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生遇到了他们(法官、记者、患者、亲人)……
2016/3/27 丁香园

     医生是当代社会饱受争议的一种社会角色。当一位年轻医生被迫放弃尊严屈膝下跪烧纸钱,当一位儿科副主任医师主动放弃铁饭碗自己另谋生路,当大多医学生选择转行,当更多的人不再选择医学……现在的我们该如何扮演这样的角色?现在的我们又该怎样面对其他关注着我们的眼睛?

     当我们遇到了他们,是义正词严还是忍气吞声?

     面对我们深爱的他们,竭尽所能还是有所歉意,又该何去何从?

     遇到法官

     有这样的一个真实的案例。某市三甲医院的一位普外科医生在做患者的疝手术时,因为给该患者做了肠切除吻合术,便在高位结扎疝囊后没有继续做疝修补术。后来,患者家属了解情况后极度不满意,一致谴责医生不负责任。医生极力从专业的角度解释自己手术各个步骤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可患者家属硬是咬着牙不放,说是无良医生怕担风险。

     于是,这件事后来便闹上了法庭。面对法官,该普外科医生什么也没说,从一个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手提兜里拿出了第八版的外科学书,翻到了 328 页第三十一章腹外疝那一部分,第三条「嵌顿性和绞窄性疝的处理原则」最后一行第四点「凡施行肠切除吻合术的病人,因手术区污染,在高位结扎疝囊后,一般不宜作疝修补术,以免因感染而致修补失败。」

    

     一本接近一千页的外科学书让法官着实吃惊了一把,而书上「金科玉律」般明晃晃的字眼又那么清晰地摆在眼前,任谁也说不了什么。

     这位普外科医生用亲身的经历告诉我们,只要心中无鬼,何必惧怕恶毁?部分法官对医学的理解和认知有限,所以,与他们多说无益。和患者费了那么多口舌,最后还不是闹上了法院?此时无声胜有声,但我们同样可以以行动告诉法官,告诉患者,告诉社会大众,我们义正词严,每个人都有尊严,医生该得到应有的尊重。

     遇到记者

     上述案例后,某一记者对该事件进行了报道,却把该医院写成了另外一家三甲医院的名字。当该医院相关人员找到那位记者所在单位并要求公开改正、致歉时,那位记者却说,对不起,我们没有这样的习惯。听着是不是很让人无语,可是,这却是真实地发生在我们身边,屡见不鲜。

     所以,有时真得「防火防盗防记者」啊。有的领导要求我们见到记者不要随便说话,最好都由医院的公关部门去解释,就算受了天大的委屈也要三缄其口。因为你说的每一句话都会间接地成为呈堂证供,而少部分记者,他们在乎的是新媒体指数,在意的是新闻的爆炸系数,至于黑白,至于原委,他们根本不能真正分清。更何况,就是那少部分记者,他们本就不懂医学,他们用类似于《疫苗之殇》的信息泡沫污染了我们所处的医疗环境。想起了《金星秀》里,金姐在回答一网友问题时说到的自己「舞蹈团获得成功」这样的消息哪能比得上「金星手撕某某明星」来得更劲爆呢,所以新闻就没兴趣报道了。

     从羊水栓塞事件到北医三院的高级别医闹事件,其实懂医的人都明白这其中的原委,可是,我们有苦说不出,因为大众不懂,因为在有些人的眼里,医生无良,医者无心。不敢断言是人本性的问题还是应了那句俗话「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可悲的是,这粒老鼠屎却在人民的心里留下了不信任的种子;不幸的是,它却继续生根发芽,直至现在根深蒂固。

     社会舆论导向在哪里,难道我们的心就该飘到哪里吗?其实不然。安定好自己的内心,沉淀心中的底线,扎根线下的基础。沉默,不只是忍气吞声,也是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面对患者

     又是一个真实的案例。近期,乾潭镇中心卫生院的外科主任叶美芳在连续做了两台手术后,靠在手术间的墙上睡着了,她已经怀有 6 个月的身孕,而前一天,她却已经通宵值了一个夜班。在网上看到这样的消息,心里也是有喜有忧、五味陈杂。当然,作为一名医学生,我深知,自己以后面对的就是这种高强度的工作;而作为以拯救患者为使命的医生,我明白叶主任心中无疑是劳累的,却也是幸福的。就是这样矛盾的感觉,我却感同身受。

    

     面多患者,医生付出的绝对是百分之百的努力。术前准备资料、磨练手术技能,术中精准操作、丝毫不敢怠慢,术后仔细观察,防治并发症。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我们该做且绝对能做到的。

     面对理解医生的患者,我们虽然劳累,但无疑是幸福的,因为看着自己负责的患者逐渐恢复健康好起来,那是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更是一种不可言喻的使命感。

     但若碰到不能理解医生、依从性不好的患者,伤的可只是我们一个人的心?当你捧着一颗真诚的心,得到的却是患者的谴责,舆论的哗然,你心里是什么感受?当伤害医生的患者逍遥法外,让其他患者怎么想医生?让医学生怎么想自己即将接手的工作?让社会怎么想整个医疗行业的人?

     我们和社会普通人一样都有着道德的底线,而我们又和他们不一样,因为我们做的是社会普通人不一定能够理解的工作。我们唯一能够期待的是,让他们看到我们的心,看到我们对他们的一片真心。是的,医生用在患者身上的,不只是手术刀。

     面对亲人

     上述的事件中的叶主任已怀有 6 个月的身孕。在熬了一个通宵之后又拖着疲惫的身子跟了两台大手术,连续 30 个小时的工作,她该怎么面对家人?谁的老公看到妻子如此劳累不会心疼?谁的父母看到女儿受苦至此不会流泪?是的,他们的确会心疼、会流泪,但是作为医生的亲人,他们更多的是理解。理解妻子手中握住的是病人的生命,理解儿女作为医生肩上承担的责任。

     可是,叶主任呢?万一因为身体过度透支,不仅伤了自己也伤了孩子,她又该如何向家人交代?每天在医院里高强度、长时间的工作,她又是否尽全了作为妻子的责任?这些,我们不得而知。摆在眼前的只是叶主任疲劳的身子,戳在心里的却是医生强烈的使命!面对亲人,我们抱着的始终是歉意,希望能用自己的价值证明,总会有人愿意握紧我们这条路上的人的手。

     或许,我们现在做的是一份「总要有人做的职业」。面对医生的大量流失,面对大多数学生不再选择医学,支持我们仍然一路走下去的是心里的那份责任,是家人们的支持,当然,我们更希望,还有社会的支持。

     何去何从?

     遇到法官,我们有理,便要站出一份尊严;

     遇到记者,我们说不清,便要留下一种高度;

     面对患者,我们尽其所需,尽己所能,只因为我们是医生;

     面对亲人,我们深爱至此,深有歉意,只因为生命有尊严。

     无论面对着谁,我们都怀着一份美好的希望,希望有那么一天,医生得到应有的尊重,价值得到应有的理解。你好,我好,大家好——如此,甚好。

     投稿 tougao@dxy.cn

     回复「投稿」查看具体规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