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一个人自出生起就把蓝色看做绿色,你能发现他与你不同吗?
2015/5/29 哲学园

     颠倒色觉逻辑可能性如何导致哲学翻盘

     鲁晨光

     摘要: 文中介绍了颠倒色觉逻辑可能性的来龙去脉,通过颠倒色觉逻辑可能性澄清了实指定义的本质――“红”、“绿”等物性是根据外物性质定义的而不是根据感觉定义的, 进而澄清了语言、感觉和外物三者之间的关系,证明语言透过现象界直指物自体,唯心主义、实证主义、以及现象学在逻辑上是错的。

     1.序言

     我借用的”翻盘”这个词来自下棋术语。 假如先是甲方占有一面倒的优势, 突然甲方走出致命昏着或乙方走出妙着, 使局面逆转,这就叫翻盘。 我以为, 在20世纪分析哲学大潮下, 唯物主义相对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处于显然的劣势; 但是, 现在, 有了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作为武器, 唯物主义可以采用对手使用的语言分析方法, 力挽败局, 战胜唯心主义和实证主义。

     什么是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呢? 这是说: 如果两个小孩生下来相应红花绿草产生两种相反色觉, 比方说甲依次产生A和B两种感觉, 乙依次产生B和A两种感觉, 正好颠倒了, 那么两个小孩长大后会一样说”花是红的, 草是绿的”, 而且谁也无法察觉他们两人色觉颠倒。 这也就是说, 虽然你我一样说”花红草绿”, 但是你我两种色觉是颠倒的, 这在逻辑上是可能的。

     2.颠倒色觉逻辑可能性的来龙去脉

     我有个中学同学学绘画几年后才知道自己是红绿色盲。 我问他为什么早先不知道, 他说:“我不是完全不能区分红绿颜色, 而是区分的不很清楚;我是根据色调深浅来区分红绿灯的”。 我由此意识到, 色盲感觉主要不是和正常人不同, 而是不能区分在正常人看来不同的颜色。 如果他能区分, 尽管色觉和我们不一样, 比如红绿两种色觉是颠倒的,我们也发现不了。

     我是这样证明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的:假设存在标准的红绿色觉,一个有着颠倒色觉――相对假设的标准色觉而言――的小孩刚生下来并不知道自己的色觉颠倒,大人教小孩颜色时也不会手指谁的色觉, 而只能手指红花,红旗或血,说“这是红的”; 手指树叶或绿草说“那是绿的”。 于是不管小孩色觉如何,他对会同样接受大人的指教, 说“花是红的, 草是绿的”。因而小孩的颠倒色觉谁也不会知道。

     我在大学时就写了一篇文章讨论了这个问题, 它后来在我大学毕业后被压缩成短文《是否存在标准色觉》【1】在《潜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开始我以为我的发现证明了颜色是主观的。 但是不久我看到逻辑经验主义对实指定义(ostensive definition)的讨论,发现遵循逻辑经验主义的分析, 颠倒色觉正好证明颜色“红”、“绿”不是根据感觉或感觉材料(sense data), 而是根据物性(某些色光)定义的, 因而“红”、“绿”所指应该是物性, 而不是感觉。 尽管“红”的外延是主观的, 但是“红”的所指是客观的。接着我又研究色觉的数学问题,建立了一个对称的色觉机制数学模型,该模型把色觉机制看成模拟量三八译码器,所以叫译码模型,介绍文章后来发表在《光学学报》【2】上了。 该模型支持色觉是符号、 符号是任意的、并且是可颠倒的观点。我把赫尔姆霍兹的感觉符号论改进成感觉模拟符号论。

