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励志女医生,39岁评上正高,为她鼓掌
2016/9/9 医学界

     导读:在市级医院要混下去,不被淘汰,必须用最快速度爬完天梯。

     作者:殳儆

     来源:殳儆工作室

     我是一个ICU医生。2013年的那个苦夏,是我从高考以来,经历的最难过的备考季。

     晋升的天梯快要爬到尽头了,正高的考试在即,医生的职称要攀上最后一级台阶。

     对着电脑做多选题。整个夏天,有空就抱着三寸厚的《重症医学》,《5C教材》,《急诊医学高级教程》。“有空”的时间很金贵,要从骨头缝里挤出来。

     39岁了,重症监护室的副主任,没有高考那么单纯单一单轨道。工作和考试并行,其他生活内容全部压缩,坍塌成忽略不计。吃,睡,上班,复习。

     大多数白天和往常一样,是陀螺一般不停歇的抢救,急会诊,排床位,谈话。很多晚上,会有急惊风一样的催命电话,叫我加班救急和急诊操作。我的微博记录了那个夏天的日常生活。

     2013-7-16 19:50 来自 iPad客户端

     收5出5,就别指望睡一觉可以满血复活了。昨晚涛哥收4,今天小队长收5,今晚皮皮若以6收关,估计第6个就是他本人了。

     2013-9-3 20:40 来自iPad客户端

     又在lABP了,这个才37岁,冠脉已经象厨房的下水道,又堵又油。心肺复苏了一个小时,右冠全堵 ,左前95%,血管里放了起博器,深静脉,lABP,也许还得CRRT。

     日常的ICU工作就是那个节奏,从医院里回来,累得四脚朝天的时候,真的四脚朝天地躺在地板上,象一只泄气翻身的乌龟,手里举着略微轻一点的《5C教程》复习功课。背脊痛得快要裂开,地板的冰凉可以缓和一下。看一会儿书,脑子会突然陷入混沌,手里的书掉下来,“咚”地砸在胸口。

     如果去年,我略多花点时间,就不必再受这份罪。去年… … 对一个忙碌到满负荷的ICU来说,“年年岁岁忙相似,岁岁年年忙不同。”考试前的一晚,我半夜被叫去抢救一个VIP病人,折腾整晚。睁着千斤重的眼皮奔赴考场。结果,不出所料地考砸了。57分。不必存一丝侥幸地旁观人家心惊胆颤等评审。心花怒放看发榜。

     今年无论如何要过。“高复”的压力在于:失之毫厘后,要再伤筋动骨一年才有资格考。谁知道这一年又会出台什么新规定?晋升的要求并非每年在变,但水涨船高之势很明显:学历,文章,科研。

     任何一项要求,都不是今年努力了,明年就能有的。最怕临考又出了新文件,又加了新的条件。所以最后一跳必须玩命。万一在你准备起跳的时刻,杆子又突然升高,那又得重新花几年时间来助跑。

     2013年那个苦夏,是最后冲刺阶段。

     晋升正高的助跑阶段,长达5年。一开始,不紧不慢地考英语,考计算机。从小就是学霸级书虫,半生持续应付考试的“职业考试家”,这些公共课程都不难。

     考场上,很难不注意到那些头发花白或者半秃的考生,55岁和35岁的医生同场竞技,考职称英语和计算机。那是两代人!不是埋汰人家,正高职称意味着退休年龄,退休待遇都不同。他们经过了马拉松一样的助跑,筋疲力尽地快接近职业寿命的极限,还要和年轻力壮,百米冲刺过来的我们跳同样高的栏杆。那份晦暗酸涩的心情,岂是我们可以明白的?

     晋升的天梯,待遇的鸿沟,有几个医生能潇洒到完全无视规则?!

     对着父辈年龄的同场竞技者,我们的心理优势太明显了,但年龄优势是相对的。越来越多年轻的硕士,博士开始交出科研,SCI,专利。刨腾这些玩意儿的能力让他们未来在晋升上的竞争力不容小觑。

     晋升的标准就是按那些东西定的。那些医生职业中锦上添花的东西,不管是货真价实还是败絮其内。必得发到有级别的期刊上,拿到这个基金那个基金。

     2013-7-28 21:23 来自 iPad客户端

     爬格子填标书,头晕目眩。最后剩下的是写自己的介绍。写完后发现个问题:若不是二次公共卫生事件可以在公众视野下证明我的临床实力,现在的規则下,我这样冷淡科研的医生估计已给踩成烂泥了。所以要谢谢H1N1和H7N9成全我。同时也是个警告,还想混就得做科研,不然H?N?不一定每次都能救我。

     日常的临床能力不在晋升标准上。抢救成功率,治疗的合理度,无法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但是文章科研就好衡量得多了。为科研而生的“医生”越来越前途光明。

     “锦上添花”是个太形象的词。标准就是“花”,只认花的数量,至于是绣在锦缎上,还是绣在破布上,没有规则界定。

     我们这些侧重临床治疗的医生也不能坐以待毙,也不是完全没有“添花”的能力,与其过几年人老珠黄还要和这些新锐竞争,不如此刻就发力,抢占先机。待足够稳当,后人来添的花也必得有你一份。——好惨白惨烈的竞技规则。

