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诊断三宗罪
2015/10/2 丁香园

     医学的快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在增进人类健康、延长人类寿命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良影响,「过度诊断」即其中之一。

     滥用诊断技术

     「过度诊断」的第一层含义是「诊断技术滥用」,就是给已经诊断明确的病人反复做一些印证性检查。这些检查对治疗并没有指导意义,属于「多余的诊断」。

     比如 CT 已诊断为原发性肝癌伴全身广泛转移,已排除了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再去做磁共振、PET-CT 等检查,就毫无意义。

     再比如对于病灶大小的测量,每种检查方法、每次检查都可能有轻微的误差,过分关注几个毫米的大小变化,短期内多次检查也无必要。

     正如一位放射学家所说:

     我们总是过度依赖昂贵的检查,来确定我们已经知道的事情。

     诊断信息冗余

     「过度诊断」的另一层含义是「诊断信息冗余」。

     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使现代医生「明察秋毫」,医学诊断不仅解决了病人「本来需要解决的问题」,有时还会牵扯出「没有要求解决的问题」或「没有打算解决的问题」,这就是所谓的「意外发现」或「静区病变」。

     应当肯定,有时候就是这些「意外发现」为部分病人赢得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的宝贵时间和机会,但更多的时候这些「意外发现」却会产生负面效应,使医生和病人都无所适从。

     1增加病人的焦虑和担忧

     关心自己的身体是人类的本性。

     由于缺乏专业的医学知识,在得知自己的检查结果「不正常」时,大多数病人都会表现出焦虑和担忧,即使是一些右位心这样的先天变异,或肺内钙化灶这种无关痛痒的小毛病,也会耿耿于怀、放心不下,常常是反复多次就医。

     少数比较偏执或有疑病症的人,很喜欢找专家咨询,但又偏偏听不进专家的解释,以为医生和家属串通好了,来向他隐瞒真实病情。有些人甚至上网自诊、对号入座。

     就像一篇幽默小说里所描绘的:

     一个人看了一本医书,就认为自己患上了书上描写的几十种疾病,因为每一种疾病的某些症状都能在他的身上找到影子,甚至一个男人的身上也会出现一些妊娠反应的症状。

     2导致临床过度干预

     人类对自身疾病的认识还远未达到理想境界。

     病人对于一些性质不明的诊断结果不放心,医生为了避免风险也不敢轻易放走病人。那么可选择的道路只有两条——要么进一步检查,要么提前干预,也就是试验性治疗甚至手术探查。

     但是在性质未明的情况下,过多不适当的临床干预有时会引起一些并发症,甚至会加速病情进展。

     人体是一个整体,是一个精密的系统,维持着一种自我调控的动态平衡;另一方面,某些疾病本身具有一定的自限性。

     在没有充分证据支持、没有权衡利弊的情况下,人为打破这种平衡往往得不偿失。

     很多情况下,「不干预」其实是最好的处理方案。

     3引发更多不必要的检查

     医生往往会鼓励病人做更多的检验和检查,这可能是因为有时医患双方对一些诊断结果不能达成共识,也可能是为了回避医疗纠纷、收集医疗证据,甚至可能是因为医院创收的利益驱动。在经济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这种做法也很少受到病人的质疑。

     令人沮丧的是,并不是检查做得越多诊断的准确性就越高。

     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去获得许多模棱两可的信息(甚至这些信息还相互矛盾),人们走进了一个跳不出去的怪圈。

     医学界前辈张孝骞说过:

     做各种技术检查,必须要有的放矢。

     过于复杂的无关测定,反而容易把人的思想搞乱,且增加病人的负担和痛苦。

     没有什么可以替代观察、触摸病人以及和病人面对面的交谈。不要出于好奇或者害怕而进行检查,只有当这些检查可以改变病人的治疗计划时,才是真正必要的。

     责任编辑:Yidan

     本文为作者投稿

     投稿邮箱 wangyc@dxy.com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张俊祥,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

     题图源自:Shutterstock.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