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哲学系课程指南(2015春季学期)
2015/2/24 哲学园

     通选 | 心理学概论

     14级本科生黄北南:

     从表面上看,心概课的确很“虐”,百分之三十的优秀率、助教不给挑分、成绩极差大、参考资料很多等等,在北大未名BBS上的“心概”专题栏中,经常会看到同学们对这门课的“口诛笔伐”。不过其实如果掌握了一定的方法,这门课并不“虐”。这门课给我的印象是课程很“生活”,考试很“学术”。课堂上,老师更多地是根据PPT课件并结合生活实际案例来分析心理学知识,老师讲课很幽默、又很贴近社会实际;而考试中,考试题却是以《心理学概论学习手册》为主(老师会发电子版给学生,同学们需要自己打印出来),对于心理学中的学术知识要求很高。所以想在考试中拿高分只听课远远不够,还要在课下下功夫复习。

     我自己总结了以下几个复习技巧:首先,要背熟《学习手册》 。《学习手册》是心理学概论的主要复习资料,里面基本涵盖了一学期中的所有知识点,所以复习中要首先花时间去记牢手册;其次,要熟悉PPT课件,PPT课件里包含的是每节课知识的总结和与之相关的具体案例,大家可以结合课件中总结的要点去背《学习手册》,这样可以提高复习效率;另外,同学可以登录未名BBS中的“心概”专栏,里面有往年的心概考试真题和大家的学习经验,同学们可以下载下来,对于考试复习更了解。

     心理学概论的其他参考资料主要是《普通心理学》和《心理学与生活》 ,我认为这两本书对考试的帮助并不大,但作为对心理学知识的了解是非常有帮助的。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多多阅读,真正地掌握一些心理学知识。

     通选 | 地震概论

     13级本科生杨宇静:

     我其实还是很建议大家不要翘课,因为老师在课上会强调重点内容,这样期末复习的时候也会有方向。可以看出赵克常老师为了这一门通选课付出了很多努力,a类课建议大家选地震概论。

     大类 | 中国历史文化导论

     13级本科生陈曦:

     4学分的课,是大类平台,每周上两次。

     辛德勇老师是个很可爱很接地气的大叔,第一眼看上去有点路人,但是上了几节课就会发现他身上的那种文科院系大叔的魅力~上课很认真,一直在用自己的责任感与自己随性的讲课风格和醉人的进度作斗争。他对学生总体是很好很宽容的,考勤比较严格但是提前好好请假就没事。不过如果因为党团工作活动请假,给团委领导跑腿什么的,他是绝对不允许而且会比较生气的。

     课程的内容就是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些专题讲授。每学期的内容都会有一些不同。我上的这学期课,讲了中国古代工具书,中国版刻印刷历史和清代学术史,这门课以前也讲过星宿、历法、器物之类的,内容比较杂~如果喜欢这方面的同学学起来会很开心,不喜欢这方面的就会觉得比较无聊。

     期中有论文,上学期只要求我们写2000-3000字,在论文季不会占据多少精力。期末闭卷考试,考前会发给大家讲义,并且划重点,老师没有骗人~考的都是划的重点,好好背就好了。最后分数就是论文、考勤、期末考试的综合。

     助教哥哥萌软可调戏,而且辛老师带头调戏助教哥哥→_→

     体育 | 羽毛球 & 游泳

     13级本科生杨宇静:

     【羽毛球】羽毛球主要是平时考勤,理论考试,技能考试(主要考察击打高远球),以及循环赛。因为我平时就很喜欢打羽毛裤,在课上表现也很积极,虽然在循环赛中不是全胜,老师最后也给了我很高的分数。如果是零基础的同学,希望能够在私底下多花时间练习,一个学期下来,老师看到你有很大的进步的话,也会给很高的分数。

     【游泳】游泳主要是平时考勤、理论考试,以及最后的200米。开学初会集体办游泳卡,选课的同学可以在平时的固定时间练习游泳,最后的游泳考试非常注重动作规范,游的快从某种程度来说并不是好事啦~

     最后还想说一下有关体测的事情,我建议大家不要等到体测快结束的时间才去测试,其实早测更好,不用排队。

     李猛 | 伦理学导论

     11级本科生柳帅:

     认真听课、精读原著和阅读二手文献,这是帮助我们从一门哲学专业课程中取得收获(无论这里的“收获”指的是令人满意的成绩,丰富的知识还是哲学思考的能力)的三个要素。在这个意义上,李猛老师的伦理学导论当然也不例外。毫不夸张地说,李猛老师绝对是北大哲学系最会讲课的老师,深刻而又不失幽默,总能激发听众对经典文本的极大兴趣。

