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港大医院是不是幻灭的乌托邦?
2015/3/8 丁香园

     题图:港大深圳医院试营业,工作人员按照香港惯例进行切烧猪仪式。

     这是一个匿名投稿,不代表丁香园立场。

     一位老人画了一个圈之后,深圳就注定要成为中国改革的先锋。从贫穷的小渔村成为经济重镇,深圳完成了硬实力上的改革开放。近年来,它再接再厉,在软实力上不断寻求突破。

     比如 2011 年的南科大,比如 2012 年的港大医院。

     我没有接触过港大医院,甚至连深圳这个城市都没有去过,必须说明,对于深圳港大医院的看法,完全是基于各种新闻的描述。这么说吧,你可以认为以下我说的都是错的。

     一直留意丁香园里关于港大医院的讨论,发现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在里面的人大多刚进去时充满热情与兴奋,来到了一个世外桃源搬的地方——宽敞明亮的酒店化大楼,每天只接待24个病人,规范标准的港式诊疗,明面上的高薪,和谐共进的氛围。在工作一年后,80%的人仍然维持着这样乐观而积极的评价,少部分人可能受到了港人的排挤抑或其他,稍显谨慎。

     而外人对此则分为两种泾渭分明的态度,一种是身不能至,心向往之,另一种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声音,则是对港大医院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深深地怀疑。

     收支

     深圳市政府对于港大医院是下了狠心的,每年绝大多数的政府医疗补贴全部都咬牙砸进了这个无底洞。但问题在于,在开业的两年里,港大医院一口气还是亏损了 10 亿元。

     为何?很简单的道理,人太值钱。

     和国内医院级别略有不同,港大医院医师级别分 3 种:

     驻院医师(类似主治医师);

     副顾问医师(类似副主任医师);

     顾问医师(类似主任医师)。

     根据网上爆出来的各种收入来看,内地医生入职,最低级的驻院医师月薪大约是在 税前 3 万左右波动,而香港医师多为中高级医师,收入为同级别内地医师的 2-4 倍,有相当数量医生收入达七位数。

     而与此同时,根据港大医院的年报,他们医生比例仅占25%,行政人员却达到了18.5%。

     我们再看看另一组数字,港大医院想继承香港的全科医疗体系,对病人看病的费用定在了全科 130 元全包。事实上,最开始是希望定在 200 元,但是卫生局没有通过。而根据深圳市其他医院的平均数据,医保病人看病平均每次的门诊检查费+药费在 220 元左右。从理论上来说,即使不算人员工资,看病也是亏损的,更不要说一天只看 20-30 人的限制。

     根据港大医院的报道,目前每天的门诊量也仅有 3000 人左右。而深圳其他三甲医院,则大多数为 7000-8000 人。

     这样医生高收入、医疗环境和谐,患者付出较低的“共产主义”医疗体系,买单的只能是政府。因此,港大医院在目前看来,还必须依赖深圳政府的强力输血。

     2012 年签的是五年合同,也就是说,2017 年深圳政府即会撤资。而根据会计事务所的计算,如果维持现状,港大医院在 2023 年之前仍将亏损数十亿。

     2013 年,港大医院的收入是 1 亿元,深圳市政府的投入是 10.5 亿元——要知道,深圳市政府全年在医疗上的总投入,也不过 11.6 亿。

     有人推算,如果港大医院想要收支平衡,按照目前的薪水水平,需要达到 60 亿级别。而全国能达到这个收入水平的巨无霸级医院,应该不超过两巴掌。

     对此,港大医院也显得非常无力。他们负责人给出的药方是加强特需病房建设,以此项收入补贴临床亏损。此话显得那么的无力,每年数十亿的亏损,又岂是几个VIP富豪病人能填的了的?

