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急诊?
2015/8/8 丁香园

     很早以前,中国的少数医院里有了急诊室,由各专科抽派医生值班。

     1983 年,北京协和医院正式建立了中国第一个急诊科。随后,国内各大医院纷纷组建急诊科。

     急诊走向了专职医师、精确分诊的模式,但细分专科、专科轮派的模式给定向诊疗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很多问题。

     全科变专科

     如今,大部分医院的急诊室都至少包括两个专科,即急诊内科和急诊外科,儿科则可能需要到住院部就诊。

     有一些医院,甚至设立了急诊神经科、急诊皮肤科、急诊妇产科、急诊儿科、急诊精神科、急诊骨科等急诊亚专科,由专科医师轮流到急诊值班。

     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女患者,用完化妆品后脸部过敏,随即赴北京积水潭医院就诊,发现该院没有急诊皮肤科,辗转多家医院,随即又到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就诊,才看上急诊皮肤科。

     细分专科急诊的职责是什么?

     刚才的这个皮肤过敏案例,有人觉得问题出在北京积水潭医院分科不够多,而北大第一医院分科比较细,所以能处理更多情况。

     但实际上,正是由于分科过细,导致急诊医生连基本的皮肤过敏都处理不了。北大第一医院的急诊分科也难免会有覆盖不到的地方,遇到交界学科疾病、复杂复合病情,难道还要更为细致的专科吗?

     解决这样的问题,不应该继续细分专科,而是减少急诊专科,培养具有全面能力的急诊医生。

     精度和广度

     注意力有两个维度,一个是精度,一个是广度。

     精度提升,广度下降;精度下降,广度提升。

     急诊就诊不过是一个短暂的诊疗过程,对于原发病的治疗需要专科医师来执行。急诊医师费时费力的治疗原发病,未必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急诊本身的目标是稳定病情,给后续科室发力的空间,而不是天天想着治疗疑难杂症。

     通科是复古还是创新

     现在,有部分医院已经开始着手打造通科急诊制度,急诊医生接受过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培训,能看心电图、气管插管、复苏、清创缝合。

     这样的做法确实给急诊带来了转机,但事实上,这样的模式也存在一个巨大的漏洞。

     美国医院接收患者需要发病例到医院,国内医院接收疑难杂症的通道就是门诊。挂不上号的患者或者情况复杂的患者就往急诊扔。如果不是专科医生,可能连疾病名都不曾听说。

     所以,实行通科制度的基础是整个医院接收患者的模式的改变,而这个模式又是建立在国家分级诊疗的医疗体系上的。

     创伤小组

     部分医院已经在着手建立创伤小组(Trauma Team),成员接受规范化的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培训,团队由创伤外科医师(通常为资深普通外科医师)领导,成员包含急症护理护士、麻醉医生、急诊医生。

     在此之前,国内医院的急诊外科往往只负责简单的伤口处理,甚至有些医院的急诊外科连急腹症都要找普外,更不要说上手术台开胸开腹了。

     返回微信主界面,回复「急诊」,推送一篇关于急诊室用药陷阱的文章。

     点击「阅读原文」下载最新版的「丁香客」,亮出你的观点并参与讨论。

     本文为作者投稿

     投稿邮箱 wangyc@dxy.com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段青,血管乳腺外科,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题图源自:Flickr.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