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剩爹:向内看,摆脱“灵魂深处的贫穷”
2015/8/20 哲学园

     狗剩爹授权发布

     向内看,摆脱“灵魂深处的贫穷”

     ——评《金钱的灵魂》

     文/狗剩爹

     我们很多人对金钱都有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我们尽量不谈钱,耻于表现得贪财爱物,然而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钱,有时候甚至急切地渴望财富。受儒家学说的影响,我们这个民族对“义利之辨”格外敏感,我们在台面上高调地追求“义”,却在台面下更加勇猛地追求“利”。这种矛盾的心态让许多人变得知行分裂、道术两端,既无法大大方方地追求金钱,于是也失去了深入考察金钱的本质并过上一种真正富足的生活的机会。

     美国畅销书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曾著有《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员》一书,写她深入美国底层生活,体验在时薪6~8美元的情况下,辛勤工作是否能生活下去?而她的答案是:不能。她发现即使你跟别人合租房子,或者打两份工,你的生活仍然无法得到有效的改善。因此,她感慨美国底层穷人的生活实在太过艰辛。她的结论是,导致这种艰辛的罪魁祸首不是穷人的懒惰、酗酒、赌博、愚蠢或其他恶习,而是一种“贫穷的心态”。

     由于这种“内在的贫穷心态”,这些生活在“美帝国”的穷人们如履薄冰、如临深渊,有的在破产后甚至直接掉入了人间地狱。芭芭拉写到,这些穷人们不愿意花费较多的钱去租住有厨房的公寓,结果在外边吃饭却花去更多的钱;他们不愿意投资去买一辆代步车,因此无法在更大的范围内挑选工作或兼职;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他们无法整年地租房,只好租住在按日计费的汽车旅馆里,但累计起来的租金会更高。物质和心灵上的双重窘迫,使他们承受不起改变,冒不起一周没工作的风险,因此他们没法更换更好、更适合他们的工作,无法做出长期的职业规划,于是只好日复一日深陷贫穷的专制中,无法自拔。

     那么,面对这种恐怖的情景有人便要问:如何才能真正摆脱贫穷,活出富足呢

     首先当然要摆脱“贫穷的心态”,以一种健康的心态面对金钱。可是,什么样的心态才叫健康呢?《金钱的灵魂》也许能给出我们想要的答案。

     这本书的副标题叫做“让你从内在真正富起来”,作者琳内·特威斯特本来是一位富裕的家庭主妇,负责照顾丈夫和几个孩子的饮食起居,随着家庭财富的迅速增长从而过上了一种纸醉金迷的生活。但这样的生活并不能让她真正快乐,正是“战胜饥饿项目”唤醒了她,于是决定终结自己的“内在饥饿”以及她那不真实也不适当的生活方式,开始投身公益事业。现在的她已经是一位全球性的女性慈善活动家,担任全球性NGO大型计划领导人近四十年,带领着她的团队为从事着终结世界饥荒、保护雨林、改善女性健康和政治经济处境而辛勤工作。琳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灵性觉醒向读者阐述了一种健康且富有启发的“金钱观”,其核心就在于要直视金钱的本质,直视我们围绕金钱所做出的行为、内心深处的承诺、理想以及价值观——琳内将此称作“金钱的灵魂”。

     金钱,无论是纸币、硬币还是账户上的数字,它的本质是一种价值的凝结,通过它人们互相之间交换或共享物质和服务。因此,如果我们仅仅是爱钱,不问目的地追逐金钱,而忽视“金钱的灵魂”,那我们的财富潜力就会受到限制,我们终究无法活出富足和有意义的生活。相反,当我们“看穿”金钱,看穿它的工具属性,看到它背后的价值凝结,我们就会明白,我们追求金钱的目的不是为了存一大捆“纸张”在家里数钱数到手软,不是为了在银行账户的数字后面再添几个“0”,而是为了取得我们自己、我们所爱的人以及我们所生活世界的健康和幸福。那么,我们就该把金钱当作是一种实现爱、健康和幸福的工具和手段,而不是主宰我们的“主人”。

     琳内写道:“当我们运用金钱来展示自己的人性本质——我们最崇高的理想以及灵魂最深处的使命与价值——时,它所具有的强大疗愈力量,哪怕是极少的金钱亦如此。”她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她见识了无数的穷人和富人都被金钱所腐蚀和操纵,归根到底就是因为他们无法摆脱内心深处的“匮乏感”。

     这个结论和芭芭拉?艾伦瑞克在美国底层的发现颇为一致,然而琳内对此的认知则更为深刻,她将对金钱的反思上升到对我们所在的整个社会的善意批判。她认为,当我们身处在“金钱的国度”时,我们与我们熟知的那个“灵性的自己”失去了连接;在金钱的控制下,我们的美好品德变得遥不可及,我们变得渺小;我们为了得到“应属于我们的东西”而不断竞争,人也变得越来越自私、贪婪、小气、充满恐惧,掌控欲越来越强,时常会感到迷惘、矛盾或自责。我们只能用winner(赢家)和loser(失败者)这样的标签来定义自己和他人;我们不敢做违背“主流观点”的事,委屈自己的真实意愿,不敢与众不同。由于金钱的操纵,很多人的存在方式同他们的自身性格与真实感受分裂了。有些人的工作并非是为了“谋生”,而是“拼死”,有时则是“赢取暴利”,这时工作并不会带给他们充实感,甚至可能会损害自己或他人的幸福。

