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上海部分大型三甲医院的急诊室没有急诊科?
2015/7/22 丁香园

     某三线城市的三甲医院里,急诊室是设有急诊科的,预检会根据病人的情况,具体分检给急诊内科或急诊外科。

     急诊科的医生大多经验丰富,能够处理常见的内外科急症。急诊外科能解决绝大多数的清创、缝合工作。遇到某些棘手的病情时,会先给予初步的诊断或鉴别诊断,邀请相应的科室会诊。

     我认为这样的急诊室是一个非常有序、高效的地方。

     然而,在我来上海工作之后的两年,这种观念完全被颠覆了。

     原因在于,上海很多大型三甲医院的急诊室里没有专业的急诊科!

     急诊工作由各个科室的医生「兼职」工作:每来一个病人,超级强大的预检会在极短暂时间里评估患者是哪个科的毛病,然后叫相应科室的医生从病房赶下来。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是简单而明显的伤口就罢了,如果恰巧是「交叉部位」的症状,如胸背痛,那预检会跟病人一起在那纠结,挂内科、普外科、泌尿外科、脊柱骨科?

     有时,被莫名其妙叫下来的医生会把预检斥责一顿——预检每天都会遇到,但她们每天依然要打上百通电话;有时,病人甚至在依次挂完上述科室后,仍然弄不明白是哪里出现了问题。

     在一些上海大型医院里,你会发现一个现象:挂着胸外、神外、普外、骨科、耳鼻喉、口腔等等牌子的诊室里,除了横七竖八躺着的留观病人,是看不到医生的。因为医生会在病房、监护室、门诊、手术室的任何一个地方,除了急诊。

     在急诊室里没有一个专业的急诊科,会有哪些问题?

     >>>>对于医生

     每个需要值急诊班的医生,最恨的就是急诊手机。

     我曾经因为恐惧值急诊班而吃不下饭;也曾经在半夜里把急诊手机砸个稀烂,想脱下白大褂不干了。

     估计每个值班医生都非常厌恨值班手机,然而我怨恨的程度要远高于其他人,只因为它除了是值班手机,还是急诊手机。

     作为神经外科医生,由于「兼职」脑外科急诊,无论白天还是黑夜,你会因为病人被打了一耳光、撞了一下、摔了一跤,「千里迢迢」地从病房或手术室里赶到急诊室,开个 CT 以后又匆匆忙忙地回到原来的工作地点。

     并不是这些病人不值得看,或不应该看急诊,而是因为你是「兼职」:意味着你要完成日常的工作,无论是病房改医嘱、换药、手术或是门诊都要照常进行。

     这种模式意味着你要在完成日常工作的同时,还要频繁地穿梭于病房和急诊室之间。隔着三栋建筑,上下十层楼,一个来回就要往返四次长走廊,每天要行走无数次!

     为什么不设立急诊科,还要让身兼繁重工作的医生仅为了去开一张 CT、一张胸片而来回奔波呢?这种制度是合理的吗?他们在「身兼数职」的情况下能保证工作质量吗?

     >>>>对于患者

     我如此厌恶这种急诊模式的更重要原因在于,它让急诊变得糟糕透顶、混乱至极。

     因为是各专科医生兼职看急诊,那么就完全有理由只看属于自己专业的「一亩三分地」。至于不是自己业务范围内的,大家会互相推诿, 即使是一目了然的问题或是举手之劳,他也会让病人再挂一个号,让专科医生诊治。

     举一个很简明却每天发生的例子:一位不小心摔倒的病人,摔伤了一侧颧部,脸上稍有些肿,手上擦破些皮。

     在这种急诊模式下,他将要挂脑外科、眼科、五官科、口腔科、骨科五个急诊号。预检护士要给相应的五个医生打电话,而病人则要等着这五个医生下来,挨个的去问病情、等检查、等处理、等结果。

     等两个小时过后,病人从各个医生得到的结论是:脑子没什么大问题、眼睛没什么大问题、颧骨没什么大问题、口腔里没什么大问题、骨头没有什么大问题……

     那我来这儿干什么呢?哦,就是摔肿了,擦破点儿皮。那,要擦药水吗?

     还是擦一下吧,不过你要找五官科擦,我是骨科医生,看手的。

     病人另一轮等待无果后,悻悻地离开医院,去药店买了一瓶红药水自己擦了。

     非要这样吗?看似对病人负责、兴师动众地叫来五个医生,结果呢?

     如果设立一个急诊科,消毒处理后去做检查,如果真有大问题再叫相应科室会诊,像这类病人,前后半小时就结束了。

     更为可怕的是,在这种兼职的急诊制度下,每当出现重病患者时,留观病人的管理、监护简直就无法直视。各个科室的医生开完医嘱后就去忙自己的事情了,病人一整天就呆在急诊室的某个角落,何来病情观察?何来积极处理。

     绕了一圈,回归原点——一切问题的渊源在于制度。

     然而,出于种种目的,即使每天目睹着这些痛苦(无论对于患者还是医生),制度的制定者们丝毫没有改变的意思。

     然而,出于种种目的,医生们即使都知道其中的问题,但都愿意默默承受。但是,有时病人只有一次机会。我不愿意既牺牲自己的专业热情又损害病人,在那儿「默默承受」。

     推动医疗秩序向更合理方向变化,你我都有责任。

     如果不想急诊正常而高效地运作,那就关掉急诊室,放病人和医生一条生路吧。

     丁香园更懂中国医生,你可以将临床诊疗中有意思、值得思考的事情,投递给我们,邮箱 wangyc@dxy.com,原创独家授权稿件,1000 元 / 篇,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本文为作者投稿

     题图由作者提供

    

     今天临床一线还有哪些有意思的病例?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最新版的「丁香客」,进入病例模块看看,并参与讨论吧。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