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温度的诊所
2015/6/30 丁香园

     本文根据李天天在 Bio4P 会议上的发言整理成文。

     谈到移动医疗的发展,我还是先强调一下我个人的观点,这个观点不是什么新的东西。大概三年前,移动医疗在国内刚刚火起来的时候,丁香园就提出:医疗,有时移不动。

     为什么医疗移不动?

    

     一旦涉及到医疗,一定是有诊断加治疗。

     目前诊断很大程度上依赖医疗设备。如果我们想去完整地收集一个患者的数据,不管是用可穿戴设备,或是进行简单的线上问诊,都很难做到这点。

     现在可穿戴设备更多是玩具级,采集的数据不是医疗级,医生很难凭这些给出具体的建议。做在线的健康咨询可以,但是做诊疗绝对不可以,国家卫计委 09 年就有相关政策禁止互联网机构做在线诊疗。

     不过,去年国家有一个关于推进远程医疗的指导意见,规定医疗机构可以进行远程诊疗。

     医疗分成外周和核心。

     核心这一块,很难用移动技术取代;但挂号、支付、查看化验单等外周业务可以在手机上完成。还有医药电商、慢病管理、健康咨询等,都能够被很好地「移动」起来,给病人和健康人都带来更好的体验。

     不过,在过去的一年中,我看到的是越来越多的「移不动」,包括外周也移不动。

     我曾经认为手机支付很简单,但在杭州某家公立医院里,正在推广未来医院的概念,技术提供方配置了几十人,医院也非常支持,但手机支付的比例却只有 2.8%。因为手机上的支付全是自费,没有医保,老百姓不买账。

     电商也是。国家也出了很多调研政策,看处方药什么时候可以做,从去年喊到春节,春节喊到端午节,今年已经没戏了,越来越不乐观。

     再看咨询和慢病管理、随访随诊。好像出院之后可以通过手机互动,但谁付费呢?通过慢病管理收集数据来实现商业模式,说起来容易,实际上路还很远,这里不细讲。

     政策是有利好,但政策出来到落地,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通过诊所重构行业

     「移不动」怎么办,不干了吗?还是要干,诊所是我们重构行业的最好切入点。

     线上线下结合,不用去奢望颠覆。现在谈颠覆太早,技术无法达到,体系也无法达到,制度的障碍、壁垒还在作怪。所以我们讲重构,利用自己一点点尝试,一点点经验,包括教训,来做我们的诊所。

     在做诊所的过程中,经常听到同行对行政审批的抱怨,我们自己在操作过程中也有相应的体会。但是,从大趋势来看,我们已经感觉到制度的松绑,行业正在慢慢向市场开放。我们相信市场的力量,相信专业的力量能够在越来越开放的市场中找到重构行业的机会。

     丁香医生诊所想干三件事情。

     第一,标准化

     首先,我们已经把这个诊所的后台诊断系统做起来了,而且是微信化的设计思路。我们会充分利用微信,把诊前预约、诊中叫号和诊后随访等连接在一起。医疗最主要还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互动,所以诊后这一块是可以通过微信去做,充分利用移动手段异步化和去中心化的优势,大幅度提升患者体验并提升诊所服务效率。

    

     首先,我绝对不会碰药房,药品的分销、物流、仓储成本太高了。药房的事情交给专业的人去做,这对我来说是减轻负担的工作。还有一些第三方检验和重要检查,小诊所干不了,好在目前在国内也有提供这种服务的机构。

     我们要做的只是把一些简单的接口规范化,并且让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微信传递给患者。有了这个东西之后,患者就可以直接通过微信查看检查报告单。

    

     我们还会做类似 CDSS 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和临床路径,这是为了提供标准化医疗流程,才不会出现每个医生说的都不一样的情况。当然我知道医疗流程是不可能完全标准化的,这中间会做一些妥协,会有一定的灵活性。

