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代教育,孰对孰错?你怎么看?
2016/5/25 京东母婴
点击京东母婴福利拿不停↑
微信ID:jdbaby2014
长按右侧二维码,关注【京东母婴】
关注回复“购物红包”领取300元优惠券大礼包

唱京剧,有人当白脸,就必然有人当红脸。在家庭教育方面,也不过如此。有人严厉,就必然有人宠溺。只是当对方变成我们的父母辈时,这个问题就显得有点棘手了。我们千辛万苦说服自己狠下心,最终却要换来一个“坏妈妈”的代称……隔代教育,这究竟是多少妈妈不能提及的痛?
如果可以,没人愿意当虎妈
最近《妈妈是超人》热播,董洁家也同样遇到了这个问题。在节目中,由于顶顶(董洁儿子)牙齿不好,董洁不愿意给顶顶买糖,平时也会禁止他乱吃零食。然而,过于宠溺孙子的姥爷每次总会无条件地满足孙子的要求。

难道姥爷不知道顶顶牙齿不好吗?或者不知道吃太多糖,容易长更多蛀牙吗?难道不知道吃完糖,需要及时刷牙吗?
不是不知道,只是出于“爱”,姥爷不舍得强迫顶顶去做不喜欢的事情。为了顶顶的健康着想,董洁只好大发雷霆,让顶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董洁知道,如果所有人都过于宠溺顶顶,只会不利于他的个人成长,慢慢地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尤其是在这种关乎健康的原则性问题上,董洁坚决不让步。

一个这么爱笑的董洁,在教育孩子方面,为什么总爱板着脸?不是享受当“虎妈”高高在上的感觉,更不是为了树立所谓的权威形象,只是知道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总需要一个人站出来帮他克服挫折。尽管这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也一定要做。

孩子不想写作业,就叫他不用写;孩子不想吃饭,就叫他不用吃;或者是孩子不想上学,就叫他不用上。如果这就是所谓的“爱”,估计也是有所负担的爱。因为当孩子长大了,对你的感觉就只剩下“恨”了。
今天的严厉,不过是为了塑造孩子健康的人格,为了孩子日后的成长。用一句更俗套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你好”。当然,怎么会奢望小孩子来懂得这个道理。不过,作为过来人的父母辈,为什么就不能懂得这么浅显的道理呢?
“隔代亲”在“作祟”
与其说是不懂得,还不如说是不想懂得。
为什么在我们严厉批评孩子不懂事的时候,父母辈总要站出来劝几句;为什么我们坚决不给孩子做的事情,父母辈总是那么容易妥协;为什么当孩子提出那些无理要求时,父母辈却觉得“无所谓,开心就好”。
在育儿这条路上,感觉父母辈似乎在“故意”跟我们对着干。然而,沉下心来思考,却发现是“隔代亲”在“作祟”。随着变老,父母辈对儿女的控制力慢慢减弱,共同语言也减少,此时孙子辈的出现多多少少能够安抚他们的寂寞。

相比父母辈,我们或许更期待未来,容易把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而家里的长辈则刚好相反。他们更注重的是当下孩子的“高兴”,这也导致了很多他们受不了孩子受到除了温柔以外的别的方式对待。
小孩子常常总是特别容易满足,往往一颗糖、一个向往已久的玩具盒,或者一句不经意的赞扬,都能将他们的心俘获。正是因为这样,父母辈喜欢沉溺于与孩子间的互动,喜欢看到他们满足的样子。
因为在他们看来,只需要一点点的付出,就能换来孙子辈的高兴。然而,从宠爱到溺爱,往往只有一线之差。这也是所有虎妈之所以成为虎妈最为担心的教育问题。只要稍微拿捏不好这个度,孩子的成长路可能就要被改写。

我们的严厉,长辈的宠溺,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都是源于对孩子的爱。虽然表现形式不同,却无一意外都是出于相同的出发点。因此,也没有必要辩驳谁对谁错。
隔代教育并不是什么新鲜事物,古往今来,似乎是存在于许多家庭的普遍现象。有时候,恰恰是这种“父辈、家长、孩子”这三层关系的相互平衡,反而对孩子的成长起到了帮助。因此,当隔代教育发生问题时,不妨换位思考,来选择性地包容、解决这些问题。
跨越隔代教育的鸿沟

转换视角 多从对方角度思考
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义务早就已经完成了,完全没有必要为我们瞎操心。但出于爱,总是会不自觉地为孩子忙前忙后。尽管我们并不同意他们的某些做法,但可以选择性地先肯定他们的付出,而不是一直否定他们。

既要当“虎妈” 也要当“猫妈”
如果一直在孩子面前呈现虎妈的形象,慢慢地,肯定会与孩子形成一定的心理距离。因此,在对孩子严厉的同时,也要不时向孩子传递爱意,做一个“猫妈”。让他知道,在受到欺负的时候,不仅可以找爷爷奶奶,还可以找妈妈,妈妈永远都是第一个愿意帮助他的人。

原则性问题 决不妥协
在一些原则性问题上,或者是关乎孩子健康的问题,就不能向长辈妥协。毕竟,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一次的宠溺就会滋生下一次的犯错。尤其是孩子在品行上出现偏差时,父母辈绝不能偏袒,要做到“统一战线”,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成功隔代教育长辈的条件和特点

身体健康,精力较好,心态年轻,乐于养育孙辈。
心理健康,情绪稳定,没有精神障碍或偏差。
家庭和个人卫生习惯良好,不吸烟,不酗酒。
了解孩子的饮食营养和生活护理等常识。
性格开朗,人际交往能力强,不固执偏见,对孩子有耐心。
喜欢户外活动,常带孩子外出去认识周围世界。
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能对孩子进行启蒙教育。
待孩子慈爱宽容,但不纵容、不溺爱,善于引导教育。
能细心观察孩子的身心变化,及时与孩子的父母交流沟通。
愿意并善于吸收新知识、新观念,用现代家庭教育理念与方法教育孩子。要让一个孩子真正成长,需要一个“坏人”,才能中和他身边过多的“好人”。否则,孩子最终也只能是“温室的花朵”。
文章来源:妈妈网、摇篮网等 图片来源:网络 |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点击【阅读原文】玩具满299减50,用品满188减60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京东母婴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