     1987年我写了篇文章《逻辑经验主义谬误的逻辑证明》【3】发表在美国中文期刊《知识分子》(索罗斯赞助的)上了。当时我以为颠倒色觉逻辑可能性是我第一个发现的, 但是不久我就知道, 原来美国人从80年代初就在讨论这个问题。发起这个讨论的是Shoemaker【4】,而最早提出颠倒色觉逻辑可能性的居然是几百年前的洛克。洛克在《人类理解论》【5】就讨论过这个问题, 但是其结论令人沮丧,他说承认这个逻辑可能性将把我们带进不可知论迷途,我们还是假设它不存在好。

     洛克认为颜色就是色觉,是主观的。据此,两个人色觉不同, 也就是看到颜色不同。 如果看到颜色不同,怎么会同样说“花是红的, 草是绿的”的?这不是乱套了吗? 其实只要否定颜色就是色觉就行, 一点不乱套。 另一方面,洛克持有反映论或决定论观点――认为一种色觉反映一种物性, 虽然两者不相似, 但是前者决定后者。说两个人色觉相反,这也和他的反映论或决定论矛盾。由于这些原因, 一个伟大的发现被他自己扼杀了。

     颠倒色觉在美国叫inverted spectrum(直译是:颠倒光谱) 。关于它的讨论是功能主义和生理主义论战时引进的。颜色和光谱是主观感觉,这个结论在西方许多人那里根深蒂固,所以他们不区分颜色和色觉, 把本来是客观的东西――光谱――和主观感觉混为一谈。正是这个错误使得美国讨论者并没有发现颠倒色觉逻辑可能性对于实指定义, 以至哲学基本问题的重大意义。

     怎样定义一种心理状态, 比如一种感觉,心理学上有两个由来已久的对立派别:生理主义和行为主义。 生理主义者认为人的心理状态只能通过生理反应来定义,行为主义者认为可以通过人的行为来定义。 作为行为主义的改进版本,功能主义(functionalism)认为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输入(观察)和输出(行为)来定义。Shoemaker便是代表功能主义代表, 他通过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证明功能主义是对的, 生理主义是错的。 为什么是错的, 因为两个人生理状态正好相反,但是都说“感觉花是红的”, 如果“红色觉”是根据生理状态定义的, 两个人应该说说感觉到的颜色不同才是。反对者说,这正好说明:你不能根据他们的行为(观察输入和语言输出)定义他们的感觉, 所以功能主义是错的。

     在我看来,应该区分日常语言所说的心理状态(比如红色觉)和个人的某种具体的心理状态――不是语言可以描述的。 就前者来说,功能主义是对的。就后者来说, 生理主义是对的(对是对,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因为一种个人的不能用大众语言描述的心理状态, 你定义它――比如通过脑电波――有什么意义?)

     1988年我写了一篇介绍文章《美国颠倒光谱哲学论证》【6】发表在《哲学动态》,接着我在《现代哲学》上发表一篇文章《由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澄清实指定义》【7】。后来我又研究广义信息论, 于1993年出版专著《广义信息论》【8】。 作为我的色觉机制研究、广义信息研究、以及哲学研究的总结,我于2003年出版了专著《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9】。

     下面,我们介绍如何通过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澄清实指定义的本质,通过实指定义证明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和现象学把物性还原为感觉, 要素, 感觉材料, 直接给予, 现象…的做法都是行不通的。

     3.哲学基本问题之争――从原子论哲学到逻辑经验主义

     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认为:世界由原子构成,原子在空间的组合和运动造就不同事物;而颜色、声音、气味等只是原子作用于感官产生的感觉,和引起它们产生的那些原子完全不相似。洛克结合牛顿时代的自然科学成就和原子论哲学,提出两种物性理论,认为颜色、声音、气味等是第二物性在人心中引起的感觉,而和那些物性本身并不相似。

     贝克莱抓住洛克的弱点――肯定颜色、声音、气味只是第二物性引起的感觉――进而肯定第一物性(广延、运动、数量等)也是主观的,世界上的各种事物都无非是感觉或感觉的复合。休谟则持怀疑论态度,不光怀疑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还怀疑普遍必然规律的客观存在。

