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请永远为记者及其家属留一张床
2015/10/3 丁香园

     本文为作者自由投稿,不代表丁香园立场。

     2015 年 9 月 28 号,山西日报的一位职工突发急症,送往离单位只有几百米的省人民医院被拒收,山西日报怒了,于是发出了题为《山西省人民医院以「无床位」为由拒收危重病人》的批评报道。

     作者署名郭成强、阮洋,两人都是山西日报的记者,转载于新浪时也标明来源「山西新闻网 - 山西日报」。这篇新闻的内容从题目也能猜个大概,太原宋女士患急症被 120 送到山西省人民医院,却遇到急诊科没有多余床位被拒收,在记者介入了解后,病人才被收入急诊治疗转危为安。

     类似新闻在媒体上数不胜数,这次比较特别的是,山西日报社旗下的媒体在一天后对此事进行了措辞更加严厉的跟踪报道,题目是《医院的谩骂和省委书记的整改》。作者是山西日报的另一位记者尚慧辉,开篇讲了山西省委书记遇到批评后虚心整改的故事,之后笔锋一转,说昨天的新闻报道后医院立即有人在媒体上反驳,态度如何恶劣云云,文末还加了意味深长的一句话:「毕竟,医院和省委书记不一样」。

     按理说,山西日报是山西省的顶级媒体,里面的记者什么阵势没有见过,为何如此怒不可遏?仔细查看评论数量最多的新浪转载稿,通常 100% 骂医院的网络环境下,这次居然有不少对山西日报社的批评。激怒山西日报记者动用省委书记为例的,可能是下面这条支持数最高的评论:

    

     是的,新闻中的宋女士是山西日报社的家属,山西省人民医院这家三甲医院与山西日报社家属院仅一街之隔。

     让我们来看看无床的急诊科当时能做什么吧。

     急诊为啥非要床才行?

     当山西日报社的家属被 120 急救车送到急诊科的时候,遇到的问题是无床。对此,记者引用了原国家卫生部(现卫计委)在 2009 年印发的《急诊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其中规定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

     没有床,躺在地下不也一样能救命嘛,为什么无床会成为严重的问题呢?原因当然不在床本身,而是「床」背后代表的医疗资源。

     根据山西省人民医院网站上 2011 年的信息,该院急诊科有医护人员 90 名,其中 24 名是医生,66 名是护理人员,急诊设备有留观床 23 张、EICU(急诊重症监护)病床 8 张、重症室 5 张、抢救床 1 张、有创呼吸机 14 台、无创呼吸机 4 台、多功能心电监护仪 15 台、全自动洗胃机 2 台、心脏电除颤仪 2 台、心肺复苏机 2 台。

     这就是一个急诊科的全部家底,就算把这些人和设备搬到宽敞的体育场里,资源不够用也仍然会表现为「无床」,不会因为有地方让病人躺下就有所改观。

     谁有资格判断急诊科容纳上限?

     毫不意外,山西省人民医院这个三甲医院的急诊科长期处于超负荷运转的状态。由于急诊科是全天 24 小时倒班,同一时间在岗的医护人员要大大少于员工总数,正常状态不仅是监护室的床位全满,而且楼道里同样会躺满病人。

    

     尽管无法确认上图躺满人的急诊科走廊是不是事发当时的照片,一来这样忙碌的场景是常态,二来山西日报自己的新闻也表明急诊科一早就通知 120 中心床位已满,这样的场面可以说并不稀奇。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的每日急诊量估算在百人次左右,重症监护室本来设计为 8 张床,常年翻番容纳十五六人,如果病情不重走廊里还可以再多躺几个。

     看起来情况并不算太糟,多加一个病人不是问题,那么一个之后再加一个到什么时候才是极限呢?我不认为会有一个绝对无法突破的极限,但是超出的病人数量越多,每个病人能够得到的医护人员精力就越少,每个医护人员犯错的可能性就越高。显然,当急诊没有空床的时候,仍然可以容纳更多病人,但是每个新增的病人都在影响之前所有已经接诊的病人。如果按照电影里战地医院的标准,看起来已经超负荷运转的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完全还能再挤一挤,让接诊病人翻上几番。

     问题是,这样不断增加的危险上限什么时候才到头呢?在这个汽车拉货都要限制超载、开飞机还要管你有没有睡够觉的年代,不可控因素更多的急诊科却被要求永远多接诊一个病人,这样做真的是对病人负责吗?

