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之后又三年?得加钱!
2016/1/14 丁香园

     最近两天医生朋友圈里忽然流行起了电影「无间道」里的一句台词:

     明明说好了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三年之后又三年。

     这里的三年,当然不是指当警察的再去当三年黑社会的卧底,而是卫计委最近推出的新规:

     年轻医生经过三年「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后,还要再进行两到四年的专科医生培训。

     消息一出,医疗界哗然,反对声四起。

     比如,丁香园网友@yuezhang1018 就评论到:感谢卫计委各级领导,近来为繁荣丁香园、繁荣规培版所作出的卓越贡献!我实在是阅不下去帖了……

    

     根据《关于开展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与住培共同组成完整的「5 + 3 + X」医学毕业后教育体系。

     对这一举措,我举双手赞成,这绝对是我国医学教育和培训制度改革的正确道路上迈进的一大步,值得赞许。

     但是(这里必须有但是),相应的配套措施和细节也必须完善。

     要成为一个「成功的」中国医生,在完成小学、中学的教育之后,还要五年的医学本科、三年的硕士研究生及三年的博士研究生教育,毕业的时候基本上都三十岁了。

     问题来了,三十岁对中国人来说已是成家立业的年龄了,这个时候再靠微薄的「规培」补贴,别说养家糊口了,连喂饱自己都有问题。

     全世界好像也只有中国有临床医学的硕士生和博士生。

     美国是四年普通本科 + 四年医学院教育,即可获得医学博士学位(MD);欧洲大部分国家如瑞士,高中毕业进医学院,六年后毕业即获医学博士学位。

     在此基础上,以心脏外科医生为例,美国是四年普外科培训 + 四年心外科培训,才能成为心脏外科医生,瑞士更是六年 + 六年的培训,德国、法国也有类似的专科医生培训计划。

     所以你看看,三年之后又三年,长吗?人家可是四年之后又四年,六年之后又六年呢!而且这个制度培训出来的医生,比本科 + 硕士 + 博士制度教育出来的医生,临床水平高出可不止一截啊。杀再多老鼠,刷再多的烧瓶,并不能提高你的临床能力。

     那么关键问题来了,培训时间那么长,别人不抱怨吗?

     当然也有抱怨,因为培训期间,职位是没有保证的,任何一年考核不合格都有可能让你卷铺盖走人,所以外国年轻医生压力也很大、工作也很拼啊。

     就说瑞士专科医生那让人望而生畏的 6 + 6,直接让很多年轻医生失去了做专科医生的欲望,六年已经获得了普外科医生职位,谁愿意再去吃六年心外科培训的苦呢。所以说做心脏外科医生的人,那绝对都是有情怀的啊!

     但总的来说,抱怨不是特别大,关键还是在一个「」字上。美国的年轻医生,即使在培训期间的收入,养活自己没有问题,还可以还医学院学习期间的贷款。瑞士的条件更好,培训期间根据年限,年收入约 8~12 万瑞郎(瑞郎和美元汇率差不多),即使在物价极高的瑞士,这也是很高的收入了。

    

     我学习期间的几个年轻同事,抱怨过手术机会少,抱怨过压力大,但没有任何人抱怨过收入不够。有一次我甚至听一位外国籍在瑞士受训的年轻医生说:「今年没参加多少手术,拿这么多钱真还有点不好意思」。

     国内医生抱怨的比较多的,我总结三条是最主要的:

     年纪大了;

     收入低了;

     职称难评。

     那么针对这三条,我们来探讨一下。

     年纪大了:改革医学教育制度医学理论教育,五年绰绰有余,更多的是要临床实践。这样的话,年龄问题迎刃而解,对于搞临床的人来说,二十三岁左右开始培训,三年之后又三年,我觉得大部分医学生是可以接受的。走科研方向的,博士毕业后经过短期博士后锻炼,三十多岁很快可以独立开展科研,年龄也是可以接受的。

     收入低了:增加收入目前的「规培」报酬是极端不合理的,需要大幅提高。即使考虑中国国情不能和国外相比,起码要做到让培训期间的医生衣食无忧。国家投入不够的话,可以由相关医院或临床科室根据地域差异和临床工作强度给予另外的补贴。不然三年以后又三年,规范化培训成了变相的剥削年轻医生的制度。

     职称难评:改变医生评价体系目前的国内的职称评价还是以论文和研究基金为主,临床能力也有考核,但没有占主要比重。评价体系不改变,5 + 3 + X 体系培训出来的医生,科研上绝不是本硕博体系出来医生的对手,职称评定难有出头之日。

     评教授等高级职称,当然需要学术论文和科研基金,无可厚非,全世界皆如此。那么为什么国内医生怨声载道呢,错不在 SCI 或是国自然,还是一个收入问题。

     以瑞士为例,绝大部分医生其实满足于当主治医生,因为一来高年资主治收入比教授差不了太多,心脏外科医生为例,年薪为 15 万瑞郎左右,再加上手术费,门诊费等等,收入轻松超过 20 万瑞郎;二来教授太难当,压力太大,除了临床工作外,还要申请基金、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生活质量实在比不上主治医生。

     另外,因为一个科室只有一个教授,就是主任,而且是全球招聘竞争获聘,终身制,主任不退休,其他所有人就都开心的当主治吧。

     所以 5 + 3 + X 制度下的医生,以完成的手术例数、难度、患者满意度、长远生存率等临床能力和指标来考核,保证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医生有足够高的收入维持体面乃至优裕的生活。确实学有余力、精力过人的医生,可以拿基金、发 SCI、当教授。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所有临床医生都被逼着去搞基金和文章,指望着通过晋升来提高收入。

     三年之后又三年,没有错。但最好不要政策搞一刀切,老人老政策,新人新办法,而且目前的薪酬太低、配套措施不到位。

     解决问题很简单,临床培训,早开始、多发钱、给出路。

     责任编辑:猫羯座

     图片来源:电影《无间道》及《绣春刀》剧照

     本文为作者投稿

     程才,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投稿 wangyc@dxy.com,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