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百出的人卫教材:叫我如何相信你?
2015/9/15 丁香园

     对医学生而言,人卫教材无疑是入门级的学习材料。当我们还青春年少、意气风发、无比纯真无邪的年代,这些内容相当于圣经之于基督教教徒。

     可以想象得到,当我们走上工作岗位,却发现「圣经」中纰漏百出,对我们会是怎样一种打击。

     不过,我们还是不能放弃他,后继还有万千学弟学妹将接受书中的理念;为了不让他们从一开始就忍受错误,我们咬着牙也要把这些错误揪出来。

     今天就来说说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八套教材《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二版)中发生过的几个典型错误。

     我将提到的知识点包括:

     溺水的处理

     化学烧伤的处理

     蛇咬伤的处理

     止血带的使用

     开放性气胸的使用

     第 170 页

     第十一章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第一节 淹溺的急救处理

    

     错误点解读:

     权威的急救指南和教材都不推荐倒水(控水);

     控水并不可以控出呼吸道中的水;

     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控水,即便患者还有呼吸心跳。

     第 180 页

     第十一章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第六节 强酸、强碱损伤的急救处理

    

    

     错误点解读:

     强酸烧伤必须冲洗至少 30 分钟,而不是 10~30 分钟;考虑到强碱的烧伤穿透力更强,需要冲洗数小时;

     「使用其他物质中和并使致伤的化学品失活的想法十分危险,因为中和的过程中可能产生其他化学反应(比如放热),并进一步加重损伤。」(ITLS 教材第七版)

     解决化学污染的方案是稀释,关于使用 5% 醋酸中和强碱烧伤还在研究当中。

     强酸强碱烧伤都应该继续用低压力的流动水冲洗,直到 pH 值回归中性。为了避免测得的是冲洗水的 pH 值、而不是创面残留物的,可以在 pH 值回归中性后再进行 10~15 分钟的冲洗。

     另外,如果可能,在冲洗前,先用干毛巾或其他安全的方法去除液体化学物质,再进行冲洗。唯一的问题是,现场可能一时间找不到合适的材料。

     第 188 页

     第十一章

     环境及理化因素损伤

     第九节 毒蛇咬伤的急救处理

     错误区域一

    

     错误点解读:

     绑扎已经被抛弃,即便作者加上了「阻断毒液经静脉和淋巴回流入心,而不妨碍动脉血的供应」,也仍然掩饰不了巨大的错误。

     止血带和任何方式上的绑扎行为都是完全错误的,事实上,文中这样模凌两可的阐述正是在其中融合了加压包扎固定术,从而构成「正确」的假象。

     另外,冰敷也已经被淘汰,因为并没有足够证据显示其能有任何显著的效果。多家临床指南均认为冰敷是「弊大于利」的做法。

     关于蛇咬伤的加压包扎固定术的使用步骤和禁忌症,可以参考本文末尾中的参考书籍。

     错误区域二

    

     错误点解读:

     许多措施,包括使用止血带、切开伤口、吸吮毒液、冰敷、吸引毒液,都已经被认为是弊大于利的措施,故不再推荐。

     目前唯一推荐的,就是加压包扎固定法。

     切开伤口并用嘴吸引,吸出量极低,并可能会损害神经、肌腱和血管。即便口腔内没有破损,也绝对不可以用嘴吸引,极其危险!

     使用商业吸引设备的措施被认为并非有效,据模拟研究结果,使用吸引器只让研究志愿者的毒液负担减少了 2%。同时,使用商业吸引设备有可能会破坏邻近组织、提高毒液吸收,加重局部组织损伤。

     止血带的使用可以参考下文中关于止血带用于止血的详细介绍,由于毒蛇咬伤的转运时间往往达到 6 小时,会造成严重的缺血性伤害。

     推荐拓展阅读——UpToDate: Snakebites Worldwide: Management

     第 254 页

     第十七章

     创伤急救

     第一节 创伤的院前急救

    

     错误点解读:

     目前国际推荐的止血带为绞盘止血带(CAT)和充气止血带(EMT),这样的设备能调节压力,比橡胶止血带更宽;

     止血带的使用时间可长达 2~3 小时;

