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语义学演变为语义学研究的“新正统”
2015/2/12 哲学园

     认知语义学演变为语义学研究的“新正统”

     王馥芳

     认知语义学在认知语言学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后者不但发轫于前者,其各种理论框架也奠基于其上。了解认知语义学兴起的理论动因、发展历史以及基本主张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认知语言学的理论基础和学科性质。

     认知语义学兴起的理论动因

     认知语义学兴起的理论动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生成语义学家对形式语义学的挑战和否定。认知语言学的创始人之一莱考夫教授在谈到他缘何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转向认知语义学研究时指出,主要原因便在于,他搜集到多种来源的语言和实验证据表明,形式语义学的研究路径是错误的。

     语言证据显示,形式语义学无法对一些关涉到人类理解力、认知或者虚拟情况的特殊句法结构的合理性作出有力的解释。如形式语义学无法解释在英语中为何我们有时可以违反反身代词的使用规则,其原因在于:形式语义学只关注语言和世界或者世界结构之间的关系,一旦语言表达的内容超出此范围便无能为力。另外,实验证据表明,意义并非完全是客观的。事实上,我们的大脑、身体以及身体和环境之间的互动都参与了意义的构建。Paul Kay对颜色的实验研究和Russell Diveley对颜色视觉的神经生理学研究表明,颜色感知是人类在与客观世界互动中产生的一种主观内在经验,而非自在于其中的“本然”特征。

     二是认知语义学家对经典范畴化理论的批评。兰盖克认为,作为一种人类基本的认知能力,范畴化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比较,即一个已被确立为某种标准的结构单位和一个全新的目标结构之间的比较。莱考夫则把范畴化理论简单地分为两种:基于特征集合的特征语义学和基于原型、概念隐喻和借代的认知语义学。前者属于经典范畴化理论,而后者则属于认知研究。

     所谓经典范畴化理论,其实就是必要充分条件定义法。其中必要条件是针对概念的每一个成分所编码的条件而言,其集合构成概念的充分条件。经典范畴化理论中的代表性理论是成分分析法。以bachelor(单身汉)的定义为例,成分分析法认为bachelor有三个主要的语义成分:UNMARRIED(未婚)、ADULT(成年)和MALE(男性)。这就指明了成为bachelor的三个必要条件,而其全部满足就是成为bachelor的充分条件。经典范畴化理论虽然盛行一时,至今仍在某些领域(如词典编纂)极有影响,但也受到诸多批评。一般认为其理论局限主要有三点:其一,如何确定概念的基本语义成分,并如何保证基本语义成分的不可再分性?其二,语义成分的数量到底以多少为宜?其三,基于必要充分条件的范畴化理论无法解决范畴成员之间的地位不平等问题。

     受20世纪70年代认知科学领域诸多新发现,特别是Rosch和她的同事们关于原型理论的一系列实证研究的启发,生成语义学家们开始用原型范畴概念挑战经典范畴概念。“原型”被定义为一个范畴的最佳成员,即认知范畴的原型成员拥有与范畴中的其他成员最多的共性属性,而与其邻近范畴成员的共享属性最少。据此,莱考夫认为认知范畴具有内在的原型结构,且认知范畴之间界限模糊、彼此融合。

     认知语义学影响认知语言学研究方向

     认知语义学的发展引领并且决定着认知语言学整体发展的深度和方向。20世纪60年代就已脱离形式语义学阵营的莱考夫教授在2007年接受Brockman的采访时说,当年语义学研究完全在逻辑框架下进行,学者们把形式规则看成是句法管约原则。但是,自己和一些同道找到了足够的语言和实验证据证明,语义而非形式规则才是句法的基础所在,语义和语用成为管约句法结构的一般规则后,生成语义学理论便出现了。

     生成语义学框架下的意义研究进行了十几年之后,1975年,莱考夫开始接触诸多来自认知科学的新成果,如色觉的神经生理学研究、原型和基本范畴理论、Talmy对空间关系概念的研究、Fillmore的框架语义学等等。这些成果颠覆了长期统治西方语言学界的对于“意义”的看法。意义不再被看成是“心智”的“自动/自主”构建,且和“身体”本身的感知—运动活动毫无关联,相反,意义植根于人类与其环境之间的互动,其本质上是对互动经验的体验,即意义不但和身体所经历的感知—运动活动有关,而且受制于这些活动。

     此后,认知语义学彻底摒弃了形式框架下的语义学研究,反对形式语义学、逻辑实证主义语义学、真值条件语义学和经典范畴化理论在对待意义问题上的简化主义立场;试图把意义简化为某种可以被逻辑或者模式化表征的、确定的语义常项,而排斥由意义的动态性和流变性等所导致的 “语义异常”现象。

     认知语义学意义观:意义体验论

     意义的来源是语义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已有哲学家对此给出答案:意义源于“身—心”一体化方式,既不是“心理”的自发构建,也不是身体的机械产品,而是我们居住于世界的方式。基于此,约翰逊提出了“意义体验论”,其主要特征如下。

     第一,意义和人类与其所处环境之间的各种互动相关。第二,在某些更广的、连续的经验中,某个特定维度的意义是那个维度与过去、现在或者未来(可能的)经验的其他部分相联系的方式。意义是相对的。意义关涉的是一件事情、一种质量或者一个事件和其他事物的关联。意义是我们居住于世界的各种方式的演进和发展。第三,有时候,意义是以概念或者命题形式编码的,但这仅仅反映了意义的一个方面,即其在连续的、无意识的过程中被意识到的可能性更强、选择性也更强的一方面。第四,意义处于一种经验流之中,是生物机体和其环境互动的结果。意义“自下而上”地经历多种由简到繁的组织活动层次而产生,但不是非体验性心智产生的结构。虽然也存在一种“自上而下”的对何谓有意义的以及如何才有意义的塑造和限制,但后者在起源上还是“自下而上”的。

     “意义体验论”本质上是一种非一维的、非简化主义的、且非二元对立的意义观。认知语义学在兴起之初,以颠覆性的面目示人,其针对的是当时语言学界“正统”的语义研究方法;40年后的今天,认知语义学方法论正在慢慢演变为语义学研究的“新正统”。

     鸣谢作者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