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前沿】爱购物也是病!双11你买了多少东西?
2014/11/12 护士网

    

     不管你是否为购物“疯狂”过,在这个商机无限的世界中,有一批人确实是沉浸在玲琅满目的商品中,流连忘返,难以自拔,而且大多是女性。精神病学家将他们的毛病定名——购物强迫症(impulsive purchasing, compulsive buying, shopping addiction)。

     通常人们认为“成瘾”是一种病态,并将它同酒精、烟草等化学物质联系在一起。但是2006年的一项英国研究结果显示,那些非化学性的成瘾性“行为”——欲望过度(excessive appetites)——也可被视为是一种病态,因为它们有明确的起因,合并症和传染特点。而较之更早,有许多研究者已经提出购物和消费与消极的或问题性行为有关。

     购物强迫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只要一天不买点东西心里就难受,生活、工作都无法正常进行。对此,有学者分析这种患者的行为动机:可能在购物过程中体验到很强的愉悦,或是(和)对他人对自身的关注和褒奖十分在意;也可能是借此来缓解压力和精神性紧张。一项关于行为性成瘾和性别的研究结果发现,同男性“上瘾”的行为模式(毒品、赌博、性)不同,女性更容易对食物和购物上瘾。

     和其他“成瘾”的患者类似,购物强迫症患者的行为问题,就其精神病理层面来分析,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这类患者面对购物有“迷恋”性,他们缺乏对购买行为的理性认识,无法认清购买后的结果;或者即使有所认识,也无法克制购买的冲动。另一部分是这类患者有强迫症的特点,即通过重复购买来缓解精神上的紧张和焦虑。

     罹患严重的购物强迫症,其结果往往是消极的,有时甚至具有极强的破坏性。患者为了一味满足自己的购物欲望,可能会欠债,或是情绪沮丧,甚至产生抑郁;有很多人会感到羞愧;有些人可能会冒险触犯法律,或是导致亲密关系的破裂等。

     有研究发现那些患有购物强迫症的患者,合并其他精神障碍的比率也较高,其中包括抑郁症、厌食症、强迫症、药物滥用和人格障碍。

     有趣的是,这种被定义为精神/心理障碍的购物强迫症,对症状的轻重和结果的评估需要结合病人生活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国人喜欢买东西”,“中国人的旅游首要任务是购物(其次是饮食)”,很多外国人对目前的中国人持有这样的看法。这样看来,如果拿一把国际标尺来衡量中国人的购物精神状态的话,可能大多国人接近临界值。但在中国的社会环境中,这个临界值被大幅度地上调了,所以大多数人都还算“正常”。而这个双十一节,又给大多数近乎“不正常”的冲动狂提供了一次疯狂消费的合理借口,因为那把标尺上的临界值刻度,在“伟大”的互联网时代里,被电商们最大限度地上调了。

    

    

    温馨提醒:随手戳文章底部推广广告打赏小编,不花钱!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进入【微社区】,认识更多全国各地的医护同行。


     阅读原文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护士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