     更为讽刺的是,看更少的病人,分配给每个病人更多的时间,这一本来认为医患双方都认可的好处,却成为了如今双方最大的抱怨。医院收入捉襟见肘,患者排队叫苦连天。

     人才

     港大医院最大的卖点,就在于港大附属医院的教授们会亲自坐镇。事实也是这样,无论是走穴也好常驻也罢,确实有不少香港教授在此,而绝大多数科室的主管也都是港人。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的是,香港同行们全盘传承英式体系,自读医伊始便接受规范化治疗培训和多年严格驻院医师磨练,也许高精尖技术未必能甩协和瑞金华西一条街,但是基本功之扎实全面肯定是国内同行们望尘莫及的。

     但问题在于,无论再怎么吹嘘,港大医生们的重心,一定还是在香港。不明白的人,想想国内著名医院去下面小地方开分院的状态即可。那么,内地医生的质量决定了这家医院的未来。

     然而,目前来看,港大医院不要说和国内一线大牌 PK 抢人,即使是面对省级三甲,吸引力也未必能稳压一头。

     看似高薪的收入,此时却没有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医疗领域,医生跳槽,无非三种情况:收入太低、受排挤不受重用、内部 PK 失败离开寻找更好地平台。

     港大医院各科室领导是港人这一点,注定了很难吸引到想当鸡首的 40-50 岁能力出色的医生。因此他们招收的也多为 40 岁以下的年轻医生。

     但是问题在于,看似高薪的税前 3 万,却也是钉死的全部薪水。不能回扣红包走穴,再配合上深圳一线城市的高物价房价,尽管医生普遍喜欢哭穷,但是丁香园上共识是,对于他们想要招聘的骨干医师,这个薪水几乎是没有一点吸引力。

     而港大医院基本不招应届生,自身也没有医学院输送人才支撑,人力的困境还会持续很久。

     城市

     一个省份可以有几个城市拥有顶级医院?

     根据复旦大学医院排行榜,综合排名前 100 的医院中,有且仅有一家医院位于非省会/直辖市,就是排名第 50 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而苏大一附院能有今日地位,一是百余年的历史沉淀,二是在全国医院两级分化的关键时期,外有核工业部支持,内有血液学专家阮长耿院士坐镇,成功成为第一集团军。

     造成这种原因是多方面的,四大直辖市自不必说,在各个普通省中,科教文这往往是三位一体互为补充。绝大多数的优秀大学都是位于省会城市,能够和医院互为补充,提升实力。而另一个较为中国特色的原因在于,省会医院同时还会承担省级领导的治疗与休养任务,自然会得到大量的政策倾斜。

     回到深圳,在省内,广州作为毋庸置疑的中国医疗老三,汇集了数家国家级的顶级医院,已经将省内乃至华南地区的高端医疗市场瓜分一空。而再往南,一水之隔的香港更是会吸引大量高端患者的目光。

     而自身的城市潜力上,高等教育在国内一二线城市中几乎可谓是叼陪末座,仅靠深圳大学完全不够撑起一所顶级医院。在这种可谓是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深圳市政府能够拿出如此大的决心来办医院是值得我们钦佩的,但是想要在贫瘠的土壤上种出绚烂的花朵,注定是一条艰辛而长远的道路。

     未来

     这个时候轻易下断言还是太早,但是这样的模式,却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

     很早以前,台湾就已经和各市政府开展了很多合作。

     比如我所在的市就有中台合资的三甲医院,模式与港大医院几乎完全相同。美丽的医院(成为了本市婚纱照景点之一),市政府强力输血支持(甚至地铁专门为该医院修了一站),台湾医生进驻,宽松的就医环境,一切看起来都那么美好。

     我身边有前辈好友被挖去出任王牌科室主任,年薪 60 万年。请注意,此时是 2004 年左右,那时我们这个房价全国 TOP 10 城市,热门小区也就 5000-8000 元/平。

     然而 10 年之后,该医院仍是不温不火,始终在二三流水平间徘徊。

     医院内,台湾医生和大陆医生是泾渭分明的一二等公民。大陆医生难有出头之日。

     政府历经数任领导,没有人再对这个当年的畸形儿感兴趣。在网上,也成为了最差雇主之一,吐槽不断。前辈也离开去了更好地平台。

     问题来了:很多实践证明的缺点,都是体制内梦寐以求的“优点”。中国国情下,现实就是这么残酷。

     在深圳,其实港大医院并不是第一个试验田。早在世纪初,深圳北大医院便抱着改革医疗体制的决心到来,可是在十五年后的今天,在港大医院的衬托下,北大医院却成为了一个旧时代的顽石,体制内的标兵。

     哪怕是以叛逆轰动全国的南科大,随着朱清时的离开,也不可避免地走回了收归国有这一条招安之路。

     港大医院,最终会成为逆风而上的梦想园,还是泡沫幻灭的乌托邦,静待 2017 给我们答案。

     来自丁香园,此文独家授权,谢绝转载。

     丁香园接受各种投稿,详情请回复: 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