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医学院校校名变迁:沧桑厚重的历史与锐意进取的新浪潮
2015/7/3 丁香园

     中国大学大多以地名或专业名命名,各大名校中,仅有清华、复旦、蓝翔等寥寥数校得以幸免。医学院校同样难以幸免,协和、湘雅在一众某某医科大学中显得鹤立鸡群。

     但是,正如今日引起轰动的「川医」之争般,各家医学院在历史上也是经历了数次变动。而当我们把视角拉开,将其放入历史的背景下,就能更加体会到每一次更名后的沧桑变幻。

     清末民初(1866~1921)

     洋人办校

     随着鸦片战争轰开了清朝紧锁的大门,一个个不平等条约迅速将整个中国分割数块给了洋人。这段中国近代最屈辱的历史上,洋人传教士们开始随着他们的部队走遍中国各地,在传教的同时,也帮助设立了一所所医院和医学院。因此,这个时期医学院的命名,均带有浓烈的洋人尤其是教会色彩。

     最早是在东南重镇广州。1866 年,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生,后来的美国驻华公使 Peter Parker(没错,和蜘蛛侠同名)创立了博济医院及博济医学堂。

     20 年后,一位叫孙文的学生来此求学,1 年后转学香港西医学院。在 1957 年,为了纪念这位学生,其时已合并成华南医学院的它正式更名为「中山医学院」,可谓是全中国最名副其实以「中山」命名的医教单位。

     而在遥远的成都,传教士们创办了存仁、仁济医院,并随后在 1910 年成立由加、美、英三国五教会共同协办的华西协合大学,当时又被称为「五洋学堂」。

     长沙也是类似,耶鲁毕业生胡美带着耶鲁校友会——雅礼会(雅礼即耶鲁 Yale 的音译)的任务来到了长沙,经过一番筹建,创立了雅礼医院,在办医学院时,为了争取本地富商投资,将「湖南」与「雅礼」相结合,命名为「湘雅」。

     而在上海,则先后有圣约翰大学医学院,以及德国人创办的同济大学。同济即是德语「德意志 Deutsch」的上海话音译版本。

     最后,必须提及一下英国的伦敦会,作为来华最早、活动范围最广的教会,它先后创办了一系列的学校、医院,而它尤其喜欢用协和(Union 的雅译)、仁济来命名,最著名的莫过于汉口协和医院(今武汉协和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以及协和医学堂(今协和医学院)。

     战火纷乱(1921~1949)

     军医学校

     民国时期,由于战乱频繁,反而没空干扰医学院的生长,除了一些自然合并之外,大多延续着本名,直到新中国成立。而在这一时期,随着战争的进行,军队医疗的缺口极大,也诞生了一批医学院。

     1931 年 11 月,中共在瑞金召开了第一次苏维埃大会,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毛主席」一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而在 20 日大会闭幕之时,成立了中共第一所军医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1940 年时,经毛泽东批准,更名为「中国医科大学」。后随着辽沈战役进驻东北,胜利后定居沈阳。因此,虽然经常被吐槽为最弱的「中」字头大学,但是它却可谓是集党、国宠爱与一身,最名副其实的「中」字头大学。

     抗战期间,由于战争需要,八路军在各大根据地都逐渐发展地区卫生学校,后来随着抗战胜利和国共内战的拉开,各地区院校也随着部队作战序列的大更改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分别就近并入四大野战军成为其附属医学院校。在新中国成立后,再次随着部队序列的调整,拆分为七大军医院校。

     院系调整(1949~1979)苏联模式

     建国后,为了模仿苏联的专科教育模式,于 1950~1955 年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全国院系大调整,医学院校也不能幸免。同时,为了消除资本主义痕迹,洋人教会的医学院都尽量更名成社会主义校名。

     前述的七大军医大合并成今日的四大军医大和白求恩医学院,南京大学医学院迁往西安并入四军大,同济大学医学院迁往武汉与武汉大学医学院合并为「武汉医学院」,湘雅更名「湖南医学院」,协和干脆停止招生(1957 年恢复),中山与岭南大学医学院合并为「华南医学院」,华西更名「四川医学院」。

     而到了文革期间,上述学校都或多或少受到了冲击,如坐镇首都的协和就直接停办,其他也大多停办了一些年份,后恢复了工农兵学员的招生。

     而受到冲击的不仅仅是医学院,医院亦是如此,洋人创立的医院基本清一色的变成了「反帝医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南京鼓楼医院,而为了以示区别,苏联帮助创立的医院则变成了「反修医院」,例如福建省立医院。

     不光要打倒,还要有歌颂的,上海广慈医院(今瑞金医院)改名为东方红医院,上海仁济和北京同仁都改名为工农兵医院,大致如此。

     新浪潮(1979~)

     合并与升级

     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医学院逐渐恢复了本名,在安静发展了十余年后,随着 863 计划和 973 计划先后提出后,创办世界一流大学已是箭在弦上。各所强势大学纷纷喊口号表决心,同时在政府支持下开始准备吞并各专业大学来弥补自己学科不足。

     而在 20 世纪 90 年代中期南京大学引进 SCI 体系后,大家发现医学是 SCI 重镇,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在世纪之交,跑马圈地运动轰轰烈烈展开,除了协和死死守住了清华的「逼婚」,几乎所有大牌医学院全部「惨遭毒手」,成为综合大学的一部分。

     当红的头牌们纷纷被山大王们掳回家当了压寨夫人,剩下不入土豪法眼的小姑娘们也乘势而起,纷纷改头换面,随着合并浪潮的另一大潮流是大学升级,由于规模对于学校发展的限制,从「学院」升格为「大学」成为了必经之路。

     直至今日,从上月的泸州医学院变身「四川医科大学」到本月的贵阳医学院升级为贵阳医科大学,「大学梦」仍然是每一所并不那么顶尖的地方医学院的终极梦想。

     那么,结束本文时,问一个问题,协和为什么一直能免于「失身」?

     回复口令「协和」,推送给你一篇有意思的文章,告诉你医学院校改名背后的秘密。

     本文为特约稿件

     题图源自:Shutterstock.com

     丁香园接受投稿

     wangyc@dxyer.com

     具体规则,请回复「投稿」

    

     2015 执考考生请注意了,丁香客 App 为你推出了实时更新的「 2015 执业医师技能考试专题」,本专题将实时更新今年考生的最新讨论,已经考完的站友也可直接在此发布体会,助后面的考生一臂之力!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最新版的「丁香客」,专题已为你经置顶在学术圈头条。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