非常纠结的4年,第一年我就发现自己根本不适合读工程,考虑是否能够转换到社科类专业。但当时交大的人文社科专业极少,从程序看上转专业几乎不可能,怎么办?我寻思可以通过读研来改专业。从大二开始备考新闻研究生,那几年我读完了交大图书馆里面全部的新闻传播类的书籍,认真准备了几年,同时也在写作上体现出了天赋。结果毕业时,虽然新闻系研究生并没有考取,却因为写作能力和新闻学的准备,被上海一家报社录用。

     工作、母病

     我在那家报社只工作了半年就离开了——我的工作是网编,我更想去当记者,但是被领导拒绝了;我给领导提建议,领导认为很好,但他却无能为力。离开报社后,我很幸运的到了史玉柱的上海健特公司工作了1年多。上海健特的工作量很少、却要每天从8点30半上班到夜里10点,好在待遇不坏、那时候史总经常会在夜里和我们开会讨论营销。我并没有浪费宝贵的时间,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大量的营销书籍。一边工作、一边学用互参,这段时间虽然对公司几无贡献,却学了不少本领。

     2001年下半年,我刚到健特半年,工作上并不得意,突然传来母亲患慢性肾衰竭的消息(因为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所致)。那时候,农民们还没有医保,我家的经济情况在我上高中时已经急转直下了,要延续母亲的生命,用最低限度的透析,每个月仍然需要6000元左右。这样下去,家庭迟早是要破产的,我必须以更快的速度成长。

     2002年4月,我离开上海健特,6个月时间里尝试了3份工作后,后来决定开一家广告公司——我走过的几家公司,全都管理混乱,对于营销毫无章法,看来营销服务大有机会。2002年10月,我开始在当时最权威的营销网站——中国营销传播网上开设专栏,只用了三个月,我就成了该网最火的营销作者,并在《销售与市场》开设专栏,《商界》、《中国经营报》等当时经管类大媒体都开始向我约稿——与此同时,三个月时间,就有十多家公司来找我做策划。

     2003年春节,我拿着报刊上发表的文章、回家说服了父母把家庭仅存的资金全部借给我,并且拉上三五个同事加盟,开始了第一次创业。

     首次创业、头破血流

     这次创业几乎是一场灾难,因为我之前甚至没有在企业里做过一天的主管,突然变成了总经理,我完全不知道该如何管理公司,也不知道该如何分解工作的压力;更糟糕的是,我对营销策划工作虽然极有天分,但我自己却完全不喜欢做CASE BY CASE的生意。我对这份工作找不到热爱、也找不到价值——为了接案子,经常不得不说违心的话、干自己完全不认同的事情。

     管理的压力、内心的冲突压垮了我。尽管公司运营良好,2003年第一年公司打平,第二年公司营利30万元,2005年本来形势大好,干下去要赚一大笔了,我却因为无法应对内心的冲突,患上抑郁症——那段时间,每天只能睡两个小时、一个月的时间体重瘦了10公斤。因为实在不喜欢这种生意,我考虑关掉公司,这时候,一个药企的前辈因为我的诚信坚定支持我,而我的合伙人则帮我管理公司。我花了了1年多的时间来康复,并且开始研究正在服务的制药行业的情况。

     2006年我基本康复了,开始尝试很多创新业务。那时候,因为服务药企客户的原因,我发现了医疗媒体水准并不高,同时因为我的媒体从业经历、市场营销能力,我判断,医疗媒体应该有很好的创业机会。但传统媒体因为印刷费和投递费的原因,创业门槛很高。我的媒体经历很弱,不可能融到一笔巨资来做媒体。所以这个想法只能放在一边。从2006年到2009年,我们尝试了各种想法,从宠物杂志到药品点评、到企业内刊外包、到网络公关传播、到内训课件……这些事情都没有成功。

     首次创业期间的折腾,尽管失败的多、成功的少,尽管碰得头破血流,却让我明白了一点:只有干自己喜欢、擅长和有社会价值的事情,才能干好。如果说服不了自己的内心,即使很赚钱,也会因为受不了内心的冲突而垮台。未来创业,我必须找到喜欢、擅长和有社会价值的事业,而不是一些能赚钱的机会。

     决定再创业

     2010年的时候,我已经折腾了好几年,还是找不到事业方向,当时考虑转做投资,见过很多人,也有几家机构给出机会,从卖方分析师到PE投资总监。2011年,我选择到一家企业做并购——这次干得很出色,只用了半年就给公司做成了一单并购;还帮朋友卖了一家公司不要的药厂。那时候,几乎是我工作状态最好的时候,每个月出差半个月、经常工作到夜里两点,独立完成产品研究、陌生拜访,与企业领导谈判、起草合同、做尽调——这种生活忙忙碌碌,往来无白丁、谈笑有老板,赚钱不少,看来真是适合我来干!

