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将在印度建百万人工厂,对中国意味着什么?
2016/5/16 格上理财

来源:21早新闻整合水木然(ID:smr669)、格局决定一切、新浪科技
中国人工成本是印度的3倍多,越南的4倍多,已经导致很多企业不得不撤离,富士康如果撤离大陆后果很可怕,苹果生产线可能全部转移印度、百万人工作岗位,成千上万的供应商将如何应对?
5月10日消息,据印度经济时报称,在考虑了印度的其他几个邦后,富士康有意在马哈拉施特拉邦买下1200公顷土地,将投资100亿美元建新的制造厂全用于生产iPhone。据悉,富士康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设10至12座工厂,超过1百万员工。
马哈拉施特拉邦的一位工业部长曾对媒体表示,富士康之所以要选择在印度建立 iPhone 加工厂,主要是因为中国人力成本上升。
苹果CEO蒂姆·库克表达了对印度市场的信心,他认为如今的印度市场就像是10年之前的中国。
这将是手机制造业的标志性大事件,意味着中国的制造优势逐渐失去!
总理莫迪:要取代中国制造!

2008年前,印度经济获得了9%的高速增长,但全球金融危机后,增长下跌到6.7%,后来又回升到7%、8%,2011、2012年又接连降到4.9%,2013年继续降到4.7%。
莫迪总理上台后,大刀阔斧提出了十多项改革目标,立言要把21世纪变成印度的世纪,要把印度变成一个强大国家。特别高调启动“印度制造”计划,提出将印度打造成新的“全球制造中心”。
5月6日浦东国际展览中心,很多印度人都在搞大展台,专门承接适合空运的小东西,主要是衣服牛仔裤上的花边和小珠花饰品等机器无法批量生产的手工制造品。由于体积小重量轻,适合空运。报价只有国内的一半(印度人工便宜),吸引了大量的中国生产商咨询。
印度已禁止从中国进口牛奶、乳制品,以及部分移动电话和其他一些商品,原因是印度方面发现这些产品“不达标”或不符合印度的安全准则。近几年来印度利用在低油价这个好时机飞快的发展国内经济,从而带动印度制造推向全世界。
世界各地的跨国公司已经开始认真看待印度制造业,那里有充足的廉价劳动力资源。但投资印度并不意味着在该国开展业务变容易了,而是显示出在中国做生意越来越难了。
著名品牌战略专家李光斗曾撰文指出,随着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中国正经历制造产业空心化,鞋子、打火机等引以为傲的产业正在失去光环。需求要素再不改变,中国制造过不了几年将会消失。
中国制造业究竟被谁打垮?

曾几何时,“中国制造”曾是国人的骄傲。凭借成本低廉等优势,中国曾一度吸引了不少外商投资中国制造业,人口红利也曾一度支撑了中国经济发展。风云变幻,现在,“中国制造”正在遭遇着空前的危机,越来越多的人们对中国制造业的前景表示悲观。
现在,国内还兴起炒房和玩金融,这一点葬送了自己的前程。
1、税费:不能承受之重
社会保险33%,企业所得税20%,增值税17%,个税累进,粗算10%,贷款利息10%,还有各种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好在近期国家忽然出台了降税的政策,营改增让中国广大企业久旱逢甘霖!
另外就是办公成本太高,这一点也是间接受到房地产的影响,比如现在在上海开个最小的公司,租最小的市区办公室,人工,房租,办工设备,税费,样样都贵,起步每年40万。十人公司每年要100万。这是最低标准,员工还十分不满意待遇。普通人有啥生意,能够在养活这么多人的情况下,还能够赚钱?
现在做生意真的很难的,不是开玩笑。炒菜,一个盘子赚8元,手炒断了,也赚不了多少。经常遇到刁蛮顾客,没事找茬,老板娘还要亲自冲上去吵,还要小舅子假装小混混。小店一开,动不动就要罚款,卫生啊,广告啊,消防啊,哎,要是都懂这些法规,还会去炒菜吗?
说个真人真事。我有个亲戚,某年春节前雇了个小面包车,三人带了六箱儿童服装,在高速被交警拦下,人货混装,罚款一万。那两个小夫妻身上没有一万元,走不了,春节前,那么冷的天,小夫妻在高速边上哭了一晚上,没人理他们。
2、各项成本不断攀升
对于制造业而言,主要的生产要素都在涨价。工资社保,每年增加12%-15%,食堂菜价,水价,气价,都在涨,房租是长期合同,一般也是每年上涨一点点。再算算物流成本,中国到处是收费站,产品从苏北小县城出厂,到四川小县城销售,中转三四次,价格基本是涨三倍,否则就是亏。总而言之,所有东西都在涨,唯独是出厂价格持续下跌,小老板真的是欲哭无泪了。
现在中小企业的生存现状:销售冷到冰点,知识产权保护为0,合同无法履行,到处都是收费站。这种现实情况,怎么可能产生大批优质企业?
3、融资难,难于上青天
作为曾经的小老板,我深刻体会到贷款的酸甜苦辣。如果你要是为社会创造财富而去申请企业贷款,那无数表格和各种痛苦,会让你觉得办企业好像是在干坏事。如果是炒房去贷款,随便开个假证明,说自己月薪四万,银行会默契的假装不知道,闭起眼睛放贷。
为什么银行不肯放款给中小企业?原因很简单,你的生意不能稳赚钱,银行不想借给你。贷款100万元给小民企和贷款一个亿给大国企,花费的成本是一样的,银行自然没有心思理会中小企业了。
现在的情况是,中小企业拿不到贷款,国企拿到了资金后无处投资,于是资金在国企手里转个弯,高息放贷给中小企业。国企成为贷款的二道贩子,再扒了小老板一层皮。中小企业雪上加霜,惨惨惨。
4、劳动力都往工地跑
中国制造业不是和欧美日制造业竞争,而是和有天量贷款的国企基建竞争资金实力。建筑工地开出的超高工资,普通制造业根本无力对抗。你培养了3年的熟练工,工地一加薪就跑了,你和谁去竞争?所谓招工容易,是要高工资的,否则没人来,现在一个办公室文员,吹空调都要3500+五险一金,而大部分的基础设施建设,由于是国企主导,根本不考虑投资收益,也无所谓劳动力成本,缺人就加工资,通过高工资诱惑制造业服务业的人到工地砌砖。基建的资金来源于贷款,且无所谓还贷,制造业要考虑成本和利润,只好收摊了。
5、房地产摧毁实体经济
房地产已经占领了中国经济的半壁江山了。2015年中国GDP是67万亿,其中全国卖地收入是3.4万亿。在房价构成中,地价约占30%,也就是说房地产创造了11.3万亿GDP,再加上中介,装修,家电家具,估计30%的GDP直接由房价而来。另外,3.4万亿的卖地收入,又拉动了铁公鸡,杠杆率至少是3倍,又是15%GDP。一账算下来,房地产投资在GDP的占比超过45%。
但房地产经济有个最大的恶果,就是利润由寡头分享,其他人很惨。农民工辛辛苦苦拿了万元月薪,包工头赚了20万,一转身又交给老家县城的房产商了。由于房地产抽走了所有的消费资金,老百姓只剩下生活必需品消费,这就导致各行各业的很多产品卖不出去了。
6、经济刺激的冲击
中国在2009年的时候,制造业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本来经济危机能够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剩下的做大做强,走上良性发展道路。结果,经济刺激来了,把房价推高数倍,实体全部屌丝,于是,中国制造业就回头走,往人工高成本,产品劣质化,规模作坊化,价格低价化的初期模式道路上走了。可悲!
09年之前私企是暴富了,但大部分老板没有去吃喝嫖赌,想的是继续研发创新,走向世界,那时候成功学非常流行。后来是,先倒霉的关厂买房,反而发财了,坚持不懈的老板,全部SB了。
7、社会地位太低
“小私企,企业主,小老板”,当你听到这些词语的时候,你不会联想到好事,只会联想到,他们在欺负工人,剥削工人,血汗工厂,脏乱差,违法乱纪,做坏事。是不是?这就是我们当前的现实。其实这些人,维系了中国70%的就业,虽然工人目前还吃住一般。
过去5年,从事实体经济的人被互联网和金融人士嘲笑为老土。互联网现在大家看清楚了,就是借钱、发钱和烧钱,去年获得A轮融资的846家创业公司现在怎么样了。金融由于引进了高等数学的表述方式,把99.99%的人弄晕了,一直很神秘兮兮的,写个报告的也能够搞到年薪60万。现在也看明白了,也就是借新还旧,如果下一期续不上,立即出问题。关了灯,都一样。
美国制造业开始强势回归

