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玛丽苏,何来欢乐颂?生当作楚门,撕碎烂剧本
2016/5/7 格上理财

作者:haylin
来源:豆瓣
因为剧还没有播完,未知在剧里后事将会如何发展,暂不作评价。
两星只是因为忍不住好奇读了小说,非常惊讶于作者字里行间的那种冷漠的精英主义优越感,脊背发凉,实在不快。
而且目前看起来,剧和小说的重合度比较高,如果剧还原度很高地把小说拍了出来,那么我觉得差不多也可以弃剧了。
这个故事看起来好像是对几个性格各异的女性独立生活的描摹,对她们22楼“欢乐”生活的赞颂,但实际上却是用一种极其冷漠的笔触,对“上层阶级”(安迪、曲妖精、奇点)聪慧、优秀、多金、高品位等特质进行精细的刻画,所谓“拎得清”;对“中层阶级”(关关)进行不痛不痒的点到为止的刻画,所谓“有规矩”;对“下层阶级”(樊小美、邱莹莹)则进行毫无感情的打击抹黑式刻画,把“糊涂虫”“捞女”种种帽子扣在她们的头上。
要写几种出身不一样的女孩子,当然可以,毕竟大家出身、智商、能力都有差距,这是事实,但这样来写,未免太偏心。
好的群戏,顶级的作品,参见《红楼梦》,站在云端,照见芸芸众生的悲苦喜乐,视角非常客观。贵族有贵族的学识教养,也有贵族的阴暗龌龊;下人有下人的各种小九九,也有下人作为“人”的高贵尊严。作者的笔端不带有任何偏见和恶意去描绘任何一个阶层、一个人,反而处处都是悲悯,这才叫做现实主义的力作,生活百科全书式的长卷。
但《欢乐颂》的逻辑简直就是翻版的《小时代》,安迪和小曲本来就和2202的三个姑娘不是一个阶层的人,作者把她们放置在一起,设定为有许多生活交集的一个生态群体,于是乎,所谓的“精英观念” 便开始频频亮相打压平民自给自足、渴望奔向小康的生存状态。尤其在2202姑娘们的生活中亮起红灯的时候,拥有强大资本和人脉的“上层阶级”可以利用优势解决这些困难,顺便继续强势灌注她们的观念。Excuse me?连纸醉金迷,拜金得不行的《小时代》都没有打出这样嘲讽技能的一张牌吧。

作者对邱莹莹和樊小美这两个人物所代表的群体的塑造太不走心,首先便带有偏见(物质女与没头脑不高兴),也不在乎对她们施与前后矛盾、双重标准。更重要的是,一部以现代女性群像为主要内容的作品,竟然体现不出人类平等的对视、对话以及对独立人格的尊重鼓励,相反却是不停地渲染“平民自我打击式地仰望富人,精英冷漠不堪式地俯视大众”。
诶,这好像不公平啊。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活法。阶级不一样,获取快乐的方式也不一样,你有什么权利去评价别人的生活,干涉别人的生活?难道不是应该保持距离地尊重?这份尊重和教养,即使是亲密无间的关系也丝毫不能丢弃。关乎人格,头等大事。
正因为所处的阶级不一样,在物质上,作者默许小曲肆无忌惮地嘲笑樊穿“地摊货”;在精神上嘲笑关关“浑身绷着上进的细胞”;在为人处世上嘲笑小邱笨,但却对安迪百般讨好,说白了不就是因为同为“精英阶层”么——“不与傻瓜论短长”,我完全理解精英那种优越感,但底线是不能没有尊重。
但我却没看到女性间的友爱、平等和尊重,女性拥有独立人格所散发出来的光芒这些普世价值观;只隐隐看到文字背后想象中的精英阶层对“想象中平民阶层的生活”无情的嘲笑,看到一位女性作者笔下的同性残杀,相当负能量。
樊小美的家庭曝光那一段,更是饱含了太多的恶意。樊明明是一个渴望爱情、稳定、物质、婚姻的正常青年,但到了小曲那里,就变成了“捞女”,她捞了什么?