     但干到了年底,还是觉得应该出来自己干,干什么?我又想起了2006年就想起过的《医学界》,2010年生意遇挫的时候,我已经注册了《医学界》商标和网站域名。这个决定几乎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妻子和合伙人觉得当时的状态很好,没有必要改变,而且做《医学界》前途未卜、难度很大。我并不是没有犹豫过,但寻思两三个月后,还是决定去做。

     我已经35岁了!我要干一件有前途、有价值的事业,而不是一份工作。

     是的,做投资并购很赚钱,但除了赚钱,我还能干出点什么名堂?中国的药品占到医疗支出的45%以上,真的需要卖那么多药吗?中国的医疗行业落后、低效,提升的空间很大,为什么不去改变它呢?如果我去做,还有什么比做个医疗媒体更能影响行业呢?是的,这条路艰难曲折,但等到40岁之后,还有精力吗?还有体力吗?还有雄心吗?

     想好了吗?既然想好了,就去干吧!2012年年初,我下了决心。

     《医学界》来了

     2012年3月《医学界》刚创办的时候,我只是想做一本杂志,原因是投入小、在不融资的情况下,靠我的人脉就能生存。这个生意能做大吗?即使做个好杂志,几千万生意总是可以的;另外,看看国外日本的M3、美国的Medscape也做得挺大啊,未来站住脚还可以扩张;市场有机会吗?国内的医疗媒体水平和国外差距很大,就是和国内的大众媒体比起来,水平也差得多!

     我们最早做了医学界网站、医学界手机报;网站2012年6月正式上线,同步推出医学界网站微博。到2012年8月份,出了第一期《医学界》杂志,到年底的时候,杂志并没有太大影响,但是医学界网站微博,却干到了行业第二,粉丝数和活跃度很不错。

     2013年初,微信订阅号来了,我们幸运的发现了微信的独特价值,并找到了微信运营的窍门,到2013年12月份,我们决定放弃杂志,全力运作微信;到2014年7月25日,微信订阅号开放了阅读数,我们发现《医学界》竟然成了医疗新媒体老大……在医务工作者的阅读量上已经遥遥领先!

     当时我们已经有超过70多万粉丝,每天阅读量有数十万篇文章……这么多的医生用户、这么大的流量,还能干些什么?

     能不能把线下的专家讲座搬到线上来?专家讲座是中国大量医生知识更新的主要手段,而传统的CME成本太高,医生们必须请假、出差,而且往往找不到想听的讲座,从举办会议来说,大量的费用用在了场地、差旅费上,如果搬到手机上呢?我们就能解决医生们对CME的抱怨:内容没用、没有时间、没有费用……

     我们的尝试非常成功。2015年8月份我们正式公测了医生站APP,这个APP创造了中国医学APP的多项纪录,目前装机用户已经突破100万,日活用户则在同类产品中遥遥领先。但是更令人感动的是,用户对我们的评价,每天都有10000多名医生在收看我们的讲座,他们不吝赞美,给了我们很多鼓励和支持。

     这次创业的成功超出意料!确实2010年我们就研究了M3,但我们却并无信心成为中国的M3;我们甚至都没有想过能够比肩丁香园……在别人一轮轮的融资中,我们这些年受尽冷遇——我们怎么能够设想,在没融资情况下,能PK掉了那么多融资数千万美元的同行?

     我们在一天天的努力和熬煎中,积累着力量和进步。终于,今天回头来看,已然领先同侪!现在我们的微信粉丝已经超过400万,覆盖了超过130万的中国医生,每天有60万医生在阅读我们的内容,每天有150万篇文章被公众阅读。我们主打医学讲座的医生站也成为中国日活医生用户最多的APP;与此同时,我们的业务正在快速增长,在几乎没有融资的情况下,支撑了我们的运营……

     我们还在往前走,就像脸谱网的CEO扎克伯格说得一样,使命、专注、向前看,《医学界》就是这样的公司。

     死亡、疾病和幸福

     我大约是早慧的人,2岁开始记事儿;10岁时,就开始担忧自己死亡,并幻想着有一天能得道成仙、摆脱死亡……

     随着年龄增长、阅历沉淀,现在终于明白了:生命是一辆通往死亡的单程列车,而疾病是路途中的必然的波折;人生就是通往死亡的旅途。我们的生命的价值,就在于旅途中寻找到内心的平衡点,当我们找到了这个平衡点,我们就收获了幸福的人生。

     幸福是什么?对我而言,是找到喜欢、擅长有社会价值的事业,并为之努力终生!我确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这样的事业。就在6月30日的下午,一个投资机构带来了人力咨询师来考察我们,她问我:为了你的事业,你愿意付出什么?我的答案是:生命!是的,我愿意付出自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时间和健康,来追求“服务医生、改善医疗”的使命必达!

     曾经困惑过我的死亡问题,我相信自己已经找到了解脱的方法。我的工作,将会帮助很多医生、很多患者,让他们更好的应对疾病和死亡。为了我们的宗旨“服务医生、改善医疗”,我们每天都在努力,因为只有医生们找到了生命的皈依、职业的幸福,他们才能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良好的就医体验——而要到这一天,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还有太多的事情要做!

     而我将把自己的生命融入到这个宏大的进程中,这就是我生命的皈依!

     谨以此文,纪念40岁生日!

     如何下载医生站?

     按住图中二维码3秒钟,识别二维码后,按提示步骤下载并安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