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也有「眼瞎」的时候
2015/8/26 丁香园

     一年一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诺奖)一直是科学领域中最有份量的奖项,没有之一,但诺奖也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你知道吗?

     故事的开始,得从 1848 年的一次事故说起。

     一位奇人

     你可能听说过菲尼斯 · 凯奇(Phineas Cage),这位奇人曾是铁路工人,在 1848 年爆破时遭遇了意外事故。一根被爆炸掀起的铁夯(长达 1 米、粗约 3 厘米 的铁棍)从他左脸眶下区穿入,再由额顶处穿出,最后落在距离他数十米的地方。奇迹的是,他并没有当场死去,甚至还可以和旁人交谈。

    

     Phineas Gage 脑损伤的三维图

     图片来源:slate.com

     幸运的是,他不仅没有死于术中或术后感染,语言、记忆、运动功能也没有受到影响。但是他性情大变,变得不再是勤奋、友善,而成了一个缺乏责任感、做事反复无常、傲慢、攻击性强、毫无羞耻之心的酒鬼。

     12 年后,他死于癫痫。现在你可以在哈佛大学医学院华伦解剖学博物馆看到他的头盖骨。

     两只猩猩

     接着登场的是来自耶鲁大学的神经病学家约翰 · 富尔顿(John Fulton)。受这个案例的启发,为了弄清不同部位的大脑功能,富尔顿开始研究切断大猩猩不同部位的大脑对其的影响。

     有一次,富尔顿切断了两只大猩猩的额叶之后,他发现它们突然变得很安静且温顺了。他将这些研究结果在 1935 年伦敦举办的第二届世界神经病学年会上进行了报道。

     前额叶切断术的开始

     本文的主角安东尼奥 · 埃加斯 · 莫尼斯(António Egas Moniz)也参加了这次会议。

     说者无心,听着有意,自打从伦敦的会议结束之后,这位葡萄牙神经病学家就开始不停的琢磨,既然破坏了大猩猩的额叶之后,他们就变得更为安静和听话了,人是不是也可以?这不正是精神病患者所需要的吗?

     于是,6 个月后,这位神经病学家在人身上做起了试验。他们找来了一名 60 岁的精神病患者,由于莫尼斯有关节炎,并未主刀,而是改由他的实验室助手进行。他们在患者颅骨两侧各开一个口,并通过这个口向前额叶部位注入乙醇来损毁该处的神经纤维。

     额叶的主要功能与精神、语言和随意运动有关,额叶的前部有着广泛的联络纤维,与情感、冲动行为、判断、抽象思维、记忆有关联。

     术后之后,他们发现患者的精神症状大为改善,但丧失了人格和情感。然而,在莫尼斯看来,与治疗精神疾病相比,这些副作用是可以接受的,此外,在没有对患者进行长期的随访的情况下,他却对外宣称手术很成功:

     前额叶切断术对于一些特定的精神病患者而言,是安全有效的。

    

     前额叶白质切断术器械

     图片来源:cerebromente.org

     之后,他发现最初的方法容易导致过度损坏一些无关的脑区,于是他专门设计了一种器械,称之为前额叶白质切断器。

     需要注意的是,莫尼斯在参加伦敦的会议之前,就已经是神经科学领域响当当的一号人物了。因为他在 1927 年发明了脑血管造影术,为颅内疾病的诊断带来了革命,还因此两度受到诺奖提名。

     诺奖垂青前额叶切断术

     莫尼斯还曾是一名政客、一战时期西班牙的大使。他同时也是一名作家,写了一系列关于人类性行为相关的书籍,听说这些书在当时还挺受欢迎的。他还善于社交,经常举办一些奢华的聚会。

     莫尼斯不仅在学术上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在学术之外也通吃。一时间,前额叶白质切断术火遍美国,「拥抱」全球,在 1949 年,他还因此获得了诺奖,以表彰他使用脑白质切断术来治疗特定的精神病患者,并开启了精神外科的新纪元。

     由于莫尼斯的前额叶白质切断术需要专门的手术室,来完成颅骨定位、麻醉、钻孔等复杂操作,但条件差一点的精神病院大多不具备这些硬件,也没有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来主刀,临床上使用便受限了。

