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帝为了控制肥胖和糖尿病,竟然这么做……
2016/5/10 丁香园

     有一天,我的朋友猫羯座发来她朋友小 6 的朋友圈截图。

    

     小 6 在朋友圈里说:

     今天去了一家奇怪的汉堡店。菜单上标出了菜品的卡路里数。看到一个冰淇淋 330(千)卡就没什么都没点。我也不认为我以后会再光顾……请问这家餐厅是怎么想的?

     她配的图,是自己在户外跑了 5.26 公里的路线图。

     想想也是啊,好不容易跑了 5 公里多,总共也就消耗 300 多千卡,一个冰淇淋下去,汗不都白留了?话说回来,如果没有这个营养标签,换做是你,会买下这个冰淇淋吗?

     所谓好奇害死猫,这条朋友圈之后,猫同学向我发起了猛烈的问题攻击:

     美国餐厅里的这个营养标签是怎么回事?我们知道自己每天摄入的热量和营养成分是否合理吗?有多少人平常会像小 6 这样留心食品营养标签、了解营养成分信息,科学管理饮食呢?政府决策部门,是否能意识到营养工作上的小举措,可以带来不小的健康改变呢?

    

     小 6 发来的餐牌,卡路里触目惊心啊!

    

     不同尺寸的食物,卡路里差别还挺不小的

     因为问题太多,我决定给她写篇文章好好说一说。

     业界良心?不,这是政策法规

     我们先回到开头这条朋友圈内容。

     也许你会觉得,小 6 遇上的是一心为民、不求盈利、不怕倒闭、注重营养教育的餐饮业界良心。在中国,有几个餐饮老板,敢在菜单上标出热量,吓得食客再不会光顾的呢?

     但其实,在美国,在菜单上标注食物卡路里(热量)含量,是政府法规要求。

     2015 年 7 月 10 日,美国联邦政府宣布:在 2016 年 12 月 1 日前,凡是 20 个分店以上的连锁餐馆,以及电影院、游乐场、咖啡馆、甜品店、披萨店甚至沙拉台等,都必须在菜单上标明食物的卡路里含量。消费者还可以向店家要求食品中钠、糖以及碳水化合物的含量。

     目的很简单:让快餐连锁店及其它商家尽力提供更健康的食品,同时帮助到消费者明确识别不健康的食物,从而做出明智的选择。

     要知道,眼见着营业额有下降风险,美国的餐馆老板们有多不情愿。

     结果就是,这个期限时间比早前规定的,还整整推迟了一年,而且已经不是 FDA 第一次延迟了。主要是餐馆从业者们要求,有更多的时间去培训员工,更换菜单,制作标准化的菜谱,并开发软件,以便更加精确地计算食品卡路里含量。

     不管怎样,这事儿已经铁板钉钉。鼓掌。

     大人物推动营养的「发声权」

     这项规定往前再追溯一下,还有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美国第一夫人米歇尔?奥巴马。

    

     自从奥巴马 2008 年当选美国总统以来,他一直在努力促进美国人的健康饮食,而米歇尔也将推广良好生活习惯、解决肥胖问题等都纳入自己的工作重点。

     美国早在 1990 年就出了《营养标签与教育法案》,要求食品统一标注营养标签,并于 1994 年前面实施。在此 20 年后的首次大幅修改,正是由米歇尔与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在 2014 年 3 月共同提出的。

     加上 2010 年,FDA 通过《患者保护与评价医疗法案》,要解决肥胖问题,就要为消费者在餐厅购买的食物提供相应的营养信息。经过反复讨论之后,FDA 最终于 2014 年 12 月 1 日公布了《餐厅菜单标签法规》,作为之前法案的漏洞补充。目前处于相关餐馆的准备时期。

     「营养环境」在中国尚未受到重视

     美国营养标签现状

     美国的营养标签有强制标注项目:被称为「1 + 14」。

     食品营养标签包括:

     能量、脂肪、饱和脂肪、反式脂肪酸、胆固醇、钠、总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糖、人工添加糖、蛋白质、维生素 D、钙、铁、钾。除此以外,企业还可以自愿标注一些其它项目,比如单、多不饱和脂肪,可溶、不可溶膳食纤维,维生素 A、维生素 C 等其它维生素与矿物质等。

    

     上图展示的是米歇尔推动标签改革后的新版营养标签。与之前的相比,有很大变化,大到营养素的种类,小到格式、字体甚至是脚注,都力求精益求精。

     中国营养标签现状

     与美国拥有二十多年历史的营养标签相比,中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GB28050 - 2011),从 2011 年发布、2013 年开始实施至今只有短短几年,还只能算是尚在襁褓中的婴儿。

     目前也只对包装食品强制要求标注能量以及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钠,也就是「1 + 4」的相关信息,尚未提出要求餐厅菜单制作营养标签,距离完善还有一段比较远的路要走。

     营养环境是什么?

     给餐厅菜单增加营养标签,是营养环境(或者叫食物环境)改善工作的一部分。但遗憾的是,「营养环境」这个概念,在国内还相对比较少有被推广和认知。

     讲个发生在我身上的小故事。

     有一次我跟随导师尝试了做一个小课题,想要了解对中西式快餐店的营养环境做改善能够对消费者的点餐行为产生多大的影响,从而达到改良饮食习惯、改善营养结构的目的。

     然而,在开题、中期甚至到了结题的时候,都多次受到来自评委老师们的集体质疑:「营养环境」这词是你生造的吧?有研究支持吗?或者会问,你做的不是生态环境和营养的关系吗?……然后,就只能拿出国外数十年前就开始进行的研究资料,反复作解释说明。

     像这样都是食品与营养相关背景的专家们,尚且对「营养环境」如此陌生,其他群体又能了解多少呢?经研究表明,只有不到 50% 的消费者经常阅读营养标签;而会在餐厅要求看营养信息的比例更低。

     这些都更加说明,对于良好营养环境的创建,营养标签的落实和推广工作,我们该做的还有很多。

     作为医生,我们可以做什么?

     我想,所有医生都应该关注营养对自己工作的影响。

     具有政府推动力、有发声权的医生:

     希望可以积极推动政府的关注,能够对相关营养政策的制定发挥影响。

     无法影响到政策的医生朋友们:

     我们可以多多地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以及病人,从小处重视起营养。

     多和营养医师们沟通交流;

     这周或下周就发布《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 版)》了,大家可以关注这个消息,了解适宜于个人的每日推荐摄入营养;

     从科学来源获取饮食营养的知识讯息,及时更替掉错误谣言信息;

     在外就餐更多地重视营养环境而不只是点评排行;

     多运用食品营养标签信息来选购食物;

     多给身边人和病人做营养宣教;

     购买食物秤、盐勺、油壶等健康厨房工具。

     对了,丁香医生有一个由营养师运营的公众号,叫丁香食堂(DingXiangShiTang),如果您信任丁香园,欢迎推荐给您需要营养指导的患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