     作为一个33岁就已经晋升完副高的“老”医生,这样打算也算是未雨绸缪。

     英语,计算机的考场上,每次都可以遇到散布在各个医院的大学同届同学,彼此打量一下黑眼圈,隔夜的值班面孔,稀疏的脑门,彼此嘲笑一下:又考试了哈,考一次少一次。

     这些昔日一起毕业的大学同学,戏称为“少壮派”。经过了15年以上的修行,都在各自专科的重要岗位上,有些已经是顶梁柱,科主任。但是不管在哪个专科,人人有危机感。生存竞争的压力,任谁也潇洒不起来,狼奔豕突,焦头烂额。很有默契的共识是:在市级医院要混下去,不被淘汰,必须用最快速度爬完天梯。

     我们这些同龄人,同龄的医生,都很好算年龄。5~6年小学,6年中学,5年大学,5年升主治,5~6年升副高,再5~6年升正高。这是医生的前半生,5~6年是一级台阶,一路顺畅的人,可以在40岁之前攀登完这个公认的梯子。

     这个之后,当然竞争压力会逼着你继续攀,去到大多数医生去不到的高度,但是若一屁股坐倒,啥也不干,在公立医院体制下,也不会给扫地出门。到底,正高的数量也是一家医院的含金量。

     这些伙伴们,都有类似的短板,文章不是不会,也不是不写,论数量和质量上就大大逊色于大学附属医院的医生。不过都拼着胸中的一口浊气,几年间,每个人都各显其能,把要求的硬指标:文章给搞定了。

     唯一在晋升要求中,彰显临床能力的,是填报表格中填写的5个“体现个人临床能力的病例”。太容易了,对于负责了本市两次公共卫生事件抢救,一贯参加受媒体瞩目的重要病人抢救的ICU医生来说,提供多少病例都没有问题。不过,厚厚的材料在最后评审时刻会不会起实质性作用,我完全不知道。

     学历及格;论文质量数量都颇有富余;科研不及格;临床能力战绩辉煌到耀眼。只要在最后的考试里高分通过,评审中胜算也应颇大。--这是我在助跑的最后关键时刻对自己的评估。

     令人心塞的新的规则是:去年我可以考急诊专业,今年,重症医学刚刚设定高级职称的考试专业科目,所以我必须考重症医学。问题是:考试复习用的系列教程,重症医学的书还没来得及编出来。

     2013-8-3 21:25 来自 iPad客户端

     入行的时候,没有一本中文教材,晋升中级的时候沒有这个科目。然后非典来了,来完H1N1来H7N9,从一等兵血战升做将官。每次纠纷都身陷战场背负危险和委屈,承受最繁重的工作量却总是被人指责收费贵。当完特種兵却发现没有地方收容疲惫不堪你。没有门诊没有专科。这个苦逼的行当叫重症医学。

     心塞不心塞都没有时间叫了,把骨头缝里的时间都逼出来复习功课。徒弟揶揄我:谁叫你这么早入行,跑在前头的人,不是先驱就是先烈。

     眼花缭乱的多选题,每题7~8个选项,个个模棱两可,选错一个,倒扣分。考完一道,都不能退回来修改。题量很大,时间不宽裕,但是如果做的太快,富余的时间不让你回来修改。

     简直把考试的刁钻和诡异用到的登峰造极的地步。考完之后,脑子云里雾里,混乱得估不出成绩来。在考场门口看了5分钟蓝天白云,才定下心神把车开进市区。

     39岁的中年医生,做了一件和17岁考完高考时一样的事:三分投篮,把多选题扔进垃圾桶。

     公布成绩之日,早有人在等,哗!70分。在55~65分占据绝大多数的考分体系里,上70分的成绩估计可以排到全省的最前列去了。一颗悬着的心落地。该我自己努力的事情,已经都做了,剩下评审只能交给运气。

     最后的结果,皆大欢喜如愿以偿。拿到了正高的证书。在旁人眼里... ... 不,事实上,我的确是幸运儿。还想怎样,40岁之前有惊无险,登完天梯。

     庆祝晋升的欢宴,兄弟们喝得很开心,祝贺一同晋升的一拨弟兄终于脱难。不过,没人知道,我已经准备好了辞职申请。

     2013-7-9 12:27 来自 iPad客户端

     向往当一个纯粹的医生,专注于自己的专业,为自己的良心和技术自豪,有付出有回报。没有医闹,指标,红包,回扣,加班,假论文,伪科研,派发的专著,代写的SCl,职称评审。去掉这些沉重的铅块,回归一个职业本来的意义。

     跳出体制,已经是我蓄势待发的行动。晋升完成后,华丽离开,我不是成绩欠佳找借口逃课差生哈。(文见医学界 2016-8-27 《一个科主任的离职》。)

     耐心攀登完天梯的最后一阶,是对医生成长体系的承认。也是多年前给自己设定的目标。但是扔掉了金光灿烂又沉甸甸的一堆东西,能不能攀得更高,探险去看没有见过的风景呢?

     我愿意试试看。

    

     投稿请发邮件至yxjtougao@126.com爆料亦有酬谢!

     投稿类型:行医感悟,医院管理,海外医疗,医学科普等。

     业务合作请联系:021-58545118

     过往的君子给我赞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医学界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