     实际上,让山西日报记者无法接受的「急诊拒诊」已经长期存在。早在 2012 年,人民日报社主管的一份健康类报纸就报道《急诊科永远少一张床》,其中引用了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大夫的一条微博:

     昨晚抢救室最后一张床进了个年轻患者,一进门就开始复苏。正忙着,护士叫我出去,120 又送来个意识不清的患者,我们没床没设备,提出让他们转送别家,120 告诉我,到这里已是第五家,都没床。看着家属欲哭无泪的脸,心理防线顿时倒塌!全市急救资源不联网,病人找床只能凭运气,神奇的医疗啊!

     为什么急诊病人需要辗转 5 家医院找床?背后的浅层次原因是医院急诊资源严重不足和 120 急救资源不联网(深层次原因是大量非急症患者跑到急诊和急诊资源没有合理利用,急诊拥挤全世界都有,也没人有好办法,但国内最大的矛盾是慢性病患者和疑难杂症都占用急诊资源,这里不深入探讨了)。

     山西太原的急诊压力比上述新闻只大不小,120 救护车却还是没有实时联网信息,只能闷头送到医院再说。尽管山西省人民医院急诊科一清早就通知 120 已经超负荷运转没有空床,病人仍然被直接抬进急诊大厅。山西日报记者只顾着拿出不得拒诊的文件要求医院对病人负责,可谁来对已经在急诊科接受救治的病人负责?记者和医生谁有资格决定一个资源有限的急诊科能够容纳多少病人?

     事实证明,山西日报的记者比医生更有资格决定急诊科容纳上限。本来一早就给 120 打电话号称无床的急诊科,记者们端着相机走进繁忙的急诊大厅一通拍照采访之后,就突然可以接诊了。一种记者拿着文件要求给本社家属加床,另一种记者调查为什么急诊科总是少张床,无冕之王的「霸气」震慑人心。

     急诊科的宿命和结局

     对于一个常年超负荷运转的三甲医院急诊科来说,每天都会接收 120 救护车送来的病人,也会每天遇到的急诊无床的窘境,这些医生护士到底会不会像山西日报记者笔下那样见死不救呢?

     不必幻想有人会深究现场到底发生了什么,在山西日报的两篇新闻之后,《山西省人民医院严肃问责积极整改》的新闻登场收尾。医院的院长杜永成、书记李荣山亲临现场调查核实,并到山西日报说明情况。在这份总结性的新闻稿中,急诊科的错误被定性为沟通不当,分诊台当班护士被调离,科主任被诫勉谈话。

     来看看这段我不太能理解的鉴定结论吧:「尽管没有床是事实,但其间暴露出沟通能力差,沟通方式简单,沟通语言不当,尤其是分诊护士与 120 以及患者家属沟通时言语是错误的」。

     认错之后,下次再遇到急诊无床该怎么办呢?卫计委帮你想好了,不得以任何理由拒诊,至于现有急诊资源能不能满足需求以后再说;医院领导也帮你想好了,要态度和善好好沟通,至于无床到底该怎么办以后再说;山西日报也帮你想好了,就算无床也必须为记者加一张,至于急诊科有没有余力接诊还是以后再说。本该是严格执行制度的急诊科医生护士,不仅需要在毫无帮助的制度之外自寻出路达成病人满意的目标,还要以血肉之躯承担制度不切实际带来的恶劣后果——卫计委没错、医院领导没错、山西日报没错,当然只能是急诊科医生和护士有错。

     如此逆向激励之下,也难怪急救医师资格考试会在 2015 年变相降分。简而言之,由于愿意当急救医师的人太少,所以国家会给这部分人放宽标准。如果连这样饮鸩止渴的劣招都找不到足够的急救医师,恐怕接下来就是已经萎缩到三甲医院这一级的急诊体系,接诊能力会与实际需求越差越大,直到彻底崩溃。

     最后要恭喜山西日报社家属院的人们丝毫不会受急诊体系崩溃的影响。经此一役,贵社威名大振,相隔一条马路的三甲医院急诊科定是百依百顺,只要亮出记者身份就能获得卫计委文件上写明的急诊待遇。

     这就像总运力不足的铁路春运,当用尽办法多塞人进车厢仍然无法满足所有人的时候,请一定保证嗓门最大的无冕之王能够上车。

     回复「记者」,看看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急诊。

     本文为作者投稿

     投稿邮箱 wangyc@dxy.com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图片来源:flickr.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