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胜利70周年】致敬中外的战地医生
2015/9/2 数字健康网

1937年周庄沦陷后,刚刚成家立业的年轻医生朱润苍亲眼目睹了故土周庄沦陷,满目疮痍之下泣泪记下日军的残忍暴行,这就是珍藏于昆山市档案馆的民间档案《贞丰八年血泪录》。
愧不能弃笔从戎,
共赴国难,
祗得局处穷牖,
默记日尝痛苦事情,
尽我书生之责,
以传来者。
也就是这么一群可爱的爱国志士,在八年抗战中,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在炮火连天的战地中,抢救了无数的生命。
听子弹声音,辨别有无生命危险
在1943年正处与日军交战时期,医学博士毕业后的李耀祖当时便参军从医。那时他还是个年轻小伙子,在72军战地医院工作,每天都跟着作战部队移动,随时都在与伤病员打交道。入伍不久后,便在战地医院任院长。”
李耀祖说,他到达72军后,记得与作战部队最近的一次,是不到10公里,到处都能听到枪炮声,经常能听到子弹从耳边飞过。“如果子弹飞的声音比较响,就不用怕,肯定伤不到你。如果子弹声音呜呜的响,你的赶紧躲起来。”这是当时军长对他说的,后来大家都学到了此经验。
“有时会遇到掉队的日本士兵,医生和护士们便躲藏隐蔽起来,在确保伤员的情况下,会在隐蔽处对日本士兵进行临时攻击。”虽然是医生,有时候也会拿起武器消灭敌人。
李耀祖讲,“有一次军长来医院查看工作时,把我叫到他身边坐下。军长问,‘你的担架连在哪里呢,怎么没见到?’我立即回答,‘报告军长,在外休息。’军长说,不要让担架连变懒,没事的话也应该参加军事训练。”
回忆起70多年前抵御外敌的那些战事,老人记忆犹新,感慨不已。“抗日救国,是我辈应尽之职责。中国人民团结一致,就是最强大的。”
中外
“白求恩式”的法国医生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法国期间多次提起一位已过世多年的法国人,“我们不会忘记,无数法国友人为中国各项事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有冒着生命危险开辟一条自行车‘驼峰航线’、把宝贵的药品运往中国抗日根据地的法国医生贝熙业”。时隔半个多世纪,这名法国医生与中国的旷世情缘逐渐为人知晓,尤其让中国人民念念不忘的是,抗战期间,他不顾个人安危为支持中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事业作了大量工作。

贝家花园石城堡正门上镶嵌有石匾额一方,上书“济世之医”四字,为当地人感谢贝大夫为民治病而刻。
1937年7月29日,卢沟桥的枪声犹在耳畔,战斗的硝烟尚未散去,宛平城内的激战刚刚结束几个小时。29岁的中国农民李清来由于胸部被日本人的子弹打伤,倒在路边动弹不得。也许他做梦也不会想到,一个法国医生的身影会出现在自己身边,为他处理伤口、进行包扎,还将他送到北平继续医治,最终得救。这个医生正是时任法国驻中国大使馆医官的贝熙业。
生活在日军占领的北平城,贝熙业一直冒着生命危险,尽可能地为抗战军民提供援助。
由于日军的严密封锁,抗日根据地的药品极为缺乏。因为位于西山北安河村外的“贝家花园”与平西抗日根据地相连,贝大夫一直秘密救治中国军民,帮助中国抗日的事迹也“远近闻名”。1939年前后,共产党的地下工作者黄浩找到了贝熙业医生,希望委托他利用法国人和医生的双重身份,把药品和医疗设备送出封锁线,带回西山交给平西根据地的地下交通员。作为军医,贝熙业深知这些医疗物质对于前线将士的重要性,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下来,“贝家花园”的管家王月川恰好也是地下党的秘密交通员。就这样,他城内城外的两处宅邸成了北平城与平西根据地的秘密交通联络站,一条日军枪口下的“驼峰航线”就此正式架设起来。

贝石涛谈父亲贝熙业
贝熙业的儿子贝石涛说,除药品外,父亲贝熙业还曾运送过武器,“他帮助那些希望从事抗日战斗的中国人通过敌人的封锁线”;也曾向山区运送过无线电台零件,使军队能与延安保持联系。
起初,贝熙业自己开车送药。但当日军控制汽油供应之后,汽车不能用了。为了保证这条送药生命线的畅通,贝熙业只得改为骑自行车运送药品。当时已年近七旬的贝熙业始终坚持自己亲自送药,因为他知道日本兵不敢轻易对法国人进行搜查,对身为外交官的他更没有办法,即便被搜查,医生携带药品也属于正常。每次从东城的家中出发,他都要载着几十斤的药品,穿过整个北平城,再经过大段崎岖蜿蜒的山路,骑行近40公里,才能穿过日军设置的层层关卡,到达“贝家花园”。这条自行车上的“驼峰航线”难度可想而知。

援华医疗队医生1942年工作过的云南一所露天医院

为支持中国抗战,来自英国的高田宜医生不幸永远长眠在中国贵州的土地上
这些勇敢的医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所作出的丰功伟绩,将永远载入世界反法西斯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光辉史册,他们将像白求恩医生一样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数字健康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