     诊所的定位为常见病、多发病。所以我们也会和优质私立医院和开放的公立医院乃至国外的医疗机构合作转诊,先在丁香医生诊所进行首诊。

     我们试图把闭环的模式在杭州先走通,再把所有数据的规范、接口、标准,包括底层的协议开放出来,做成一个开源的平台。也就意味着将来其它地区的医院或诊所都可以参考这套标准。

     第二,教育和培训

     丁香医生诊所不仅仅是个诊所,还有两个功能非常想完成。一个功能就是培训。

     这里并不只是说医生专业的培训。

    

     这是 2011 年发表在美国杂志上的一张图,图的左边是一群妈妈抱着孩子在候诊,右边是医生,这个图是个小朋友的涂鸦。在小朋友的视角里,他看到的医生在背对着患者写病历。这幅图的标题是《科技的代价》。

     技术并没有让我们跟患者走得更近,相反让我们把后背留给了患者,所以医生需要培训,美国也一样。

     克利夫兰诊所就强调电脑的最低使用,没有规定医生到底使用多长时间,但是只要有时间,就要拿眼睛看病人,拿手摸病人的肩膀。而在中国,医生只有 3 分钟,这个还没看完,后面就开始催了。

     通过这种培训,能医生真正了解患者的疾苦,避免医患纠纷,特别是由于沟通产生的问题。而这些,公立医院做不到,我们也不强求它。但是作为诊所,我们希望自己能够做到这一点,还要把这套流程摸索出来。

     还有教育,主要是针对患者的教育。患者教育工作已经在线上通过微信、QQ、手机应用去尝试,包括疾病词条、药品情况等组成知识库的部分。这种知识库非常有必要存在,所以我们现在也在花大量时间精力资源,去跟中国的医生共同创造这些内容。

     丁香园会把线上线下资源密切对接起来,通过线下积累真实的经验,包括服务的培训,包括医疗技术的培训,包括患者的教育。然后再反过来把这些东西放到线上去,让更多医生、更多患者通过这个平台连接起来。

    

     这是丁香医生诊所的示意图,今年杭州第一家,会在 10 月 8 号开起来,这个诊所主要是综合门诊部,里面会有一些儿科、内科等方面的专科。好的全科医生不太好找,所以我们这里面还有专科医生。

     我们也召集了很多护士,护士问我们最多的问题,是「要不要值夜班」。我们这里不值夜班,但是要去学习健康管理、营养学相关的东西。

     第三,数据管理

     数据管理主要是跟慢病、保险这些紧密结合起来。

     当患者离开了诊所之后,远程咨询就能发挥作用。因为这个患者我了解,当他出院回家了,他再有问题问我,我很愿意回复他。像这种小机器人,在家里就可以通过视频开展远程咨询。

    

     通过可穿戴设备,慢病患者在家里可以进行日常生理病理指标检测,我们可以收集到更多的数据。这种数据收集过来之后,通过分析,如果比较正常,就不需要太多干预了;如果发现有问题,我们可以提醒他到诊所来复查,诊所搞不定马上转诊到医院。

    

     移动医疗的核心是医疗

     移动是个很好的工具,但医疗才是移动医疗的精髓所在。

     我觉得以后移动医疗会慢慢回归到医疗的本质,回归到人、回归到病、回归到药。

     医疗的核心就是患者的安全和医疗治疗。

    

     移动医疗有很多优势。比如说很便利、很便宜、很快,这些优势我都承认。但是这些优势不能逾越我们的第一原则,就是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

     医学不仅是技术,更是一门艺术,要有温度。里面有共情、有支持、有理解、有倾听、有关怀……这些其实恰恰是我们公立医院体系非常缺乏的。

     我们希望医疗行业能够借助互联网,更好地把有温度的、安全的医疗带给中国的广大患者。

     周知一下:丁香医生诊所继续广求贤才

     为什么人人都想有一个医生朋友?

     部分内容由微信公众号「贝壳社」整理

     丁香园接受投稿

     wangyc@dxyer.com

     具体规则,请回复「投稿」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