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外按压时,左手在上还是右手在上?在左边按还是右边按?
2016/6/1 丁香园

    

     在前些时间的一篇文章《您搞错了,心肺复苏不是宣布患者死亡的仪式》(点击标题可以查看)中,我们用到了上面的插图,这在一些医生读者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所以说,即使是医生,面对心肺复苏这个问题,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误解。本文作者急诊夜鹰,急诊科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夜鹰急救训练营创始人,他就这个问题特别跟大家分享一些经验。

     我是做急救培训的,在我进行培训的过程,经常碰到有学员的疑惑非常有意思,我简单举几例:

     胸外按压时,双手掌叠加,左手在下面还是右手在下面?

     胸外按压时,施救者是在左边按压还是在右边按压?

     昏迷者侧卧位时,左侧卧还是右侧卧?

     知道吗?你们让很多左右不分的人非常、十分、很纠结啊!

     不仅如此,大多数新学习急救技术的朋友中,还流传一些被默认的「金科玉律」:

     胸外按压读数,01、02、03、……、30,还一定要坚持双音节;

     心肺复苏,按压呼吸 5 个循环之后,才能除颤;

     心肺复苏,必须遵循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即 CAB 顺序;

     启动应急反应系统,永远都是「拨打 120 急救电话」。

     更有甚者,在实施急救的时候,仅仅关注了做了什么,从不关注是否做到、做好,比如:

     球囊通气没有胸廓起伏;

     胸外按压速度普遍达到 150 次 / 分以上。

     你可知道,这样的心肺复苏几乎没有效果吗?

     我们可能参加过很多次心肺复苏培训,但是我们很少去探究这个流程的内在逻辑。但学习,是需要「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我们来一一细看:

     启动应急反应系统

     在不同的地点有不同的内容。

     在美国你得拨打 911,在医院普通门诊你得拨打急诊科电话,在急诊室你得呼叫你的急诊团队,不同地点,呼叫的人、呼叫的方式都有所不同。

     心肺复苏顺序

     心肺复苏是 CAB 顺序,还是 ABC 顺序,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判断:

     对于心源性心脏骤停,应采用 CAB 顺序,即胸外按压-开放气道-人工呼吸。

     对于窒息性心脏骤停如溺水,应采用 ABC 顺序,人工呼吸供氧优先。应根据具体情况,灵活施救。

     胸外按压

     无论是左手在下还是右手在下,无论施救者是在左侧还是右侧,我们的目标都是保持高质量的按压啊。

     只要速度、深度、回弹都能达到规范要求,不要太计较在左还是在右。

     (编者注:参考美国心脏协会 AHA 的 2015 年心肺复苏指南,规范的胸外按压速度为 100~120 次 / 分;对普通成人,按压深度应大于 5 厘米,同时应避免超过 6 厘米;AHA 指南同样未对施救者在左侧还是右侧进行说明。)

     胸外按压计数

     这是培训师习惯性的数数方式,代表按压和放松的律动,并有利于控制按压速度,最终还是为了提醒自己或同伴按压呼吸 30:2 的转换。

     至于是否双音节,也并非重要,英语里从 1 数到 30,可是有 1~3 个音节呢。在培训中,由于老师过于强调双音节,让新手学员按压操作更加乱套的情况并不少见。

     除颤

     在急救培训中,为了训练基础技能,经常把心肺复苏和除颤分成前后两个部分来讲解和练习。这有时给学员造成一个假象,「应该是在实施 5 个循环 30:2 的复苏,复检没有呼吸脉搏之后,才开始除颤操作」。

     而复苏指南的推荐是:当心脏骤停发生,应即刻开始胸外按压,在除颤仪到位后,无论你按压了几个循环,都立刻停止按压,给予除颤。

     除颤后,重新按 30:2 继续交替进行心肺复苏,开始计算 5 个循环。

    

     (然而在我国,AED 的普及程度极为堪忧)

     昏迷者侧卧位

     目标是保持病患气道开放、呕吐物能随重力流出、能稳定支撑,避免仰卧和俯卧可能的影响呼吸和窒息风险。

     虽然看起来右侧卧更佳,但实质没多大区别。

     总而言之

     急救操作,应该关注你的施救目的目标,围绕病人是否获益,而非姿势是否优美、流程是否符合比赛评分标准

     急救是灵活的。灵活的决策意味着专注于眼前的病人,给病人所需要的,观察、思考、反应,不要只埋头给病人展示所有你会的「知识」。

     责任编辑:猫羯座、刘冬宸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返回丁香园首页,在对话框中输入「投稿」,查看投稿细则。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