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医生为什么更愿意在大陆行医?
2016/8/27 医学界

    

     导读: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城乡居民医保费用有中央与地方共担,将有力推动基层医疗进步!

     文:潘达君

     来源:医学界智库

     直到彻底过了饭点,忙碌了一天的蒋承安医生才带着倦意坐下。对于始终做着围绕别人的工作的他来说,现在总算可以谈谈自己了。

     这名步入而立之年的台胞,离开了白大褂,穿着的是不起眼的格子衬衫和牛仔裤——像所有这个年纪的医生一样,他在下班后由于疲惫而显得有些沉默。

     蒋承安生于台湾,少年时期全家移民到加拿大,在加拿大完成中学学业。这份履历走到这里,按照一般的流程,他应该会进入加拿大本地的大学,或者回到台湾求学。然而命运在这个当口却拐了个弯,他选择了到中国大陆的高等学府求学,在北京大学走上了从医之路。这一开始,就进入了“停不下来”的状态,最终一路向前,在大陆读完了博士,现在在上海市交通大学第九人民医院整形外科工作。

     这些年中国大陆医生的生存状态并不好,工作环境也说不上多舒适,可以有其他选择的蒋承安在这条路上坚定的走了十几年,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

     “大陆的医疗市场很大”

     蒋承安学医的志向立得很早,不仅是要学医,甚至连学哪个专科都是早有打算的。十几年前,高中毕业之时的他就与同龄人不太一样,对此考虑得很透彻。

     “首先是肯定要学医的,当时想去皮肤科……眼科、整形外科,这些也是可以的啦。”尽管在大陆生活多年,蒋承安的台湾腔还是没改,他说,之所以选择这些科室,是因为可以选择的路较多。

     想象一下几年之后自己进入哪个专科也许是一个人的事,在哪儿念书可是横在眼前的大事,最终来大陆读大学的决定是全家一起做下的。

     “当时考虑过多方面因素,”已经在外科混迹多年的蒋承安掰着手指回忆,“如果在加拿大读医科,周期太长是一个,学费也实在是……你懂的。如果回台湾呢,一个是因为我不符合侨民考试的标准,另一个原因是,医生这个行业多少有一点受归属地原则的影响——就是你在哪里读医科,很可能就在哪里行医了。那么,台湾的市场比较小,目前整形行业饱和度比较高。大陆就不一样,市场很大,而且未来还有很大的成长空间……“

     当然,在十几年前就一眼看穿医疗市场的行情和前景不是一个高中生能做到的。“……当时也是听从了长辈的建议。”蒋医生笑笑,“虽然自己有些想法,但是主要还是根据亲戚的建议,听说北医很好,就想,干嘛不试试。”

     “我们不比外国医生差”

     试试就试试。蒋承安这么一试,还真成了。他顺利考进了北医临床医学专业,和来自祖国大陆天南海北的同学一起学习。

     回首五年的北医生涯,蒋承安忍不住开起了玩笑:“当时是所有人都在一起上课一起考试啊,没有什么开小灶的,老师都挺严格的……不过我有语言优势嘛——我懂中文啊!“

     毕业后,蒋承安没有立即考研或者出国,而是在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当了一年住院医。他说这一年他一边工作一边整理思路,给自己一个更清晰的规划。

     有不少大陆的医学生到了这一步会寻求出国的道路,其实哪里都是“围城”,“出口转内销”的蒋承安可能更明白这一点,“如果这时候出国,那我的规划就完全变掉了,我可能最后就要在外国执业了,那时候没有这个打算。”

     “专业上的选择当时遇到了岔路,皮肤科跟整形外科都是不错的选择……但是因为个人兴趣,喜欢开刀,最后还是选了外科,那就是整外了。”他说,“打听下很多人都推荐上海九院的整形外科,当时听说是全国顶尖嘛,于是就朝这方向努力。”

     不管是“试试”还是“努力”,听上去都是很轻松的,和所有的医生一样,这背后的付出却是只有自己知道。毕竟,医学的世界哪有那么轻松就能达到目标的好事。

     这份努力使他达成了目标,如愿以偿的进入了交通大学整复外科就读。并且,一路读完了博士。在大陆完成医学博士需要的年限也不短,这也是不少走在这条路上的医生们暗自腹诽的地方。

     在这份事业上耗费多年的蒋承安对这个目标倒是有比较清楚的认知,他认为,这是完善他自己的职业水平的一步。以他的体会来说,读完硕士之后,只是整形常见的手术熟悉了而已,真正的要变成一个能够步入顶尖殿堂的医生,博士内容起码是一块敲门砖——这个阶段能让他掌握前沿知识技术,加深对专业的理解。

     在大陆从医多年,再加上英语语言优势,蒋医生与外国同行打了不少交道——大型国际会议发言、参会、出国交流、交换甚至做大会翻译,他的感受是:“或许我们在部分仪器硬件方面引进比国外慢些,但是在医生的资质还有技术水平上我们不比外国的医生差,某些方面甚至比他们更好!”他举了个例子,“之前和来交换的德国医生共事,他和我年资差不多,结果我发现他当主刀的经验明显不够,技术上比我们有些差距。”

    

     (蒋承安和妻子同为上海第九人民医院整复外科的医生)

     “啊?你们医生不是不下班吗?”

     中国大陆医生的工作环境,尤其是医患关系,一直都是舆论的热点。

     在公立医院工作的蒋承安也活在这种环境里,医院和患者不会因为他的台胞身份就特殊对他。“忙得要命,门诊半天看四五十个号是常态。”蒋承安其实已经习惯了大陆公立医院这种接待海量患者的工作,“其实患者多不是问题,主要是有时候部分患者不遵守医疗秩序才困扰。那种根本不挂号直接冲进来就是‘我就问一下’的……”说到这里,他做了一个头疼“扶额”的动作。

     说到媒体上的那些医患矛盾新闻,他猛摇头“那太可怕了!太可怕了!”,不过他说,其实工作中“85%-90%的患者都是蛮好的啦”。

     当然,他也遇到过相当“纠结”的患者。

     比如说,有一次一个做完手术不到24小时的患者出院之后半夜给他打电话,说手术部位为什么会肿,他耐心解释了一个多钟头“毕竟刚做完手术,头几天有肿胀淤青都是正常的,需要一个恢复期”,然而患者并不满意,依然要求他给说法。后来实在很晚了,隔天还有很多手术要开,他实在忍不住提醒患者”现在已经半夜了,可否明天再联系?“

     结果,患者说了一句话:“啊?你们医生不是不下班吗?”蒋承安当时听了这话气得都没语言了。

     “当时这位患者手术没问题的,我自己心里有底,甚至患者家属都觉得挺好没啥问题,但是患者自己比较担心。”

     “最后恢复的很好就是了。”

     “未来的发展如何?”

     和十几年前选择大陆时一样,在他来说,“市场很大”这个观念依然没变,“你去台湾会发现到处都是私人诊所,搞不好比便利店还多,在那里你想再插进去就很难了。但是大陆呢,还有很大的空白,人口基数也大得多,也就有很多机会。“

     蒋承安认为,大陆的政策这几年在逐步放开,最终医生多点执业甚至自由执业都是大势所趋。医疗市场也一样,这几年高端的优秀的私立医院越来越多,对医生来说自由选择的机会也就会越来越多。

     他对自己,对大陆,都有信心。

    

     投稿或爆料,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