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袭击的紧急医学应对措施和策略
2015/11/15 丁香园

     2015 年 11 月 13 日,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震惊了全世界。许多民众开始陷入了恐慌,遭遇恐怖袭击,我们到底该怎么应对呢?

     公众篇

     识别恐怖袭击

     事实上,当你真的即将遭遇恐怖袭击时,你未必能识别出危险。即便是普通人,也有可能会在一个地方反复地东张西望,或者神色慌张。而经过训练的恐怖分子,反而不会表现出这种神态和行为。

     不过,许多公共场合,比如机场和地铁站,都有这样的提示:

     如果您发现可疑人员或被遗弃的可疑包裹,请报告工作人员。

     应对爆炸冲击波

     当爆炸发生时,应立即蹲下,并用手肘保护自己的头部,如果能保护耳朵当然更好,但实际上在爆炸现场仍然有可能受到听力损伤。

     如果携带孩子一起在现场,孩子也应该按如上的方法保护自己。

     及时报警

     如果现场没有工作人员报警,您应当立即报警。中国的部分城市还有短信报警的功能,如果现场不利于打电话,可以通过短信报警的方式通知警方。

     学会急救

     在这类事件中,急救人员往往无法立即抵达,所以,学会急救显得极为重要。

     处理出血

     不断出血的伤口,应当立即用干净的纱布直接压迫伤口。

     断肢或无法通过直接压迫停止的出血,应当使用止血带,使用较宽的布料围绕在上臂或大腿上数圈,然后使用较坚韧的丝巾、橡皮管等物品在布料上打结固定,可以在末端系上一根棒子以便加压,或者直接拉紧直到停止出血。

     如果需要包扎伤口,应当保留伤口原来的敷料,并使用绷带包扎,您没有必要保证包扎的有多好,但一定要确保出血已经停止。

     利器进入体内

     不要尝试拔出利器(比如刀柄),尽量不要移动利器,直到急救人员开始处理。

     尘埃污染皮肤或眼睛

     请立即用流动自来水清洗。清洗眼睛时请注意一定要让受污染的眼睛在下面,避免污染另一只眼睛。

     心搏骤停(呼吸停止)

     如果您发现一名人员停止了呼吸,应当先检查是否有不停出血的伤口,然后开始心肺复苏(可回到微信主页面,输入「d心肺复苏」,查看详细内容)。

     遗憾的是,医学界对于创伤所致的心搏骤停是否应当复苏存在争议,如果现场还有其它伤员等待帮助,您可以选择不实施心肺复苏。

     开放性伤口

     如果患者有任何暴露在外的脏器,比如胸部的吸吮性伤口、开放性骨折和腹部的肠外露,应当立即用干净的敷料覆盖,不要触碰暴露的骨头或放回肠子。

     听从急救人员的安排

     面对类似于巴黎恐怖袭击这样的案件,急救人员没有办法关注到每一个患者。所以,在执行分流评估后,急救人员可能会安排您前往医院或稍作等候,请配合他们的安排,不要影响急救人员的工作。

     不要传谣

     无论您是不是事件的亲历者,请都不要在社交网络上散布照片或事件记录。如果您有可靠的情报,可以联系警方。

     专业篇

     1. 院前急救部分

     评估环境安全、评估患者数量和寻求支援

     急救人员抵达现场后,应当评估现场安全,识别出是否为 CBRN 事件或有其他危险性。如果袭击持续,急救人员不应该提供急救。救护车不要正对事故现场停放,便于紧急撤离。

     一旦确保环境安全,应当开始评估患者数量。以急救人员当前所负责的区域,如果伤者数量大于急救人员数量的 5 倍,就应当立即呼叫支援。急救中心接到支援申请后,除加派急救人员外,应当立即通知急诊室做好准备。

     分流及预估数量

     显然,巴黎的恐怖袭击案是超出了急救系统的承受能力的,急救人员不可能对每名患者同时开始救治。

     分流系统有很多,比如四色检伤、SMART 系统和 SALT 系统以及儿科的 JUMP 分流系统。

     SALT 分流分为两个部分,即先将患者整体分类为三类患者,其中不能遵从口头指令、存在明显生命危险的患者将优先进行分流。之后分别对三类患者中进行个体分流,分为 5 个级别:DECEASED、IMMEDIATE、DELAYED、MINIMAL 和 EXPECTANT。

    

    

     转运模式和转运决策

     根据不同国家 EMSS 的能力、特性和理念不同,有多种 MCI 模式,比如 Grab & Run without any treatments、Grab & Run with BLS on scene、Stay & Play 、拯救奔跑模式和现场处理 - 出院模式。

     在国内的一起大型踩踏事件中,急救人员出现了盲目转运的情况。这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会严重影响急诊室收治患者的秩序。

