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高血压,血压越低越好?
2016/9/19 丁香园

     无论是什么科的医生,对高血压都不会陌生。

     但是,高血压要降到什么程度,才算「最好」?这一点,即使是很多心内科的大夫都难以正确地回答。降压有没有下限?是血压越低,对器官的保护越好?还是维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就行?

     长期以来,高血压患者的最佳控压目标的确定一直纷争不断,尤其是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严格控压写进指南

     在今年的 4 月,加拿大高血压教育计划(CHEP)专家委员会发布了 2016 年高血压指南更新,正式采用了 SPRINT 研究的「强化降压」策略:

     高危患者(存在心血管疾病、10 年心血管风险 > 15%,或年龄大于 75 岁等)血压目标值应在 120 mmHg 以下。

     「严格控压」理论,即「血压降的越低越好」。该理论始于 1991 年的 TOMHS 研究 [4]。

     更强力的研究,是 2015 年 NEJM 发表的 SPRINT 试验。这是由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组织的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共纳入了 9 361 例受试者,随机分配至强化降压组(收缩压小于 120 mmHg)和标准降压组(收缩压小于 140 mmHg)。

     结果表明,收缩压小于 120 mmHg 的强化降压,可使患者的死亡风险和心血管事件风险分别降低 30% 和 25%。

     在 2014 年,美国高血压指南(JNC8)在 JNC7 的基础上推荐 ≥ 60 岁的一般人群将血压降至收缩压 < 150 mmHg 和舒张压 < 90 mmHg 的目标值,SPRINT 正是对这种宽松的降压策略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在我国,尽管现行的高血压指南中,降压的目标仍然是 140/90 mmHg(有基础疾病的人是 130/80 mmHg,老年人是 150/90 mmHg),但已经在开展降压至 120 mmHg 是否有所获益的研究。

     中国高血压目标值研究进展,可以点击文末「阅读原文」查看。

     可是,就这么尘埃落定了吗?

     然而,最近的 Lancet 有话说

     早在 1979 年,Stewart [3] 在一项回顾性数据统计研究中发现:舒张压小于 90 mmHg 的患者与舒张压大于 100~109 mmHg 的患者相比,心肌梗死的相对风险升高 5 倍。这是第一次提出「J 型曲线」理论

     血压,尤其是舒张压的下降,会增加心血管并发症发生的风险

     今年的 8 月 30 日,Lancet 在线发表了一项来自巴黎狄德罗大学心血管病研究所的 Emmanuelle Vidal-Petiot 教授的研究 [1],纳入了 22 672 名来自 45 个国家且均伴有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的高血压患者。

     其研究表明:高血压合并冠状动脉疾病的患者中,将血压控制到收缩压 < 120 mmHg、舒张压 < 70 mmHg 均与心血管病不良事件(心血管病死亡、心肌梗死或中风)的发生相关。

     研究发现:收缩压 ≥ 140 mmHg、舒张压 ≥ 80 mmHg 均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增加有关,这与既往研究相符。

     但是,收缩压 < 120 mmHg 同样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相关。此外,舒张压 < 70 mmHg 也与主要研究结局的增加有关,如果舒张压 < 60 mmHg,还会有更大的风险。

    

     J 型曲线,图片来自 Lancet

     Giuseppe Manciae 教授(意大利米兰比可卡大学)在评论 [2] 中写道:

     严格控制血压低于 120/70 mmHg 可显著增加心肌梗死、心力衰竭等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这提示我们在冠状动脉疾病患者的降血压治疗中应采取谨慎态度。

     强化降压与 J 型曲线,谁才是对的?

     众所周知,每年 NEJM、JAMA、Lancet 等「大牛」期刊发表的「大牛」研究,是各大指南变动的晴雨表,在指南制定的过程中,有着重大的地位。

     因此,当这些杂志同期的研究中出现如此巨大的差异,也恰好说明这一点在临床上难以达成共识。

     然而,仍有细心的学者在分析 SPRINT 试验中各个亚组的结果后发现,更严格的血压控制所获得的益处,主要在于基线血压 ≤ 132 mmHg 亚组,而这组人群按照目前标准并不属于高血压人群,而在高血压前期及高血压人群(基线收缩压 > 132 mmHg),更严格的血压控制并未明显获益 [6]。

     Lancet 这一项研究,无疑暂时为支持「J 型曲线」的一方打了场胜仗,其是否可以推动指南的进一步改动,我们不得而知,但是「最佳血压目标」的争议肯定不会因此而停止。

     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控制在 120 mmHg 以下,到底是额外获益还是额外风险?我们在临床中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标准?中国的指南,还要等中国自己的试验数据结果。

     你在临床上,是怎样做的呢?欢迎留言讨论!

    

     欢迎点击下方按钮投稿!

    

     参考文献:

     [1] Emmanuelle Vidal-Petiot I F N G. Cardiovascular event rates and mortality according to achieved systolic and diastolic blood pressure in patients with 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J]. Lancet,2016.

     [2] Mancia G. Should blood pressure reduction be aggressive in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on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 Lancet,2016.

     [3] Stewart I M. Relation of reduction in pressure to first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receiving treatment for severe hypertension[J]. Lancet,1979,1(8121):861 - 865.

     [4] Grimm R J, Flack J M, Grandits G A, et al. Long-term effects on plasma lipids of diet and drugs to treat hypertension. Treatment of Mild Hypertension Study (TOMHS) Research Group[J]. JAMA,1996,275(20):1549 - 1556.

     [5] Wright J J, Williamson J D, Whelton P K, et al. 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J]. N Engl J Med,2015,373(22):2103 - 2116.

     [6] 崔炜. 2015 年心血管病学重要临床进展 [J]. 临床荟萃,2016(2):123 - 130.

     责任编辑:刘冬宸

     排版设计:张琲琲

     图片来源:123rf.com.cn 正版图片库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