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 “买买买”是一种精(she)神(jing)病?
2015/11/10 数字健康网
↑点击上方“数字健康网”关注我们
如果要对一个“剁手党”说,“买买买”可能是一种精神疾病,那么TA一定会很不快。不过这里,我们有一个好消息、一个坏消息。

好消息就是,并不是所有的“买买买”都属于强迫性购物,也就是所谓的精神疾病;而坏消息则是,强迫性购物并不是一种罕见病。因为根据匈牙利专家一项涉及三万多人的数据分析显示,在具有代表性的成年群体中,强迫性购物的总患病率为4.9% ,以大学生群体和女性群体居多。
换句话说,100个人里或许可能就藏了5个“购物狂”,而且这5个人的情况确实可以以疾病来论了。
“强迫性购物我们通俗称为‘购物狂’,和一般的‘买买买’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这区别总结起来就是:你买这个东西为了啥?”中大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袁勇贵说。

不得不承认,有了网络购物后,“逛街”越来越方便,海外淘货、货比三家都不是问题,加上收入增加,许多人的购买欲确实空前高涨。不过,绝大多数人购物,冲得还是“这样东西我想要”。

“现在确实有些人购买欲望非常旺盛,甚至超过了自己的消费承受能力并因此负债。但如果他们购买的那些东西,的确是他们需要的,或者喜欢的,那么这只能说是个人消费理财观念的问题,但并不属于强迫性购物范畴。”袁勇贵打了个比方:比如你每个月收入只有两千,却看中了价值几万的包包,朝思暮想还是忍不住买了回来,从消费理财的观念上这或许有待商榷,但这行为本身并不能算病态。

“强迫性购物”者的购物初衷,却是标准的“只重过程,不看结果”,买了什么不重要,购买的过程才是他们“爽”的根源。所以即便事后肉痛,债台高筑,甚至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和社交,他们也无法做到“剁手”。
这种强迫性购物在心理学上,被归属于“冲动控制障碍”一类,确实算是一类疾病。同类问题中还包括赌博成瘾甚至滥用药物成瘾等。关于强迫性购物是如何出现的,目前认为成因和抑郁症有些相似——都和人大脑的神经递质紊乱有关。
看到这里,或许大部分的“剁手党”都要松了一口气:毕竟大家还是为了心爱之物才有了购买欲,和强迫性购物还是两码事。
囤积癖:“剁手族”的“好伴侣”
◣值得注意的是,在“买买买”浪潮下,还有一群人也冒了头。
这些人热爱收集,但并不是讲究的收藏家。他们可能买来一堆东西,放在家里不用;或者仅仅购买一个东西,就要收集全套颜色/型号;又或者无论外出旅行还是出门吃饭,都会把能顺的顺回来,放在家里,越堆越多。
这类人号称“仓鼠星人”,就和小仓鼠一样,有啥“食物”都喜欢先塞嘴里、藏窝里,可囤着囤着却可能忘记去吃。等到某一天被忍无可忍的家人、朋友全部清理掉后,要不了多久,他们的“收集”就又堆满房间了。
囤积障碍也属于精神疾病的一类,过去甚至认为它和强迫症颇为相似。不过这其实是一种独特的精神障碍疾病,而且还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在国外有调查显示,成人的囤积症发病率约为1% -3% ,以老年人、男性和低收入者较为多见,在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患者中也不少见; 如果一个人的亲属中有人存在这方面问题,那么TA的风险也许会高于普通人群。

“对待囤积障碍,目前主要还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来进行干预,因为许多囤积症患者存在一些不合理的认知,而这需要治疗师帮助他们重新认识。

“如果一个人本来很节俭,突然之间变得大手大脚,同时还伴有其他的情绪或言行异常时,这时候我们一定要警惕,这可能不是强迫性购物,而很有可能是躁狂。”强迫性购物患者的问题主要还是表现在购物上,而且他们的情况比较“一以贯之”;但躁狂患者却会伴随情绪高涨、言行夸张等表现。尤其是一个本来购买行为还算正常的人,突然买来很多东西,转手就兴高采烈地送人,同时总是表现得异常亢奋,情绪特别高涨,行为极度夸张,思维特别活跃,那么身为亲友家人,最好还是要陪伴其去专业人士那里看一下,排除疾病的可能。



怎么样才能每天收到这种好文章?很简单,长按下面二维码识别关注就可以了。

微信号:SZ-JKB
长按三秒识别图中二维码进行关注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数字健康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