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医患沟通囧途 优选互动模式网站
2016/7/5 数字健康网

    

    


     曾经老百姓们只能在医院接触到医生,但如今通过互联网的力量,我们可以轻松与医生取得交流的方式,如微博、移动医疗APP等。而作医患沟通的一条新渠道,微博的作用不可小视。可惜,由于网上信息呈现的是碎片化,网上的医患交流只能达到“轻问诊”的程度。如今,医生选择的交流方式更多是写患教文章,向大众普及医学保健等知识。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老百姓通过微博的方式与医生互动的机会增多,医生微博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截至今年6月份,有“急诊科女超人”之称的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于莺的粉丝量已经达到309万;北京友谊医院临床营养师顾中一的粉丝为255万;北京和睦家医院儿科主任崔玉涛的粉丝为529万。新浪和搜狐两大门户的医生微博好几千个,数字仍在不断飙升,涵盖儿科、妇科、心理、中医等各个领域。这么多医生聚集起来,他们都在怎样宣扬患教知识呢?怎样写科普文章才能“笼络”老百姓的心呢? 有才:原创科普文章持续呈献自2014年6月起,杨希川就在新浪微博开写,认证名字为“杨希川教授-皮肤科医生”。杨希川,博士,主任医师。从事皮肤科工作21年,擅长皮肤肿瘤、脱发、痤疮、皮炎湿疹、荨麻疹、性病/梅毒/疱疹/尖锐湿疣、血管瘤、色斑及疑难少见病。

     几年前,当微博兴起,杨希川也注册一个账号并进行认证,不定期在上面回答患者的咨询。

     不过,一段时间过后他发现,经常刚刚回答并转发一个针对疾病的咨询,没过几分钟,原文就被患者删除。这大概源于患者不愿意在网上被人看到自己患病的信息。显然,微博上回答患者的咨询,很难帮助到更多患者。 于是,他想到了要在微博上写科普文章。2014年,杨希川发出第一篇科普文章,从那以后,一发不可收拾。从婴儿如何抗湿疹,到患者正确认识成人脱发;从灰指甲的治疗,到脚气的预防等。只要杨希川的专业能够涉猎到的疾病,被他一网打尽,收录到科普文章中。 “在门诊中,至少有一半是普通疾病患者,而非疑难重症,他们耗费了大量门诊时间去询问简单并且让医生不断重复的话题。另外,由于很多患者对于皮肤病治疗存在误区,经常被‘医托’蒙骗,不仅浪费金钱,还耽误诊治时间,所以我才下定了决定要做好科普。”杨希川如此说道。 有趣:幽默感减少了医患之间的陌生感 拥有255万粉丝的顾中一在众多医生中脱颖而出,拿下如此多粉丝的“芳心”,功劳应该归于他所写文章的“靠谱性”和幽默感。顾中一,知名营养师。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营养师、北京营养师协会理事,著有《顾中一说: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吃》。

     顾中一称,他觉得微博可以拉近距离,让老百姓觉得医生不再冷酷和陌生。他使用富有幽默感的文字叙述关于营养保健的内容,受到广泛好评。他还表示,患者可以在医生的微博上了解很多正确的健康知识,在伪养生、伪科学泛滥的今天,这些可靠的信息源显得尤其珍贵。 微博的互动功能更让平时没机会接触医生,或到了医院没时间问问题的患者有了咨询的渠道。卫生部发言人曾表示,医生不能通过微博诊疗。顾中一认为,对于大部分医生来说,这早已成了共识。医生可以指导患者哪些病到哪个医院或者科室求诊,但这只是一种“指路”行为,不能进行诊疗。 趋势:线上问诊转移到线下就医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数字健康”APP在不断进步,即将推出的新版本致力于将线上线下资源结合。移动医疗不再只是网络上的“轻描淡写”,而是将这些数字化信息转移到线下——指路患者到哪个合适的医院就诊,并提供挂号预约的功能。与此同时,患者的就诊信息在“数字健康”APP上录入,方便随诊。

     毫无疑问,移动医疗行业势必会成为最激烈的厮杀战场,创新模式加人性化服务依旧是移动医疗的核心竞争力。“数字健康”APP秉着人文关怀的精神,以患者和医生的互动为核心,转化线上线下资源为主要运营模式,争取达到100%的转化率! 数字健康APP全新版本将于7月初隆重上线,在这里医生可以打造专属自己的医生工作室,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拥抱互联网医疗新时代!更多精彩尽在数字健康APP!

    “数字健康”APP,全球首家医生工作室进驻平台。即日起至8月31日,凡在平台认证通过的医生,都可获得“58元”注册红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数字健康网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