     止血带在中国以往的许多急救教材中都有错误,那要不要在有效止血后松开止血带?下面将会对止血带的使用问题作详细解释。

     根据美国野外医学会《恶劣情况下伤口处理的初步指南》,止血带作为一种确切性的止血措施,有效止血后应当立即松开。

     但这种做法针对的是无法明确取得外科服务的时间的情况。

     在 PHTLS 教材(第七版)中则有这么一段描述:

     于手术室,安全使用动脉止血带最长可达 120~150 分钟,而不会造成重大的神经或肌肉伤害。

     即使位于郊区或乡间,许多紧急医疗救护体系的转送时间,也较此时限的少许多。

     一般而言,在院前绑缚的止血带应当留置于原处,直到到达最近的合适医院,执行有效治疗。在军队中长时间的绑缚后,也没有证据显示有明显恶化。

     所以,如果能尽快抵达急诊室并获得外科支持,保持止血带也是可行的。但如果转运时间超过预期,或使用时间达到 3 小时,就应该在有效止血后立即松开。

     另外,假如绑缚时间达到 5~6 小时或以上,一般肢体远端缺血症状会较重,甚至会出现坏死,此时不用再松开止血带。此时释放止血带会导致毒素释放,造成代谢性酸中毒和休克。生命远比一条肢体更重要。

     关于松开止血带以获得肢体灌注的做法,美国野外医学会在《恶劣情况下伤口处理的初步指南》中明确指出:

     不推荐以定期获得肢体灌注为单纯目的定期松开止血带。

     据笔者了解,部分城市的急救中心针对急诊科医生「每 55 分钟松开一次止血带」,这与国外权威内容不同。

     之所以有这样的分歧,可能是多数国内医生会觉得「如果松开后出血并不特别可怕,又为什么要冒着肢体缺血的风险不松开呢」,尽管这种风险不大。

     还有以下两点需要记住:

     如果还没有有效止血,不要松开止血带;

     四肢的出血,只有其它止血方法(直接压迫和加压包扎)无效的情况下,才考虑使用止血带和止血药物。

     第 257 页

     第十七章 创伤急救

    

     错误点解读:

     开放性气胸不可以完全封闭伤口,因为完全封闭开放性气胸伤口有可能造成张力性气胸。

     笔者在诸多国内的急诊医学教材中都发现了这个错误,包括《北京协和医院 急诊科诊疗常规(第 2 版)》和《心胸外科学高级教程》。

     开放性气胸的正确处理方法是:

     使用带有出气活瓣的胸壁封闭器,这种设备能保证吸气时空气进入胸腔,呼气时滞留在胸腔内的空气可以从活瓣中流出。

    

     图片来自 ITLS 教程 原书第七版

     如果院前装备中缺少带活瓣的胸壁封闭器,可以制作「三边贴」。三边贴的操作很简单,而且所需的材料很少。

     这本书中还有一些显著的错误,比如使用钳夹止血法,颈椎受伤患者不使用颈托搬运,胸椎、腰椎受伤患者徒手搬运,在此不作赘述。

     在《急诊与灾难医学》这本教材中,部分内容直接沿用了上一版,这让我十分吃惊;同时,有一些作者完全不具备院前和急诊的任何资历与知识,却还要自称「灾难医学专家」,怎么保证教材质量?

     所以有同行说:

     看过人卫教材,就知道给学生上课要特别强调什么内容。

     真心希望国内的急诊医学能蓬勃发展,也期望人卫的教材能更加靠谱。

     当然,在专业图书出版的过程中,编辑只能对作者提一些专业建议,最终还是很难左右作者的决定。所以,还是请各位医学作者在著书时,注意一下知识结构的更新。

     如果你也遇到过什么让你吃惊的教材错误,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鸣谢:感谢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李辉老师提供《院前创伤生命支持》(PHTLS)教材中关于止血带的资料。

     参考资料:

     《国际创伤生命支持(ITLS)教程 第七版》

     《院前创伤生命支持(PHTLS)第七版》

     《高级创伤生命支持(ATLS)第九版》

     《EMS: A practical global guidebook》

     美国野外医学会《关于恶劣情况下伤口处理的初步指南》

     美国心脏协会《2010 年 CPR&ECC 指南》【急救】部分

     UpToDate:Snakebites Worldwide:Management

     UpToDate:Topical Chemical Burns

     本文为特约稿件

     投稿邮箱 wangyc@dxy.com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