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职称不用论文,就不需要科研啦……是吗?
2016/7/22 丁香园

     这是一个普通医生平凡的生活片段:

     深夜 23:10,一家三甲医院夜班医生的值班室。

     「叮铃铃」——护士来电:值班医生吗?49 床伤口疼得睡不着,需要处理。

     值班医生:好的,马上来!

     关上文献,放下鼠标、键盘,值班医生穿着拖鞋向外冲去,看病人,问病情,开医嘱,敲电脑。

     小跑回值班房,坐下,将在线词典切换为取词模式。键盘的声音,又响了起来。

     每个临床大夫,提到「科研」二字,往往有一肚子的苦水。

    

     不能承受的科研之重

     曾几何时,课题和论文几乎是医生评定职称的必备,在临床的工作已经压得喘不过气,还要兼顾申请基金、做实验、写文章。

     年初颁布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因「注重凭能力、实绩和贡献评价人才, 克服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等倾向」刷爆盆友圈。

     分离科研与临床,减少无谓科研,让更多医生专注临床,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大有裨益。

     但是科研,真的就没有用处吗?

     是自愿,而不是负担

     常年加班的一线医生,难以享受亲身参与实验解决问题的乐趣。大量的时间投入在临床,即使能挤出时间品读医学科研的前沿文献,却已没有足够的精力与耐心去分析和体会。

     临床大夫无暇顾及实验室工作,因此催生了一批实验技术外包公司。但这种临床与实验室的脱节,让科研变得僵化、缺乏思考。曾经青霉素的发现,源自弗莱明对实验的亲身参与及思考。不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是不是一种损失?

     据纽约一家教学医院的医生介绍,医生们一年中可以申请几个月时间去专心搞科研,这一切都是出于自愿,而不是强迫。

     这种灵活的选择机制,为真正的科研创造了充分的机会,让医生各取所长,专心、高效地发展自己,也为整个医疗事业做出贡献。

     从「好医生」到「伟大医生」

     瑞金医院突破「烧伤面积大于 80% 无法治愈」定论;

     协和医院宋鸿钊等对绒癌的根治创用大剂量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5 年生存率从 10.8% 升至 78.6%;

     手或全手指缺失再造术的创立;

     创用全反式维甲酸诱导分化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被公认为我国的八大临床医学成就中,其主导者多是临床医生——在临床中发现实际问题,用大胆而又符合科学理论的方法加以解决,发现新的治疗方法或药物。

     科研也是一个「好医生」向「伟大医生」过渡的必经之路。经验的广泛传播与个人学术地位的奠定,都需要科研的助力。

    

     科研是整个医生群体的提升

     人口老龄化、二胎政策放宽……崛起的中国需要更多更好的临床医生,满足每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以论文促临床的模式正在国家的帮助下改变,医疗评价体系正让更多的医生专注于临床工作,与我们的国情相适应。

     然而,假如完全不以论文评职称,让医生失去了科研的动力;而有志科研的医生,又失去了「论文」这一量化的标杆。

     裘法祖前辈说,医生要三会:会手术,会讲课,会书写。

     在反映波斯地区医学发展的电影《神医》中,医学宗师 Ibn Sina 若不是遇到了敢于解剖尸体的学生 Rob Cole,则会终身认为心脏是一个没有瓣膜结构的空腔,并借助自己的医书使这一差错继续误人子弟。

     而中国医学史上的《医林改错》亦是如此。

     做真正有用的科研,学会记录和分享自己的所得,并在交流中让整个医生群体得到提高——是医学科研的真正价值。

     这些价值,不能因为「不以论文评定职称」而忽视。

     你喜欢科研吗?

     你认为医生都该做科研吗?

     你所在的医院,对科研有什么要求?

     你认为科研成果应该怎么量化?

     ……

     留言和大家讨论吧!

     责任编辑:刘冬宸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