     为了解决原子论留下的问题和怀疑论提出的难题,康德提出主观改造客观理论:人通过感官直觉把外物(物自体)提供的材料表现成感觉对象——红绿软硬等,通过先验的时空观念由感觉对象构成事物的表象——比如一颗树的表象,通过先验理性把许多表象放在一起构成现象界。据此,我们所了解的自然界实际上就是现象界或表象构成的世界。自然界中有因果关系,有普遍必然规律,它们无需归纳证明,因为自然界是先验理性按照这些法则构成的。 所以我们知道的自然界都是现象界中的东西,而物自体是什么样子,这是不可知的。康德强调感官的主观作用,否定原子论认为的感觉和物性有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赫尔姆霍茨继承了这种观点,提出感觉符号论。许多人、特别是实证主义者,认为符号论会引起相对论和怀疑论,从而加以反对。

     为了回答没有人观察时,院子里那棵树是否存在,贝克莱用上帝的感觉代替个人感觉,说那时这棵树也存在,它是由上帝的感觉复合成的。随着科学进步,贝克莱的唯心主义逐渐被实证主义所取代。实证主义把贝克莱的上帝的感觉换成经验,而不问经验背后的原因。这种观点被马赫发展为要素论。马赫认为世界由红、绿、酸、咸、软、硬……等要素构成,当我们联系心理事件考虑这些要素的时候,它们就是人心中的感觉;当我们联系物理事件考虑这些要素的时候,它们就是物性。

     实证主义因为其缺陷【10】,后来被逻辑实证主义或逻辑经验主义所取代。逻辑经验主义确实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我们是通过语言来陈述哲学基本问题的,假如语言或者构成语句的词比如“红”、“颜色”、“物质”等自身含义不清甚至混乱,那么我们怎么能期望得到有意义结论?所以搞清语言或词的公认定义是非常重要的。

     逻辑经验主义代表人物石里克(M.Schlick)在《意义和证实》一文中写到:“没有一种理解意义的办法不需要最终涉及实指定义,这就是说,显然全部都要涉及‘经验’或‘证实的可能性’。”“ 通过实指定义,可证实性就同第一种意义的经验(指感觉材料即sense datum, 是感觉的不同说法——笔者注)联系起来了”【11】。

     什么是实指定义?实指定义就是用指明某些词的实际用法的行动解释这些词。 最简单的实指定义是手指某物说这是什么。比如,我们手指一个红的物体 告诉小孩说“这是红的”,这便是传达人类对“红”这个词的实指定义。

     其实,不光是语言的意义问题,而且是语言所指对象的存在问题都涉及实指定义。 如果反映颜色, 声音,气味……等物性的词“红”、“绿”……确实是依照感觉或感觉材料定义的, 那么我们就得承认, 世界是由感觉或感觉材料构成的。 如果这些词是按照客观存在的物性定义的, 我们就得承认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可以说实指定义问题聚焦了哲学基本问题, 澄清实指定义的同时将判定在哲学基本问题上谁是谁非。

     可以说,逻辑经验主义的根基就在于它对实指定义的看法: 实指定义依照感觉材料下定义,由此建立起一个词和一种感觉材料之间的确定对应关系。然而,这种对于实指定义的肯定需要有一个重要前提:相应“红”“绿”“酸”“咸”等词,由感觉材料获得的感觉对于不同的人来说是一致的才行。恰恰是在这个重要问题上,逻辑经验主义者在逻辑上弄错了。如石里克肯定:感觉材料是中立的,是没有所有者的,从而对所有的人是一致的;马赫、维特根斯坦等人“看到原始经验不是第一人称的经验,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步骤,采取这个步骤,才能使哲学上的许多最深奥的问题得到澄清”【11】。 而在我看来,逻辑经验主义的谬误正在这里!