     在 EMSS 中的法德模式中,急救人员根据患者的病情准确地转送患者到医院的急诊室或手术室、专科病房的方法虽然容易造成患者在现场停留时间过长、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比如戴安娜王妃的车祸案),同时也避免了急诊资源的浪费。

     被分流为 IMMEDIATE 的患者应当立即被处理,如果评估有严重失血性休克等情况,应当立即转送急诊室或手术室进行外科支持,转运中注意保护气道和液体复苏。

     DELAYED 和 MINIMAL 可以延误转运,一辆救护车可以转送多名这样的患者。

     关于此次法国启动所谓白色警报模式,其实就是原来法国在日常急救工作中的 Stay & Play 的升级版,它进行了精确地转运,同时也减少了评估和「稳定-转运」的时间,可谓博众家之长。

     分流不足

     在许多 MCI 事件的回顾分析中,调查人员发现存在分流不足的情况。在多起 MCI 事件的记录中,都曾出现 DELAYED 或 MINIMAL 患者在初次分流后出现了病情加重的情况,比如咯血。

     因此,二次分流显得极其重要。

     如果在等待转运的过程中出现病情加重,急救人员应当执行标准的分流流程:

     整体印象 - 致命出血 - LOC - 气道 - 呼吸 - 循环 - MOI - 重点部位检查

     从而更客观的评估患者的情况,避免危重症患者无法得到及时治疗。

     不应治疗的患者

     在所有分流系统中,都有一个 DEAD 或 DECEASED 类,这类患者主要是已经失去了自主呼吸的患者,可以理解为 TCA。

     在院前部分,TCA 应不应该复苏一直都是一个争议性话题。全球两大院前创伤巨头,对于 MCI 事件中 TCA 该不该复苏,这两家的统一意见——不复苏。事实上,TCA 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的原因有很多,而且处理要比心源性原因造成的心脏骤停相对复杂。

     为了使得 MCI 事件中的急救力量最高效地被利用,不推荐对 TCA 患者进行复苏。

     CBRN 事件

     ISIS 曾经使用的芥子气就属于 CBRN。对于这类情况,需要急救人员使用更高级的防护装备。

     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 A 级或 B 级防护设备的急救人员无法操作气管插管、静脉通路和胸外按压。另外,CBRN 事件中涉及的解毒药问题,需要经过 AHLS 培训或专业学习才能全面了解,作者在本处无法进一步介绍。

     2. 院内急诊部分

     识别出 MCI、接到预警后的准备

     如果有大量患者突然涌入急诊室,并且他们都来自于同一个地方,这很有可能预示MCI事件的到来,应当和急救中心的 MCI 警报同等重视。

     急救中心可能会提前通知急诊室迎接 MCI 患者,此时应当立即召回所有医护人员(包括急诊、ICU、专科、医技、后勤),准备医疗设备、PPE、药品、耗材,并腾出复苏室。

     原急诊患者应当可以迁移到发热门诊或调动保安和安排警力,保证救护车通道畅通,拒绝社会车辆入院和一切闲杂人员进入诊疗区域。医院应该将媒体和家属引导到非诊疗区域,进行定期沟通,避免造成骚乱。

     在波士顿马拉松爆炸案中,MGH 急诊室所表现出来的快速反应就曾被广为宣传,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一下。

     调配急诊资源

     可以将室外或输液室改造成为急症处理区,派低年资医师和志愿者驻守。急诊分流应当在急诊室的入口处,各个级别的患者直接进入轻症处理区或重症处理区。

     重症处理区一般是复苏室或宽敞的急症观察区,应当由高年资医师驻守,配备除颤监护仪、呼吸机、监护仪、移动 DR、移动彩超、血气分析仪,随时进行各类检查。符合手术指征立即转手术室。

     CBRN 事件

     如果恐怖袭击为 CBRN 事件,应当在事故现场完成冲洗消毒,再将患者转运到医院。如果患者在现场未经冲洗,应当由院内的 HAZMAT 小组在急诊室外在专用帐篷内进行冲洗。如果不能保证医护人员的安全,一切救治,都是徒劳。

     足量 PPE

     急诊室应当提供给急诊医护人员最基本的 PPE 措施,包括半透明的前半身防护服、防护眼镜、手套、外科口罩,避免患者的体液污染医护人员。

     注释:

     PPE:个人防护措施

     MOI:受伤机制

     MCI:大规模伤亡事件

     CBRN:化学、生物、放射和核事件

     HAZMAT:院内危险品处理小组

     TCA:创伤性心搏骤停

     EMSS:急救医疗服务系统

     责任编辑:倪佳骅

     图片来源:新闻图片 / 作者自制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认证医师专属权利,还能获得价值 99 元的用药助手激活码一枚。

     投稿 wangyc@dxy.com,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