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一篇有趣的诺奖获得者文章:不一致的达成
2015/8/13 哲学园

    

     博弈论与交互认识论

     张践明

     200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奥曼曾经给博弈论下过一个非常描述性的定义: 博弈论是“交互的决策论” ( interactive decision theory), 其界说十分简洁凝练。展开来说, 博弈论是研究发生直接相互作用的行为者采取的决策以及这种决策的均衡问题。“交互的”这一定语非常重要, 也就是说, 一个行为主体(或经济行为者) 在决策时必须考虑到对方可能做出的反应和对策。因此, 用“交互的决策论”来描述博弈论可谓一语中的、言简意赅。正因为如此, 博弈论给出了我们认识论上的启示, 这就是主体间的“交互认识论” , 它也为交互作用提供了方法(交互决策)论基础。

     首先, 博弈论的认识论前提就是交互认识论, 它首先发生在相互作用的前提之中, 而不仅仅发生在决定策略的过程中。

     "共同知识"在博弈论中就是局中人交互作用的认识论预设前提。奥曼在1976年的那篇著名的经典论文中做了非常简约的证明(翻译成汉文不到3000字)[ 1] 。这一概念可以追溯到1962年由著名旅美芬兰籍逻辑学家和哲学家亨迪卡(H intikka, 1929- ) , 他首先提出了基本知识模型[ 2] ; 后来在1969年美国的数理逻辑学家刘易斯( C. I. Lew is) 提出共同知识( common know ledge) 概念。

     什么叫共同知识? 对一个事件来说, 如果所有博弈当事人对该事件都有了解, 如果所有当事人都知道其他当事人也知道这一事件, 如果所有当事人都知道所有当事人都知道这一事件, 那么该事件就是共同知识。换言之, 假定一个只有两个人A、B 构成的人群, A、B 均知道一个命题p, p 是A、B 的知识, 但此时p还不是他们的共同知识; 只有当A、B 双方均知道对方知道p, 并且他们各自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知道p!, 此时才能够说p成了A、B之间的共同知识。[ 3] 在博弈论中, 每个局中人都是理性的, 这是最基本的共同知识。如果没有这起码的共同知识, 博弈的解无法实现。囚徒困境中的局中人也都知道每一组策略下的不同支付, 而且都彼此知道双方都知道这一些支付状态, 并且都知道对方是理性人, 每个对方都知道对方知道自己是理性人。[ 4]

     奥曼在1976年的论文“ Agreeing to D isagree ”(有“不一致的达成” 、“同意分歧” 或“和而不同”等不同译法) 中, 把共同知识的概念引入到博弈论中, 这篇论文导致了“ 交互认识论 ”( interactive ep is temo logy) 的发展[ 5] 。奥曼指出, 交互认识论处理知识和信仰的逻辑是多于一个人参与的, 其兴趣不仅在每个人的独立存在的材料上的认知, 而且在每个人关于其他人的知识的认知。[ 6] 奥曼认为在博弈论和经济学这样的交互语境( interactive contexts) 中, 考虑到每个参与者知道和相信另外一些参与者知道和相信些什么这是非常重要的。

     过去认为, 如果在完全竞争的经济模型中, 假设市场上存在着非常多的参与者(消费者和生产者) , 那么每个参与者的影响似乎都是微不足道的。奥曼认为: 只要存在有限多的参与者, 个别参与者对经济的影响在数学上就不能被忽视。奥曼把参与人用“闭连续集 ”的概念引入到这一经济模型中, 从而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使得经济学对现实问题的分析更加准确严谨。奥曼这一认识, 应用到公共选择理论中去也是有用的。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 在大范围内进行选举时, 如果认为个别选举人的一票对选举结果是起不了作用的话, 那就是错误的, 按照奥曼的理论, 就是这一个个微不足道的选票在“闭连续集 ”中对选举结果产生重大影响。

     奥曼提出的交互认识论审视了关于知识的语义观点( semantic approach) 和语法观点( syntactic approach)。第一是语义观点, 语义观点是片段( partition) 结构组成, 认为知识是由一个世界状况的空间Ω来描述, 集合了每一个参与人i组成Ω空间的片段, 片段的原子包含了一个给定的关于世界状态的陈述ω描述参与人i的知识, 在这一陈述中对一系列其他陈述i不能够从ω区分。第二个是语法观点,在那里知识包含在按照语法规则建构的句子中。奥曼的交互认识论在?共同知识的理论中则认为这两个观点是等价的, 交互认识论解决了这两个观点的对立。[ 7] 关于知识的语义形式主义观点常常受到这样的质疑, 不同片段的参与者何以知道其他人的知识片段。这一提问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庄子》 就以朴素的形式提出来过。庄子和朋友惠施在濠水的一座桥上散步。庄子指着水中的游鱼说: “鱼在水里从容地出游, 这是鱼的快乐啊”。 惠施说: “你不是鱼, 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 ”庄子反问: “你不是我,你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 ”惠子回答: “我不是你, 固然不知道你; 你不是鱼, 无疑也没法儿知道鱼是不是快乐。“”庄子说: “回到我们开头的话题。你问‘你怎么知道鱼快乐’这句话, 这就表明你已经肯定了我知道鱼的快乐了。”[ 8]