     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者虽然不满于逻辑经验主义的结论,但是对于逻辑经验主义对实指定义的看法却没有什么异议,因为他们相信一种感觉反映一种物性,感觉和物性之间有确定的一一对应关系【10】,至于实指定义是依照感觉下定义还是依照物性下定义,这是无关紧要的。对于不同的人的感觉一致的肯定,他们更是毫无异议。所以朴素的唯物主义无法驳倒唯心主义及其变种。

     下面我们将证明:上述关于语言、感觉和物性三者之间关系的看法是不对的。

     4.由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看实指定义的本质

     实指定义,比如大人手指红花教小孩说“花是红的”,这是依照感觉或经验下定义吗?我的回答是:不是!

     图1现示了两个有着颠倒色觉的小孩如何接受大人传达的人类关于颜色的实指定义。

     图 1 实指定义本质――不是依照感觉定义,而是依照外物定义

     因为感觉不同不妨碍大家一致地接受定义:“花是红的,叶是绿的”,所以“红”、“绿”等词不是按照感觉定义的,而是按照人手指的外物性质来定义的。

     进一步,我们可以得到结论:

     1)虽然大家同说“花红草绿”,但是,从语言逻辑来看,每个人的感觉都可能和别人的不同;一个人只要能等同地分辨不同颜色的色光,其色觉异常就不可察觉。

     2)按原样反映颜色或其他物性的标准感官就象绝对静止的空间一样,不可察觉,肯定它存在没有意义――我们可以把物理学中的相对性原理推广到哲学了【1】。

     3)色觉中的客观内容不是一种色觉中和色光相似的性质,而是一系列色觉中的差异;色觉差异反映了色光差异,从而含有关于色光的信息【8,9】。

     对于反映其他物性的词,比如、“酸”、“咸”、“冷”、“热”…… 道理同样。可以说, “红”、“绿”、“酸”、“咸”、“冷”、“热”……等词透过了感觉, 直指外物性质本身。

     那些和欲望相关的性质,比如美丑,有些不同。它们和个人需求有关,有相对性。我在《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12】中得到这样结论: 美和美感是通过个人想接近的行为定义的。美的客观性不在于对象的客观性,而在需求关系的客观性。总之,那些具有好坏的性质也不能还原为主观感觉。

     有人因为颜色“红”、“绿”的外延和人类感官构造有关, 就断言颜色红绿是主观的。这里我们要特别区分“红”、“绿”的外延和它们所指的对象。红绿等颜色是根据色觉分类的,分类是主观,但是被分类对象(色光)是客观的。我们用“亚洲人”、“白人”、“印地安人”给人类分类,分类方法是主观的,但是那些人是客观的。颜色分类道理同样。

     有人说,由于人类历史的一致性, 色觉应应该大体一致, 所以不存在颠倒色觉问题。这里我们要区分颠倒色觉的逻辑性和现实可能性。 逻辑可能性来自语言使用规则, 和现实可能性无关。你就是通过仪器检测证明当今世界上所有的人色觉感受一样, 也不能排除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 因而也不能否定上述实指定义的本质。

     5.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如何自相矛盾

     唯心主义者贝克莱批驳洛克说:离开颜色,一切广延、形状都不可想象。既然颜色、声音、气味是人脑产生的观念,同样,具有广延、形状的事物也是人脑中形成的观念(指印象或表象),洛克和原子论者假定的客观存在的物质是多余的假设,事实上并不存在。存在的只是心灵感知的观念和观念的复合。

     由于洛克误认为“红”、“绿”等词指的是人心中的感觉,这就让贝克莱抓到了把柄。现在我们看

     到,日常语言所指的事物都不是人心中的感觉,而是感觉背后的客观事物或事物属性。所以贝克莱的一切努力全都白费。我们现在可以仿照贝克莱说,既然颜色、声音、气味都是客观的,由它们构成的广延和形状也都是客观的。所以整个世界——或者说日常语言描述的世界就是客观的物质世界。

     实证主义者马赫否定客观物质世界存在,说实际存在的只是要素——比如红、绿、软、硬等,它们既不是主观的也不是客观的,而是中性的。现在我们看到:同样是看到红绿两种颜色, 可能甲感觉到的色觉依次是A和B, 乙感觉到的相反, 依次是B和A, 那么究竟A是红的要素, 还是B是红的要素呢?结论只能是:并不存在这样的要素——“红”,它是指谁的感觉。因为大家都面对物理世界中的红花时,不同的人感觉可能不一样, 甚至截然相反。所以中性的要素假设完全不能成立!

