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口味:拉出来的药片是「没化开」的药吗?
2016/10/6 丁香园

    

     医生!这药是不是有问题?怎么没有「化」就拉出来了!

     临床上你有没有碰到患者这样的疑问?有没有想过该如何回答?

     那么,哪些因素会导致药物未崩解就被排出呢?

     药物剂型因素

     有些控缓释制剂是以不溶性材料作为骨架(或外壳),此类骨架片(或外壳)药物释放后会整体从粪便排出,而出现不「化」的情况。临床上常见的药物有:

     氯化钾缓释片

     服药后大便排出的白色物质为不能吸收的残存缓释辅料,它能在胃肠道内缓慢均匀地释放药物,在体内产生平稳的血药浓度,既可避免血钾过高的危险,也可延长药效。

     硝苯地平控释片

     其活性成份被吸收后,空药片完整地经肠道排出。硝苯地平缓控释制剂主要采用的是骨架型缓释制剂,国外采用渗透泵控释制剂以达到恒速长时释放,有利于平稳长时间控制血压,减少不良反应。

     格列吡嗪控释片

     本品包裹于不吸收的外壳内,这种设计的目的是使药物缓慢释放以便人体吸收,当这一过程结束后,药片的空壳就会排除体外。

     药片在吸收水分后膨胀,格列吡嗪由激光打制的小孔中释出。在服药后 24 h 内可保持较稳定的血药浓度。每日 1 次即可控制全天血糖,特别适合依从性差的老年患者。

     药物质量问题

     一些其它片剂,如普通片(15 min)、浸膏片(30 min)、薄膜衣片(30 min)、糖衣片(1 h)、肠溶片(1 h)等都应在规定的时间内完全崩解。如果服用这些药物后,有原型排出现象就要怀疑药品的质量问题。

     疾病因素

     大多数药物在胃肠道的运行时间是 8~12 h,如果药物还没有释放完就离开吸收部位,那么吸收剂量减少,就会影响药物疗效。控缓释制剂更是如此。如患者出现严重腹泻,控缓释药物在胃肠道滞留时间缩短而提前排出。

     如果患者同时服用胃动力药、泻药,也可能导致药物提前排出,如果患者因手术导致吸收部位缩短或缺失,也会影响药物的吸收。

     总结

     如果是药物剂型因素应向患者解释,未「化」的药片是药物吸收后留下的空壳;

     如果应在胃肠道崩解吸收的药物没有崩解,应积极查找是否为药物质量问题;

     如果患者本身胃肠功能紊乱,在服用控缓释制剂时应注意监测相应指标,如:电解质、血压、血糖等,同时尽量避免使用,亦可换用其它药物。

     对于有肠梗阻、严重便秘患者尽量避免使用。

     扫描下方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临床用药」

     临床用药不再是难题!

    

    

     责任编辑:张跃奇

     排版设计:张琲琲

     图片来源:网络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丁香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