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外,两个故事:中国期刊怎样走入 SCI
2016/5/25 丁香园

     说起汤森路透公司(Thomson Reuters)大家可能比较陌生。

     但如果提到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大家可能就会比较熟悉了;如果提到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大家还感到陌生,那一定不会不知道 SCI 杂志。没错,我们通常所说的 SCI 杂志,一般指被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收录的杂志。

     中国科技工作者每年都会有一个时间段,特别关注汤森路透公司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JCR), JCR 的对中国学者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它对杂志影响因子的评定作用。

     汤森路透公司对世界科技发展的影响之大,在于他们建立了这一套科研评价规则,通过被论文被引用的频次来评价期刊/论文的价值,而这一套评价规则,也是全世界科学家普遍认同。

     近期,丁香园有幸采访到 SCI 数据库选刊负责人,James Testa 先生,请他讲述了中国在国际学术传播界的一些小故事,我们一起来看看, 都有些什么。

    

     丁香园:James Testa 先生,我们知道您很早就已经跟中国国际学术传播界有交集了,请问您怎样评价中国在在国际学术传播界的表现?

     James:这个我很想给大家讲两个故事。

    

     我第一次来中国是 1997 年,当时去中科院做讲座,发现当时的中国期刊,没有电子版,无论是什么主题的期刊都长一个样。

     一样的尺寸,一样都是 5 页,所有的摘要是一个模式,引用参考文献都是 20 篇,全都是中文,因为这是政府规定的期刊样式,你只管这么做就可以。

     我就不向你解释这对学术创造是多大的束缚了,完全成了学术研究和交流的阻碍。

     我当时所在的讲厅里,全是学者、教授、科学杂志、期刊的编辑和主编,一些还是那些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长者。

     但他们都试着接触外面的世界,当时对我的提问是:「我们应该怎么做?」

     我说标题、摘要和关键词等书目信息得是英文的。

     「这个我们能做到,我们会做到」。然后我又提出说:「参考文献部分,所有参考文献都用拉丁字母怎么样?」 「嗯,没问题,这个我们也能做到」。

     我们就这么开始了,只是格式,还没有涉及内容。

     因此,当时我们在中国收录的第一批 SCI 期刊,大概有 37 或 38 本,而这里面,绝大多数是中文的。考虑到中国这么大,37 或 38 本其实并不多。

     后面,我每两年来一次中国。在这其后的时间里,我都能够看到中国的期刊出版在以我们之前沟通好的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善。

     于是我很快就小心地提出建议:「全文都用英文怎么样?」

     他们考虑了一下,很爽快地答应了:「没问题,我们一起做吧!」

     接下来的,大家也就知道,我们有全英文的期刊了。

     我问期刊编辑:「那这些中国读者怎么办?」

     我得到的答案是也许未来中国的读者都会英文,他们可以理解。

    

    

     第二个故事有关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影响因子的过度解读带来了一些问题。我们发现有些期刊为了提高影响因子,人为的进行引用操作,让作者引用自己期刊的文章。

     我们对此做出了严肃的申明,若期刊引用涉嫌人为操作,那么这本期刊将被剔除出 SCI 数据库。因为我们需要真实的数字来反应期刊真正的影响和它在其他文献中的参与度,它不仅仅是一个数字,是期刊影响力的一个标示,因此我们非常小心地引领它的走向。

     不仅仅是在中国,出版伦理(Publishing Ethics)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

     颁布期刊人为自引的处理办法之后,中国期刊开始按国际规则整改,有些期刊甚至「矫枉过正」。

     当时有一本影响因子 14 分左右的光学期刊,自引率只有百分之一,这很不可思议。这说明有些期刊开始刻意回避自引,然而,自引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行为。

     讲这两个故事是想表达,我认为中国人民有强烈的愿望去做正确的事情,去取得进步。过去几十年来,大家正在一步一步的了解这些事情的作用和意义。

     中国人民学着将自己置身国际环境来看每个问题,做出调整,变得更加的国际化。

     而中国科学出版界正在取得的进步,是具有象征意义的。这种良好的变化不仅在学术界,中国本身也正在成为国际社会真正的一员。每个人都可以在这里工作,中国也可以为全世界服务,未来,我们在应该有更国际化的标准和规则。我对中国充满希望。

    

     后记:

     汤森路透公司最近一次掀起波澜,大概是在 2015 年 11 月时,向全球宣布,它将出售旗下 Intellectual Property & Science 业务。其中包括学者们非常关注的 Web of Science 数据库,也就是大家常说的 SCI 数据库。

     未来 SCI 的规则会如何制定?这个出售计划会对中国学者有什么影响?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关注丁香园微信,明天见分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