     逻辑经验主义到日常语言定义中去寻找语言最终所指,这是本人所继承的。假如我们贯彻逻辑经验主义的意义准则,则结论正好和逻辑经验主义认为的相反——一种感觉、感觉材料、以及经验自身是无法用语言描述的,语言所指只能是客观的物质对象或其性质。

     根据上面结论,康德的现象界理论是一大谬误。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现象界是主观改造客观的结果,因而它对于不同的人是不同的。所以日常语言描述的不能是某个人的现象界,也不会是大家共同面对的现象界,而只能是我们用来定义语言的外物本身。结论应该是:日常语言透过了现象界, 直指物自体;

     不是外物本身不可知,而恰恰是他人的感觉经验及其构成的现象无法用日常语言描述。黑格尔哲学继承了康德现象界理论中错误,谬误同样。

     现象学主张悬搁客观对象和认识主体,而只研究现象。这就像虚拟现实中戴头盔的人只研究头盔所显示的东西,而不问数据源和自己的现实存在。要知道:语言描述的现象(日常生活用法)和感官直观到的现象(现象学用法)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是直观不到的,只有通过语言交流才能认识到。现象学声称研究后者,那我请问:现象学研究的现象究竟是个人直观到的现象还是大家共同直观到的现象?如果说是个人直观到的,那么我要说,日常语言无法描述个人直观到的现象,既然如此,谈何研究?如果说现象是大家共同直观到的,这就必须假设不同的人直观到的现象是一致的,而这个一致性是得不到证明的――因为色觉一致性就得不到证明。日常生活中,我们以为我们用语言描述的是直观到的感性世界,而实际上我们的语言透过了感觉经验或外物的表象,直指外物本身。一个人一开口和别人交流,他谈论的就是现象学要悬搁的东西。因而,现象学的基本原则就是矛盾的。

     6.由虚拟实在假设进一步证明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荒谬

     翟振明教授做了这样一个假设:我们通过电脑动画软件在电脑里建立一个虚拟环境,身在异地的许多人通过电子头盔感觉到自己就生活在这个虚拟环境中。而事实上,这个虚拟环境并不是实在的。如果小孩一生下来就戴上这样的头盔,那么他就会误以为虚拟的环境是实在的。于是他得到结论:大家相信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实在的,这和那个从小戴头盔的人相信虚拟环境是实在的,是一样的。他说:“当我们能毫不含糊地看到,在原则上我们可以创造出一个与我们熟知的物理世界在经验层面不可区分的新世界、在这个世界中人们也在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中使用实体性词汇并给语句赋予真值、但作为创造者我们完全知道这些日常生活和自然科学中的实体性词汇没有感觉经验之外的对应所指时,实在论者的最后堡垒能不坍塌吗?”【13】

     我们应该先弄清楚,虚拟的实在究竟指的是电子头盔上显示的东西,还是网络中某个服务器上给所有头盔提供信息的数据源?假如许多人在网络上能像现实生活中那样作语言交流,比如大家都能看到并描述某棵树存在还是不存在,树的外表是怎样的,树的过去和今天是怎样的,那么大家一定面对同样的并且持续存在数据源――它应该是客观的并且是实在的。

     头盔只是人延伸的感官。如果把现实世界和虚拟环境作类比,那么,头盔上显示的东西就相当于人的感觉经验,而数据源就相当于客观事物,参见下表:

     表1. 虚拟环境和现实世界类比

     现实世界 感觉,表象,现象 客观事物

     虚拟环境 头盔显示的东西 数据源

     语言所指 不是语言所指对象,不是实在的是语言所指对象,是实在的

     头盔显示的东西和感觉经验一样是不能被人际间语言所描述的,因为大家所用的电子头盔型号不同,得到的显示就不同。比如一种头盔把图象上所有点的颜色替换为它的互补色,这种头盔显示的颜色就和别的头盔不同。但是,如果一小孩生来就一直戴着这种反色头盔,那么他在虚拟环境中会和别人一样说“花是红的,草是绿的”,虽然头盔显示不同,人的感觉经验不同。这说明语言所指不是头盔显示的东西,而是数据源的某种性质。

     肯定头盔上显示的东西是实在的,或者是和实在相似的,这就像是朴素的唯物主义反映论观点,这是不对的,但是肯定数据源是实在的,这就是和广义信息论兼容的符号论观点【8,9】,这没有什么不对。

     把感觉、表现或现象当作世界的最终存在,这和把头盔显示的东西当作最终存在,而否定数据源的存在,是一样的。这更加错误!唯心主义、实证主义和现象学就犯有这样的错误。

     有人会说,既然虚拟现实表明实在的东西可能是某种数据源,那么我们为什么不能假设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上帝虚拟的数据源,或者假设世界是像毕达哥拉斯派肯定的那样:世界的本原是数?我的回答是:把世界还原为数还不如还原为原子或物质。因为用数字来虚拟世界时,很难虚拟出世界发展变化及各事物间复杂的相互联系,比如虚拟人――特别是观察者――的生老病死、吃喝拉撒就非常困难;就算能虚拟出来,也很难说明数据后面的原因。而用原子或物质来解释日常语言描述的世界就简单多了。

     可见,虚拟实在假设进一步肯定了我们前面分析实指定义得出的结论:感觉、直接给予的经验、现象就像头盔显示的东西一样,是私有的,是不可用人际间语言描述的(如果大家生来就带有这样的头盔)。日常语言透过了感觉、直接给予的经验、现象,直指外物本身。唯心主义、实证主义、现象学一方面说尊重日常语言,一方面把不能用日常语言描述的感觉经验或现象当作最终存在,并且否定(或反对别人说)日常语言描述的外物存在;它们的崩溃在我看来是必然的。

     唯物论将重新崛起,不过它必须摒弃朴素反映论,代之以信息反映论(包括模拟符号论、感官感觉相对论)。这样,唯物论才能和现代自然科学兼容。

     参考文献

     3.1. 鲁晨光,是否存在标准色觉,《潜科学》(署名:齐修远),6,2(1985),39

     2. 鲁晨光,色觉的译码模型及其验证,《光学学报》,9,2(1989),158~16

     5.3. 鲁晨光, 逻辑经验主义谬误的逻辑证明,《知识分子》, 1987年秋季号, 93~94

     6.4 Shoemaker S. The inverted spectrum, J. of Philosophy 79(1982),375-381

     5 洛克.《人类理解论》,第2卷32章15节

     6. 鲁晨光,美国颠倒光谱哲学论争,《哲学动态》, No.8(1989), 7~10

     7 鲁晨光,由颠倒色觉的逻辑可能性澄清实指定义, 《现代哲学》,1988年2期

     13.8. 鲁晨光,《广义信息论》,中国科大出版社,1993年10月

     9. 鲁晨光, 《色觉奥妙和哲学基本问题》,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

     10. [俄]列宁, 《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人民出版社,1964年4月第四版

     11. 洪谦主编,《逻辑经验主义》上卷,商务印书馆,1982,40, 2,57

     12 鲁晨光, 《美感奥妙和需求进化》,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03年8月

     13. 翟振明,实在论的最后崩溃――从虚拟实在谈起,中山大学哲学文库的网站, 2003年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