     在我看来,李猛老师的伦导课有两个特点:一是准确地展示哲学家的重要洞见,同时揭示出那些在当代学术界仍有很大争议的结论或论证,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迅速知晓文本中的哪些论述值得注意,并在课后根据自己的兴趣查阅相关的二手文献;二是深入解释哲学家思想的同时引入其它经典文本,例如在去年冬季学期的课上,李猛老师在讨论亚里士多德和康德这两个最重要的古代和现代伦理学家时,引入了《鲁滨逊漂流记》、《论美国的民主》和《孝经》对相关问题的讨论,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伦理学背后的整个问题域和历史背景。

     去年选修这门课的时候,考核方式是期中、期末各一篇命题论文,以及期末的闭卷考试。虽然看上去很虐,但更准确地说,这种考核方式的区分度很高,能够有效地将愿意投入精力认真阅读文本的同学区分出来,属于典型的付出与收获成正比的课程。

     李麒麟 | 知识论

     12级本科生朱子建:

     这应该是大家在北大接触的第一门分析哲学课程。这门课很有可能会让你觉得你之前上过的哲学课其实是文学课或者思想史课程,也会让你觉得哲学真的是一门SCIENCE,可以处理一些其他学科无法处理的重大问题,而不是躲在故纸堆里面的喃喃自语。李麒麟老师会借助一本西方教材带大家考察一些当代知识论领域中的重要问题。总的来讲,这不算是一门难的课程,课本内容要全部掌握,李麒麟老师上课喜欢夹带私货,有时会忘乎所以,所以老师讲的内容倒不必全部弄懂,但是对于自己几个主要的知识论问题和论证最好有一套完整独立的思考。分析问题、区分概念、重构论证这些哲学的基本专业训练应当会第一次在这门课程中感受到。这些专业素养会在本门课程的两次课程作业中(一次是评价其他人写的论文,一次是自己写一篇论文)体现出来。期末考试相对而言不难,基本不需要背记。是一门值得付出的课。上课多发言,有问题就去答疑,多和师友争辩,这样学才有意思。

     12级本科生朱子杰:

     “知识论”由李麒麟老师上,他会指定一本教材,去年教材中每一章节讨论一个关于知识的主题,每节课的内容也围绕这个展开;今年好像会换一本教材。关于每一个主题老师会在课后推荐一些相关文献,对学生思考这个问题或者写论文会有帮助。考核方式是期中点评一篇论文,让学生从老师的角度来评价论文,今年好像会换一篇论文;期末好像是一篇反思性读书报告。我喜欢这门课,因为它讨论问题比较自由,不拘束于文本,但不是瞎讨论,而是讲究论证,相比于古代和近代的哲学家,这些哲学家的观点也和我们的可能更加接近。

     刘华杰 | 科学哲学导论

     12级本科生朱子建:

     这门课乃是一门著名的水课。老师上课讲的内容不多,中间还会夹杂放电影和课堂讨论。用的教材也颇为浅易。刘华杰老师讲的尽管很简单,但是很有系统性。看电影和课堂讨论也很能够锻炼用哲学理论来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考试很简单,而且刘老师很有可能在考前的一堂课透露考试内容。不需要花太多精力,但上课内容要掌握。(最有趣的是,这门课上会了解到很多"刘老师和方舟子不得不说的故事")

     12级本科生窦宁:

     科哲并不是非常艰深的课。五次作业,期末闭卷。作业题老师不一定会在课上讲到,但是基本可以在百度和其他资源网站找到答案。关键在于要自己组织语言去整理内容才行。有一次作业会是影评,这个多写自己的观点,结合课上提到的内容。另外可以关注刘老师的微博~@草木华杰

     马克思主义哲学史

     12级本科生朱子建:

     内容不难,给分不高,在乎绩点慎选。期末考试要多有自己的思考,不要照搬复习资料。

     吴增定:西方哲学史(上)

     学工老师段锐:

     定哥的课问题意识比较突出,条理清晰。上课认真做笔记,课后及时对照课本,做好复习。最好阅读相关哲学家的原著,有一本哲学系编的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图书馆可以借到,高年级师兄师姐也有,不需要自己购买。

     考核方式我不敢确定,我们当时就一个期末考试,现在好像有小班讨论了。

     邢滔滔:现代逻辑基础

     13级本科生杨宇静:

     刑滔滔老师很有个人魅力。平时课上有什么不懂的内容,可以在下课的时候,多问问老师和助教,平时作业的质量很重要,作业要细心呀~期末备考的时候,把老师勾画的重点习题多做几遍,期末考试题目不会很难的,如果平时的习题都掌握的话。

     13级本科生赵洪彬:

     现代逻辑基础,往往被人们称为“数理逻辑”。所谓“数理逻辑”,简单地说,就是将数学方法引入到逻辑学当中。不过这门课上学到的知识,真的不过是这门学科的皮毛。逻辑学可以作为帮助我们澄清、分析论证的一个工具。因而,从这个简要的说明,可以得出有关这门课程的两门结论:首先,它是大部分哲学系本科生本科阶段唯一的,也是基础的逻辑课程,因而它主要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的工具,我们可以用它来分析概念、命题和论证来帮助学习的深入;其次,作为一门和古典逻辑不同的逻辑,这门课程还和分析传统的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课堂上老师也会偶尔提及有关分析哲学和逻辑学研究范围的一些内容,这些都可以为你打开一片不一样的视野。

     以上是鄙人对这门课程值得钻研和投入的原因的简要说明,不过对大多数人来说,现代逻辑基础本身确实抽象而枯燥。准确地说,它的“枯燥”是因为它的“抽象”,如果你能够适应这种“抽象”的话,它甚至可能比相当多的课程还要有趣。至于如何适应这种“抽象”,恐怕就需要对前面的概念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理解。在之前的内容里,尤其是到了语义学和语形学,会遇到相当多的陌生的概念,以及似乎难以理解的一些推演。这个时候只要静下心来,首先明晰概念的关系,然后接受逻辑上而非常识上认为合理的设定,再按步骤重复书上的推演,就可以找到自己不理解或理解模糊的地方在哪里。同时,和其他教材不同的是,现代逻辑基础采用的教材——《数理逻辑》,是将习题作为授课内容的一部分的,换言之,上面的习题也是需要掌握的内容。因而对习题的熟悉和掌握也是课程学习的一部分。不过在语义学和语形学那里,习题的推演和上课所讲大部相似,最紧要处在于过程的清楚和概念的清晰,证明过程的模糊往往是此时最大的问题。在进入第五章后,一些推演过程就变得较为困难,这时就需要琢磨和练习,不过相对而言,第五章是较为容易理解的。不过以上都是技术性的讨论而已,其实这门课完全可以不依靠任何“技巧”。想象着在周二或周四的某个下午,光影的边缘静静倚在集合论、语义学或语形学的某个问题上,而那个问题能对你产生超乎自然的阳光之上的光辉,甚至辐射开去,恐怕这种经历要比一切鄙人所说的话语都要强,哪怕看起来它一瞬即灭。

     当然,这种经历,更多是一种邂逅和偶遇,毕竟难以把捉。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这门课的“准备”就是邢滔滔老师编的《数理逻辑》教材和几本作业本,以及最好可以要到老师上课使用的讲义(不过讲义和教材其实差不多)。就考核而言,主要就是作业、期末和可能存在的期中考试,不过期中考试有没有,期末考试比例多少,都可以商量。因为大家大多喜欢抬高作业的比例,因而最后给分优秀率一般会超过30%,大家的分数虽然不一定很高,但至少不会太低。所以即使平时上课感觉有困难,也不必抱着太大的压力去学。所以如果时间恰好,就不妨一试,至少对鄙人而言,现代逻辑基础是大一下学过的课程中难得可以投入热情的几门课之一。

     杨学功: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上)

     13级本科生杨宇静:

     往年考题真的很重要,对一下杨老师平时的讲义,如果能够在答题中引用相关的著作,并且有自己的见解更好。

     13级本科生赵洪彬:

     马克思主义哲学导论是哲学系的必修课,而且应该是大家大一的时候为数不多的基本只有哲学系会选的课。其它的课要么本身就(可以)是大类平台,要么就是蹭课人数爆满。因而可能开始看来,这样一件事情对大部分人来说,总觉得不那么愉快,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往往在国内被与意识形态联系起来,而至少据我所知,鄙大部分的同龄人,对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是不够满意的。

     鄙并不抱改变大家这种看法的期望,因此先把那些对于很多人来说“重要”的内容列之于下:需要准备的书就是上课发的资料集,教材是不必买的,期末会有上课的讲义和幻灯片,当然,你也可以向学长学姐们要;杨学功老师也会接受大家合理的意见,为了丰富课堂也会找一些博士生或博士后来介绍他们的成果;期末给分想要超过90分很困难,需要有自己的想法,不过获得太低的分数也没那么容易,如果借助学长学姐们整理的资料和上课的讲义的话,期末争取一个一般的分数还是可以的。