     由于工作需要,琳内深入到印度、非洲最贫困的地区考察,她发现了一个惊人的真相:外界的援助并未能解决当地长久、持续的饥饿问题。因为大规模的援助虽然能暂时解决许多人的吃饭问题,然而有些援助物资会被贪婪的政治掮客监守自盗,转手倒卖,借机发大财。不仅如此,大量的食品援助也会对当地农产品市场造成负面影响,农民们无法售出自己种植的农作物产品。援助反而造成恶性循环、腐败、备受干扰的市场经济,当地的危机反而更加持久。那些接受援助的人,反而变得更加贫苦和无力。这种事实让作者认识到,如果无法根治“匮乏感”,任何援助都没有效果。

     “匮乏”成了整个社会的基本假设,它极具杀伤力,摆布人们于无形之中。琳内发现关于匮乏有三条有毒的迷思:资源紧缺、多多益善和事情本就如此。“资源紧缺”的观念导致一种恐惧,这种恐惧让人们将整个生活的重心变成“不要输给别人”或“被排除在外”;“多多益善”的想法驱动努力积累、竭力获取与贪得无厌的竞争文化,这种文化反过来继续加深恐惧。对于“更多”的追求使我们更难体验到所追求的或已拥有的东西的更深价值,它让我们无法活在当下,无法享受当下,还让我们以外在的成功标准衡量人;“事情本就如此”的观念则让我们习惯于这种不正常、不自然的生活方式,它成了对贪婪、偏见和怠惰的辩护。

     这些迷思几乎成了我们这个社会天经地义的信条:如果我们深信“资源紧缺”,地球上的资源不够我们使用,那么我们就会接纳“有的人能获其所需,有的人则不能”的现象,认为“有的人天生就没福气”是合情合理的;如果我们相信“多多益善”,将“拥有更多”等同于“更优秀”,那么经济机遇不佳的人就会被看作不聪明、能力较低的人,甚至他的整个人的价值都会被贬低;如果我们相信“事情本就如此”,就会认为自己处于无助的境地,相信问题是无法解决的。

     为了战胜饥饿和贫穷,琳内意识到,必须首先战胜人们精神上的饥饿和灵魂深处的贫穷,要战胜这些关于匮乏的迷思,唯有如此才能开创出新的机遇与可能性,并最终通过帮助人们学会自力更生来终结饥饿和贫穷。

     与“匮乏感”相反的感受是“充裕感”,这是琳内从厄瓜多尔的土著民族阿丘雅人那里学来的。阿丘雅人的文化中没有金钱的概念,从而也没有竞争和贪婪的观念,他们没有“匮乏感”,不认为也不害怕资源紧缺、不够他们使用,也不会去追求更多。对阿丘雅人来说,富裕的意思是:活在完美与丰盛的当下,并与他人分享。

     “充裕”是根本上与数量无关,它是一种体验和意境,知道我们拥有充足的资源,而且它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当我们放下“匮乏”的同时,我们就拾起了“充裕”,这并不难做到,仅仅在于转变视角:从“向外看”转变为“向内看”。向内看,看到我们自然本性的自由与正直,看到我们自身的完整性,看到我们已经拥有的一切资源,比如时间、金钱、智慧、能量……。琳内说道:“在以充裕为基本旋律的意境中,无论资源之流是流入、流经还是流自我们,我们的灵魂愿望与金钱利益都会合二为一,创造出一个丰盛、圆满且充满意义的人生。”

     在琳内看来,以“匮乏”的心态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我或你的世界”;而以“充裕”的心态看待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我和你的世界”。内心的匮乏让人们看不到互相帮助、合作、共同利用资源以达到“双赢”的可能性,过度的竞争消耗了太多不必要的资源和劳动力。而内心的充裕则让我们在看到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资源以外,还能看到另一种可能性,一个无论贫富都能活出意义和富足的世界。

     琳内在书中举了一个遭遇离婚打击的42岁全职主妇奥黛莉的故事。奥黛莉结婚将近20年,有两个孩子,在丈夫的压力下放弃了接受高等教育以及成为艺术家的机遇,转而成为全职太太。离婚后,她只得到极低的补偿,因此对此后的生活极其悲观。奥黛莉与琳内的相遇恰逢她的生命低谷期,然而在琳内的引导下,她开始将目光转向她目前拥有的真正资产:天赋、技能、希望、梦想以及她在家人与朋友圈子里的资源。

     正是借助这种“向内看”的方式,奥黛莉逐渐摆脱了内心的匮乏感和恐惧,开始参加为创业女性举办的研讨会,并在那里认识了许多对她所设计的服装产品有兴趣的人士。就这样她专注于创建一个实际可行的事业,做她自己喜欢的事,她与金钱的关系得到了彻底的转变,而那些本来无谓地消耗在对金钱的恐惧上的精力现在都得到了正确的运用。她终于在第二年末成立了自己的公司,踏上了前景广阔的征途。

     最后,我必须指出,这本书并不仅仅是写给那些在金钱上十分拮据的人看的,它是写给每一个被匮乏感所影响的人看的,目的是要彻底扭转我们与金钱的关系,让金钱为我们服务。因此,甭管你是不是一直都只是为挣钱而工作,是不是不敢争取加薪或跳槽的机会,是不是拒绝参加培训以获取转行的机会,以“充裕”的心态“向内看”,看到自己所拥有的所有“财富”和“资源”,以有意义的和令人尊敬的方式赚钱,这样才能真正摆脱“灵魂深处的贫困”,活出富足的人生。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