就算是欢场做戏,也是你情我愿,碍着曲筱绡什么事了?看不惯她傍大款?笑话,能傍上大款也是凭本事。恶意Judge的意味太重,凭她这样对樊小美,我就不可能喜欢上曲筱绡,她根本不是小妖精,而是一个纯粹的小恶魔——作者黑起真正的富人精英阶层来也是一把好手啊。
作者用曲筱绡代替自己发声,喊出了“想象中的精英人士”的优越,也喊出了“想象中的精英人士”的不安——害怕平民阶级夺权,可人家分明是在争取正当权利呢。
作者偏不让,给安迪小曲配的男性个个顶好,给邱莹莹、樊小美就胡乱塞些了事,安排多些磨难,甚至不惜践踏她们的人设人格:樊小美走投无路之时,求助男性朋友,无一肯帮忙,还有的问她如何卖。
接着是对樊父、樊母、雷雷用的笔触,更是能感受到那股扑面而来的精英优越感了。阶级差异存在是客观的,但恶意放大这种差异就很可耻了。通过文字,往往能够直达作者的内心,我认为作者对农民阶层有很深的成见,即使她描述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文字散发出来的气质却是腐朽不健康的——还是偏见和恶意太多,不试图去解决矛盾,而是用笔挑起更激烈的冲突。
暂就写这么多吧。当我看到作者简介的时候,我顿时明白了,原来作者将自己角色代入的是安迪,她或许还向往小曲的某些特质。
谁说这不是玛丽苏?
哦,只不过不是灰姑娘型,变成了公主病型。
那奏响的,也分明不是贝多芬的《欢乐颂》,倒更像是他的《葬礼进行曲》,埋葬了人最可宝贵的尊严与梦想。

补充
【1】
谢谢评论里指出其实可能符合作者真实情况的应该是小曲,而作者向往的实际是安迪。
仔细想想还真是,《小时代》里的宫洺,活脱脱一个大写的郭敬明意淫中的自己,真实的他恐怕寄住在顾里身上多些。(《欢乐颂》和《小时代》还真是很像啊,只是装X拜金稍微含蓄了点的区别,对我来说共同点是两本都看不下去,戾气太重;但《小时代》好歹还能让初中生傻傻流着泪高呼“友谊万岁”吧,《欢乐颂》呢?)
另外关于作品价值观的问题,老师讲过一件事,我印象非常深刻。
当年的《大宅门》,轰动一时,收视率非常之高,但那一年评委会硬是一个奖都不给它颁。原因评论界认为它的价值观出了问题。
争议的点有很多,其一便是剧里作为正面人物形象进行刻画的白家二奶奶,为了家族的利益,曾经买了两个平民女孩子送给有势力的太监头头。《大宅门》默许了二奶奶的这件不当行为,再无刻画——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人物由此行为,行为有缺,完全可以理解;但理解不能代表认同,处于现代的创作者对此行为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决定了作品的三观、胸怀和高度。同理。
【2】
我认为一部作品,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一定会有一个价值导向在里面,所以不存在“只负责展示现实,没有义务弘扬正确的价值观”一说。人物的行为可以对或者不对,但作者不能采取放任不管或是纵容其中一方颠倒黑白的态度。把无知当有趣,把缺乏教养当率性可爱,把恶意行为当烟视媚行的“妖精”作风来正面宣扬,这就很有问题了。
另外关于上文说的,作者给安迪小曲配的人好,给另外三个配的不好是社会的现实,不是玛丽苏,这点我承认。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身份地位使得他们的交际圈的“层次”也有很大的差别,许多人在读书工作的时候努力竞争上游,站在金字塔的顶尖符合大部分人的愿望。但我相信做这一切不是因为中低层次的人就更容易遇人不淑,完全不是像作者安排小蚯蚓说的:“这种精英男就没有追我的,我就只能跟白渣男这种人混在一起”这样一种阶级固化自我抹黑式的想法,而是一种很正常的自我完善的向上心态。当然作者要这么写我也没办法,但是通过这样的安排,其实是可以管窥作者对不同阶级的人群抱有偏见的。
小曲看不上小邱傻头傻脑,看不上关关努力上进,看不起小美结交富贵。相比平凡的姑娘们,富二代小曲才是作者心里最努力最拼命的孩子。
但是小曲凭什么看不起她们呢?《Friends》里的瑞秋也是富二代,她的独立从剪断父亲给的信用卡开始。剪完之后,瑞秋痛心,但Monica对她说:“Welcome to the real life. it sucks, but you will love it.” ——凭自己的本事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独立。


小曲一个不学无术的富二代,靠着蓝牙耳机拿下了项目,当上了曲总,开始经营起公司,这本身就是一件挺魔幻现实主义的事情,但作者还要把她标榜成一个最独立奋斗的耀眼形象就有点欺骗大众了吧。
然而,最令我感到不舒服的还不是这个,而是其它。
“层次”高不代表可以丢弃对“层次”低的人的教养、尊重和平等的意识,这种缺失在小曲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但作者似乎对她“妖精”的作风、看人下碟的本领以一种洋洋得意的姿态写就(主要针对小说),以默许的态度维护她的种种出格行为,同时还包括安迪和奇点的一些行为。
对樊小美,作者就没那么客气了,甚至不惜以人设崩塌为代价,写得前后矛盾、双重标准、颠倒黑白,来烘托小曲和安迪——这是指客观行文上的;至于其字里行间的一种俯视感和优越感,主要在于用词,这是一种感觉,较为主观,每个人读起来则可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格上理财:获基金业协会颁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八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信托产品、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格上理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