     但是从学习的必要性来说,鄙人以为,这门课程倒是一个不错的契机。当进入哲学系之前,也许你会把哲学等同于高中政治学科中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东西,尽管在经过大一上的教育之后这种理解已经借助两门课程得到了检查,但是鄙认为这种检查是不够彻底的,因为它仅仅把“哲学”和被重新理解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那个学习的动作的对象分别开来,但是这样一个对象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系还没有得到进一步地思考。举例而言,鄙的一些同辈,仍习惯于使用“唯物主义”、“唯心主义”这样的概念,但是他们最开始接受这一概念,是来自于受马克思主义影响而产生的意识形态,而在这样的概念是如何流变成如今这种形态的,却并没有得到思考。因而上课,花费一些时间,借助杨老师本人的思考和对西方相关研究的介绍,如果能趁此机会深入阅读资料集上的一些文章,鄙人以为,将是值得的。因为从这些文章,结合上课的内容,可以进一步地检查我们一方面不够满意,但另一方面又深受其影响的东西,尤其是《德意志意识形态》等文章所带来的对马克思主义的那种高中式的理解的冲击,鄙以为对当时愚鲁的我而言,仍是必要的。而且大部分上过这门课的人也会认为,他们所接受的教育中的马克思主义,也许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家族中不那么重要的一种可能性。

     鄙以为,如鄙这样愚鲁困顿的人,学习哲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对世界观的怀疑的过程(至少就经验的意义上总结而言),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地意识到那些对世界的看似常识的理解背后所隐藏的前提,并发现它们内在可能存在的矛盾。而直面这样一种和意识形态紧密联系的思想其实也可以被当作这样一种检查的过程。不过深夜之时,鄙人不才,学力颓丧,临文在前,不禁恐惧,如上之言,权当闲话尔,若其拙劣毕现,还要为浪费大家流量而深感愧疚!

     郑开 | 中国哲学史(上)

     13级本科生陈曦:

     个人觉得在学完了吴飞老师李猛老师的课之后,哲学史的课程在听懂的难度上并不会有很大压力,要注意的一是学习中哲对出处与原文的重视,二是哲学史学习需要的对历史脉络和概念的澄清。

     郑开老师身上有一种朦胧的萌感,他说话声音比较小,话筒又常常发挥不了该有的作用,所以一定记得往前坐。中哲史的教材是要有一本的,但是上课内容和教材的一致程度并不是很高,还是要以上课听讲为准,期末复习有时间的话听课堂录音,没时间(或者懒癌晚期)也要弄到学霸的笔记和录音整理来看~

     我们当时期中考试是开卷,期末考试是闭卷。题型有名词解释、简答、论述,都是讲过的内容,答题记得先写出这个题需要的概念的出处,包括时代、哲学家、属于哪一家、以及解释了这个概念的原文等(尽量答全,要重视原文~)。然后简答和论述题要有自己条理清晰的论述,简答题简略一些。

     最后,郑开老师人很好哒,相对于你们的西哲史,中哲史真的是很温柔的一门课了~

     13级本科生杨宇静:

     开爷是一位非常萌的老师。上课说的内容每年会有一些出入,建议大家在平时好好准备讨论课,看老师推荐的参考读物,比如冯友兰先生的《中国哲学史》,以及有时间的话,非常建议大家听录音!录音稿在最后整理期末考试考点时很有帮助,尤其是最后几节课,我从录音的间隙,感觉出老师会重点考察的知识点,最后果真是这样……当然准备期末考试的时候,往年考题也很重要,大家可以按照考题,整理一下自己的答案,最后花时间背一下就好。原文很重要!答题的时候一定要写相关的原文上去,具体的规范,萌萌哒的助教们会进行说明哒。

    

     (宇静学姐友情赞助开爷图片一张)

     13级本科生赵洪彬:

     其实对“中国哲学”我们并不感到陌生,无论是高中部分古代思想篇章的选读,还是社会上由于“国学热”所带来的各种“心得”,都宣称,或至少一部分宣称,代表或反映了中国哲学。但这只不过是中国哲学的一个镜像,或者,准确地说,是你在学习中国哲学史后所接触到的那个被称为“中国哲学”的巨大传统在如今的这个社会所形成的种种倒影。称他们为倒影,不仅仅是因为它们反映的“中国哲学”和你未来将在这门课程中接触的中国哲学样貌大有不同,也是因为,正如镜像来自于物体映于镜面之上,它们也是这样一个巨大的思想传统在如今仍然保持着影响和活力的结果。那个不同的故事的帷幕,也许就要自这里揭开。所以无论对“中国哲学”在之前有着如何的成见,都不妨放下心来,扎扎实实地深入到课程的学习中去,这样也许才能体贴它本身所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

     中哲的学习方法和路数的确和西哲有着一些不同,除了强调对古人思想的分析以外,还有阅读古文和训读的功夫,哲学系还要参加讨论班,而这时可能还需要掌握一定量的繁体字;不过对论证的把握程度的要求在这个阶段相对而言要略轻。郑开老师的学术水平已不须赘言(给分也很好),不过在愚那年时,曾由于麦克一直不好以及老师的声音比较“连绵”,一次听清并听出所有东西可能比较困难。因此一开始的时候可能觉得老师并没有讲太多的东西,其实是因为很多的东西都难以听清,同时有的内容隐藏在文本和话语里,需要自己去理解,因而很多东西都难以在前几次听的时候被发现。如果想学好这门课,当然抢座是一个可选的办法,同样在上课录音之后几个人分别整理这门课程的录音也可以。不过老师上课几乎很少停顿,信息量比较大,加之上课不容易听清,整理一次课愚大概要6个小时以上,所以一个人完成这个任务还是过于繁重了。整理录音的成果同样有助于期末的复习,因为这门课是只看上课内容,不看教材,所以这份录音稿可能几乎是唯一的复习材料。之所以强调整理录音的重要性,是因为愚正是在浏览了几遍笔记后,才感觉略能抓住老师上课的思路和脉络,而这在之前,几乎是不能想象的。换言之,要想把握老师上课的思路,即使不考虑能否听清,也要在浏览笔记上下一番功夫。所以说尽管整理录音要付出大量的时间,有条件的话,还是最好几个人分头整理一下。

     随着中哲学习的深入,会需要买一些著作和相关的注疏,但是仅仅应对上课的话,中国哲学史(上)理论上是不用购买任何教材的,因为即使是讨论课的材料,也会发在公邮上以供下载,不过有的书老师经常提,如果真的感兴趣的话可以一买,老师在第一节课也会开出一份书单。不过进入到哲学史的阶段,不同的哲学家匆匆而过,想就课程来深入某一哲学家是很困难的。既要读完所有哲学家的所有的推荐书籍,又要保证阅读质量,也不太现实,这时就需要对阅读有所选择,同时这对以后的选课也会有所帮助。不过就期末考试而言,当然是没有选择地背的,老师出的内容一般会涉及各个方面,而且在评分的时候会对引用原文较多的给予一定侧重。不过郑开老师对于整个哲学史的前半部分,的确有着自己的理解,试图把握这一点,也会在期末帮得上忙。

     杨立华 |《四书》精读

     13级本科生杨翼菡:

     用杨老师的话来说四书精读就是一门“买二送一”的课,2学分但有3学时,因为每周有一个小时的讨论课时间。考核方式是这样的:讨论课成绩占30%左右,但是助教大大们给分都很好完全不用担心,除此以外没有考勤也没有任何作业,只有期末考试,期末考试是闭卷,大概80%考默写,20%一道论述题。默写的范围是杨子上课讲的内容,大概一共20000字,所以杨子是挑着四书里面的条目来讲的,听课的重要工作就是把这些条目勾出来,并且杨子每周都会强调背书,讨论课上有时候也会有抽背环节,因为都拖到期末一周时间背真的是太痛苦了。 最后的论述题大概是杨子上课反复论述和强调的内容,一般来说只要每节课去听了,那些话考试的时候就自然而然地涌出来了。

     说了这么多,就是这门课要拿高分并不难,给分挺厚道,因为杨老师强大的助教团里每个师兄师姐都是大大的好人~所以抛开了这些烦恼,你要做的就是专心地享受课堂的两个小时。去年这门课选课人数只有120人,但是每次400人的大教室都几乎座无虚席,可以想见这门课的地位。课程具体内容我不愿剧透,杨老师上课的风格和气场想必大家都已了解,你可以再去过一把听得酣畅淋漓的瘾~神马?你还没有感受过?那你一定得选四书精读,或者去旁听几次,因为我觉得这是在北大为数不多的不可错过的课程之一。

     转自北大哲学系学生会

     鸣谢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