有人在说,互联网时代的时候看美国,电子商务的时代的时候看中国,甚至有人说,现在美国的互联网行业开始模仿中国,开始学习中国。
这是表面现象,我们绝对不能被表面的现象所蒙蔽!
美国国家战略的确不是互联网,也不是华尔街的金融,而是在制造业,这不是一种被动的选择,而是一种主动的出击。奥巴马本人多次在各种场合呼吁要重振美国制造业。
前几天,我见到了中国首善福耀集团董事长曹德旺先生,他说的话再次印证了美国制造业回归的决心:“美国现在举国上下在推恢复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它的招商强度比我们中国高。我在美国建俄亥俄的那个工厂,18万平方米,占地面积1000亩土地以上,大概我从犹太人手里买过来,花了1500万美金,再加上我修厂房又花的1000多万美金,整个项目大概投资4000万美金,而美国政府补贴给我超过4000万美金。”

在我们还在神话互联网的时候,美国人已经开始了重新回归制造业。当我们国家的一些部门在大力补贴互联网产业的时候,美国政府补贴的确是制造业!
制造业的回归意味着是什么?意味着渠道为王的时代的终结,内容为王时代的开启。
美国政府决定制造业回归之前曾大力支持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可是一场金融风暴让美国政府意识到,金融是打垮美国的洪水猛兽。之后,硅谷精英的互联网后来居上,但是,金融和互联网相对于制造业它都是手段或者是渠道。当这种互联网的红利逐渐消失的时候,能顶上来挑大梁的也只有制造业。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多个场合高调宣布制造业回归是美国最重要的国家战略。
中国制造下一步何去何从?

面对步步紧逼的印度,中国制造业可谓是内忧外患,难道真的要拱手让出“世界工厂”的宝座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虽然劳动力成本的优势使得印度的制造业颇具吸引力,但是落后的交通与供电网络等基础设施与复杂的监管环境以及低下的管理效率,已成阻碍制造业增长的致命因素。
虽然由于中国劳动力成本迅速上涨,中国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的优势正在失去,但中国制造业与东南亚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技术优势,况且,中国拥有大批技术精湛的熟练工人。
但不能否认的是,中国制造业已经到了最关键的时刻,转型迫在眉睫!目前,大多中国制造还停留在低端、薄利的层面,若想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需要国家政府、政策以及很多企业家的共同努力,这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和任务,也是一个势在必行的转型。

格上理财:获基金业协会颁发的私募基金管理人牌照,八年深度研究,甄选阳光私募、信托产品、PE/VC、海外基金等高端理财产品,为您的资产增值保驾护航!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格上理财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