     前额叶切断术的全盛时期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到另两位学者:沃尔特 · J · 弗里曼(Walter J. Freeman)和他的助手詹姆斯 · 沃茨(James Watts)。最开始他们也是使用的莫尼斯的方法,后来他们发明了一种更为简单、粗暴的前额叶切断的方法:经眶前额叶白质切断术(tansorbital lobotomy),也称之为「冰锥疗法」(ice-pick lobotomy)。

    

     冰锥疗法工具

     图片来源:sculptorshop.com

     这种方法在简便程度、操作要求与速度、毁损的彻底性上「完爆」莫尼斯的方法。

    

     术者先用电休克使患者晕厥,然后用凿子经眼眶将钢针敲入脑内,凭经验在患者的前额叶中不断搅动。

     冰锥疗法不需要严格的消毒灭菌,不需要专业的神经外科手术的技能,更不需要专门的手术室。一张病床、一套束缚工具、一根钢针和一把锤子足矣。

     有一段「冰锥疗法」的视频,看完文章在微信首界面回复「BZLF」,就可以感受一下是有多「丧心病狂」。

     冰锥疗法的操作非常简单,经过简单培训即可上手。于是,脑白质切除术开始泛滥,实施者由最开始专业的神经外科医生变为毫无资质的小诊所医生,患者也由严重的精神分裂症或心境障碍的患者,变为一切有精神或行为异常的人群,甚至一些稍微有点头痛、失眠症状的正常人也做了该手术。

     缺乏正式外科训练的弗里曼共进行了 3 439 例脑白质切断术,其中有 2 500 例是用冰锥疗法来做的。

     在他经手的患者中,有一个叫罗斯玛丽 · 肯尼迪(Rosemary Kennedy)。没错,她就是肯尼迪总统的亲妹妹。因出生时脑损伤导致智力障碍,她在 1941 年进行了手术,但手术效果并不好,智力水平不增反降,只相当于 2 岁小孩儿的智商,术后还不能行走,表达能力也下降了。

     失控的前额叶切断术

     但是在那个时代,由于精神疾病的治疗手段非常局限,前额叶切断术非常吃香,在许多人眼里,似乎就是一把能解决一切精神或行为异常的万能钥匙。比如,在当时的日本,许多进行手术的患者还只是孩子,做手术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不乖或在学校表现不好。

     据统计,从 1936 年到 1951 年,仅在美国,就至少有 19 000 人进行了前额叶切断术。由于前额叶切断术的泛滥,实施的手段也简单粗暴,患者术后的表现千奇百怪,真正有效的并不多,很多人几乎变成了一具行尸走肉,丧失了作为人应该具备的人格和情感。

     一些文艺作品,比如电影《飞越疯人院》和小说《1984》都批判过前额叶切断术,将手术描述成使人丧失反抗意识的可怕工具。

    

     《飞越疯人院》电影海报

     图片来源:google.com

     前额叶切断术的衰落

     1950 年 12 月,第一个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问世,为精神疾病的治疗开放了一个新的窗口,患者的精神症状也开始得到有效的缓解,加上人们开始认识到前额叶切断之后带来的严重副作用,前额叶切断术开始走下神坛,质疑声和批评声不断,并逐步被弃用。

     1951 年,前苏联第一个宣布弃用前额叶切断术;到了 1970 年左右,绝大多数的国家已经全面禁止该手术。

     鲜血「炼」就柳叶刀

     鲜血终于让人们认识到了前额叶切断术的问题,有人要求撤销莫尼斯的诺奖荣誉,但此文的目的并不是抨击莫尼斯或弗里曼。若当时有抗精神病药物,换谁也不愿意去做让人触目惊心的前额叶切断术。

     其实,许多精神病的病理机制都不明确,现在的治疗手段也很局限,不知要等多少年才能解开大脑的谜团,做出更有针对性的治疗。

     反思以往的错误,也是警示人们在未来的探索中应持有更严谨、客观的态度,而不是急于求成,忽视潜在的风险,导致悲剧的再次发生,否则,诺奖也有再次「眼瞎」的时候。

     想看「丧心病狂」的「冰锥疗法」视频,记得在微信首界面回复「BZLF」,画面可能会造成不适,慎回复,禁止未成年人观看

     本文为作者投稿

     投稿邮箱 wangyc@dxy.com

     林靖宇,丁香园精神心理版版主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