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医院为何「叫好不叫座」?
2015/8/25 丁香园

     「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一直被认为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一项有利措施。

     为鼓励病人首诊到社区医院看病,政府也采取了很多措施,如提高在社区医院看病的报销比例等,但是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因为提及社区医院,人们的第一感觉是「那个地方能看好病吗」。

     和社区医院杨医生的一次交流,让我对「小病到社区,大病到医院」这句口号有了更多的思考。

     杨医生是我们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今年 50 多岁,熟悉的街坊邻居都习惯叫他老杨,满是皱纹的脸上时常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很有亲和力。

     深入接触老杨是一个很偶然的机会,那天我感冒了,想起附近有家社区医院,虽然经常从门前经过,但是从来没有进去过,因为是下雨天,就想着进去拿盒感冒药。

     当时老杨正在给一个打了石膏的病人瞧病,因为自己专业是骨科的原因,所以对这样的病人也多了几分关注。原来是一名掌骨闭合性骨折的病人,已经进行了石膏固定,病人要求输液,并且点名要输「消炎药」。

     老杨给病人耐心地解释这种情况其实不需要输消炎药,但是病人坚决不同意,并质问老杨:「如果骨头长不好,你负不负责?」无奈的老杨最终选择了妥协,给病人开了抗生素输液治疗。

     老杨的专业素养给了我几分惊喜,骨折了就要输消炎药,这种错误的理念成为普通老百姓的共识,并且根深蒂固,无法撼动,我在三甲医院也经常遇见。有些原则性不强的医生为避免医患矛盾也纵容病人的这种想法,无论是闭合骨折还是开放骨折,一律静脉使用抗生素,更加深了病人的这种认识。

     轮到我看病,在告知老杨我的症状后,他给开了一盒速效感冒胶囊。去拿药的时候,细细观察了这个社区医院,麻雀虽小,五脏俱全,有诊疗室、输液室、药房、收费处、检查室、理疗室等,但是整个医院里面冷冷清清,见不到几个病人。

     拿了药之后,我并没有马上走,而是萌生了和老杨交流一下的想法。老杨也是个直爽人,看到没有病人,招呼我坐下。

     经过和老杨的畅谈,我了解到老杨是中专学历,以前还干过几年乡村医生,后来才来到这个社区医院。

     谈到社区医院的现状,老杨的脸上有些凝重。他说社区医院就三名医生,除了他之外,还有两个,都是刚毕业的学生,能不能长久干下去,还不好说。这些年,年轻医生来了又走,没有一个长期干下去的,他是这个社区医院当之无愧的「老医生」。

     老杨说社区医院一直存在几个解决不了的「老大难」问题:

     1. 缺医生

     现在的医生是老的老,小的小,人员队伍不合理。社区收入低,每个月只有 1 000 多元,年轻医生不愿干,即使有年轻人过来,干不了多久就辞职了;

     2. 缺设备

     医院里没有 X 光机、B 超、心电图等最基本的检查仪,诊断完全依靠病人的症状和查体,出现误诊和漏诊的概率大;

     3. 诊疗技术落后,知识更新慢

     老杨说自己工作这么多年,最近的一次外出培训学习已经是 10 年前的事了;

     4. 患者少

     社区医院一直亏损,社区医院的资金除了财政拨款还要依靠营业收入,但是病人对社区医院缺乏信任,到社区医院来主要就是拿药,像在饭店点菜一样「点药」,社区医院只是起到一个药店的作用。这个社区医院每天只有三十几个病人,一半以上是为了来拿药的,但社区医院药品少,有些慢性病人需要 3~5 种药,社区医院如果不能全部提供,无意中又会流失很多病人。

     不过最后老杨笑着说,社区医院也有社区医院的好处,不用值夜班,如果安排夜班,医生、护士、药房、收费处就都要留人,这对人员缺乏的社区医院来说不现实。

     我身边很多人从来没有去过社区医院,认为社区医院技术水平不高,无论看什么病都会往大医院跑。

     一边是看病便宜却门可罗雀的社区医院;一边是看病难看病贵的三甲医院,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据相关调查,有近三分之二的三甲医院病人都可以分流到社区医院,但在患者的就医观念里,对大医院的心理依赖已经形成,上述的局面仅仅依靠呼吁是无法解决的,因为健康是人最基本的一种需要。增加基础医疗投入,提高社区医疗技术水平不能仅仅作为一个口号,不然,首诊到社区的目标还会有很远。

     本文为作者投稿

     投稿邮箱 wangyc@dxy.com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张继党,第二军医大学外科学(骨外)博士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