     其次, 交互认识论是社会认识论的基础之一。如果没有人们的交互作用, 也就不会有社会; 如果没有社会, 人们的交互作用也没有意义。交互认识是建构社会认识的中介和手段, 对社会的认识必须通过交互认识, 通过交互认识把人们的利益联系起来。社会认识论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的图书馆学家、哲学博士谢拉首先提出来的, 他的《图书馆学引论#》把社会认识论作为图书馆学的元理论, 把图书馆事业作为联结个人与社会知识的重要中间机构。后来富勒( Steve Fuller) 把这一概念引入到哲学与社会学领域, 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对社会认识论研究对象的讨论中, 人们有不同的观点, 有把“社会”作为社会认识的“主词” 的, 也有把它作为社会认识的“宾词” , 体现了社会认识主体和客体的特异性和复杂性。

     在过去的社会认识论中只是把个体认识对象放到一个作为整体或全体的社会中去, 或者把社会当做个人的简单总和。哈贝马斯认为, 一切社会问题可归结为“合理性”问题, 而社会合理性只有通过“交往行为的合理性”才能解决, 而真正的交往则是主体间相互认识相互理解的交往, 他的“交往合理性”概念包含着“认识工具合理性” [ 9] 。博弈论告诉我们, 每个人的利益最大化也都同样依赖于其他的另外的个人(也依赖于作为社会总体的人) 的决策和行为, 这就是社会化的人。交互认识论具有“认识工具”合理性 , 博弈论的交互认识论是方法论个人主义的认识论, 换句话说, 交互认识论是通过微观的个人动机来认识社会的宏观行为的, 是对社会认识的微观机制的揭示与细化。如果你认为博弈论只是说明微观机制, 说明社会宏观行为无能为力, 那你就大错特错了。与奥曼同时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谢林的?微观动机与宏观行为# 一书的标题就点出了由微观动机引起宏观行为的机制问题, 他不仅探讨了个人行为所导致的令人惊讶的宏观结果, 也讨论了宏观结果中所蕴涵的个人动机或行为, 以及是否可能从宏观结果中推导出微观动机。谢林指出: “在人们的行为或选择依赖于其他人的行为或选择的情况下, 通常不能通过简单加和或者外推到群体行为。为了找到它们之间的关系, 我们通常需要考虑个人和集体所处的环境之间的互动体系, 也就是个人和其他个人或个人和集体之间的互动体系。”[ 10] 社会化的人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人。人人为我, 我为人人, 人们在交互作用中, 产生交互认识, 在交互认识中认识社会, 在认识社会中相得益彰, 实现总体利益的最大化。

     值得注意的是, 在奥曼的交互认识论中, 广义的“社会”是包括与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的自然环境(相当于马克思的“人化自然”的内容), 这一认识无疑超越了认识论范围, 这对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观都有着某种启示性的意义。

     最后, 交互认识论对“主体间性”这一概念也会丰富其内容, 或者交互认识论是主体间性的具体化例证, 交互认识论是交互主体间性的组成部分。主体间性是胡塞尔现象学的核心概念。胡塞尔的现象学的第二部分( “第二哲学” ) , 即一门综合地包含着所有这些事实的先验交互主体性的科学。他提出“交互主体性 ”( inter subjectivity) 的概念, 坚持意识主体的多元性, 认为交互主体性是“生活世界” ( lebensw elt) 中人与人之间理解、沟通和交往的前提。交互主体间性又有认识论和本体论两个层面。从认识论层面说, 胡塞尔现象学中, 交互主体性已消解了传统认识论中主客体二元对立, 消解了主体强加到客体身上的控制与权威性, 主体多元化了, 主体间的交互作用是站在一个平等对话的平台上。我不是以相当于物的另类或客体来认识和对待你和他, 而是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方式, 以认识和对待自我主体的方式, 特别是以将心比心的方式认识和对待你和他。“对分析哲学来讲, 主体间性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心灵之间的彼此可进入性。两者不仅均可意识到彼此的存在, 而且均可意识到彼此传达信息的意向。” [ 11] 在博弈论中, 这种认识更加深刻和细致。局中人都是主体, 是决策主体, 每个局中人行为都不是被动地被作为客体来相互作用的, 每个局中人的决策都把自己的他者纳入到他的认识中, 通过交互认识融入到我的行为中去, 内化为自我, 成为主体的行为。如果如同奥曼把“人化自然”泛化为“社会”, 我们再进一步泛化为“主体”的内涵的范畴, 这时用“主体间性”来审视科学发展观, 那么我们将会得到更加崭新的结论, 我们再不是战胜和征服自然 , 而是在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交互关系之中。重要的还有博弈论的交互认识论超越了把主体从心理层面来将心比心式的对待, 真正从认识论的层面来交互认识, 这就是博弈中的主体间的相互建构, 这也是主体间性的建构。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