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呗”字都用错啦!以后别这样说了!
2015/8/29 哲学园

     小编按:现在很多人在请求别人或希望征得别人的同意时使用“呗”字,比如:小王希望小李一起外出逛街,小王对小李说:我们下午去逛街呗。这种用法等同于:我们下午去逛街吧(轻声),有征求,期望的意思。而“呗”字的意思是“应而不愿”......请看下文。

     一、引 言

     前人有关“呗”的研究文献虽不算多,却为深入探讨“呗”字句语体?语义和态度取向奠定了基础?总体上看,在成因分析上,主要基于语音解释“呗”的成因,对其语义层面的解释重视不够;在研究理论上,主要基于传统语法和结构主义理论提取“呗”在“呗”字句中的语法意义,对其语体分布和语义关联重视不够;在研究方法上,主要基于传统的语感内省法和结构主义的比较法随释例举“呗”的不同语法意义,但对不同意义的定性及其关系重视不够?

     本文试图以语义语法理论为指导(邵敬敏2004;赵春利2014),以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研究中心的CCL语料库为基础语料来源,从成因上分析有关“呗”字成因的合音说和变韵说面临的语义基础问题;从理论上研究“呗”字句在语体功能?语义关联和态度取向上的问题;从方法上系统讨论“呗”字句的语义关联对其态度取向的语义制约问题?

     文章的思路是:首先,从语音和语义结合的角度分析“呗”字成因;其次,从话语分布角度定位其语体功能;然后,从语义制约角度分析其语义关联;最后,从态度关联角度提取其态度取向及其核心语义,根据逻辑范畴建构“呗”的态度取向所受到的语义制约?

     二、基于语音或语义的“呗”字成因分析

     关于“呗”的成因,前人主要有两种解释:一是合音说,即:呗=吧+哎,代表人物是胡明扬(1981)和齐沪扬(2003);一是变韵说,即“呗”是“吧”的韵母变体,代表人物有孙锡信(1999:184)?郭小武(2000)和齐沪扬(2002:189)?

     无论是合音说还是变韵说,其立论基础都强调“呗”与“吧”在语音上而非语义上的渊源关系?如果说“呗”与“吧”仅仅存在着语音关系而没有语义关系,这在逻辑上缺乏解释力和说服力?因为不管“呗”的语音是由“吧”合音形成的还是变韵而成的,本质上都涉及到一个“音合与义合?韵变与义变”的问题,语音是一种形式,语义是决定并解释语音形式的基础,只有深入到语义层面得到语义验证的语音成因分析才更有说服力?

     那么,如何解释“呗”与“吧”在语义上的渊源关系呢?朱德熙(1982:208)的观点很有启发性?他把语气词按同现排序和语义功能分成三组:表时态的“了?呢

     如果例(1)中的“呗”属于句中,那么在句法上“共产党员呗,吃点亏就吃点吧?”就是一个完整的句子,可以变换为:共产党员吃点亏就吃点吧?这从话语上看存在三个错误:一是在衔接上,引发句的“咱们”与应答句的“共产党员”非直接照应,存在断裂;二是在概念上,代词“咱们”与类指名词“共产党员”在内涵上不一致,犯了内涵扩大的逻辑错误;三是在话语上,变换后的应答句不再是与寻因的引发句(1a)相对应的释因句,有些答非所问?如果把“呗”看作是位于句末,那么(1b)句就可变为两个小句组成的因果复句:(因为)咱们是共产党员呗,(所以)吃点亏就吃点吧?这样,就避免了上述三种错误,因此,“呗”的句法位置应该是句末而非句中?

     3.2“呗”字句的句类分布

     关于“呗”的句类分布,语法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只用于陈述句末尾,代表人物有吕叔湘主编(1980/1999:69)和刘月华等(2001:429);二是可用于陈述句和祈使句末尾,代表人物有张筱平(1993)和徐晶凝(2007);三是可用于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末尾,代表人物是孙汝建(2005)?王璨(2006)和李咸菊(2010)?换句话说就是“呗”字句是否具有陈述?祈使和疑问等句子功能?“呗”的陈述功能是公认的,在此不必多言?先看“呗”是否具有疑问功能?

    

     由于“呗”字句只用于口语,因个人语感的差异,书面的标点标注未必准确?把崔永元回答中的“呗”分别换成“吗?吧”,不加标点符号,如例(3),通过比较就能看出“呗”的句子功能?

    

     很明显,“吗”表示疑问,“吧”表示商榷,而“呗”则表示回应性的解释或推断而非疑问,应该用句号?

     再看“呗”是否具有祈使功能?语法学界对汉语句子功能的分类主要基于单句而不是复句,因此,有些“呗”字句,并不是真正的祈使句,如例(4b);有的是省略主语的句子或复句中的小句,可界定为祈使句,但不是始发性的指使或命令,而是顺接性的应允(如例5b)?建议(如例6b)或请求(如例7b),这与“呗”字句的语体功能有关?例如:

    

     可以说,“呗”字句具有应答性祈使功能?由此可见,“呗”的句子功能主要是陈述和祈使?

     3.3“呗”字句的语体功能

     宏观上讲,学界关于“呗”字句语体分布的认识基本一致,即只用于口语而不是书面语(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1982:74-75;李咸菊2010),但没有点明“呗”字句具体的语体功能?根据语料库的调查发现:在口语中,“呗”字句主要应用于对话而不是叙述中,因而表现为对话体而不是叙述体[1]?对话可分为引发句(lead sentence)和应答句(answer sentence)(尹世超2008)[2],其中,“呗”字句主要作应答句[3],即对引发句所陈述的情况作出回应或对其所提出的问题作出回答?简单地说,“呗”字句的语体功能就是口语对话体中的应答功能?如下图:

    

     根据引发句与“呗”字应答句的句子功能组配关系,四种句子功能类型都可以作引发句,而只有陈述句和祈使句才可以作“呗”字句应答句?从同现频次看,与“呗”字应答句组配的引发句主要表达疑问和陈述功能;从句子类型看,“呗”字应答句既有单句,也有复句,还有承前省略很多成分的独词句,比如经常会出现“X1就 X2呗”格式,X1与 X2一般内容一样,但功能不同,X1是承接引发句而复述的内容,而X2则是说话者认可的内容?

     “呗”的语体功能是“口语对话体的应答句”?但这一语体约束条件尚不能根本解决“呗”的语义问题,因为并非任何一种应答方式都可以选用“呗”,是否选择“呗”字句来作应答还需要满足引发句(L)与应答句(A)间一定的语义约束条件?不过,以“口语对话体的应答句”为切入点,有利于深入揭示“呗”字句与引发句的语义关联?“呗”字句与同现评价句的态度关联?

     四、“呗”字句与引发句的语义关联

     “呗”字应答句与引发句的语义关联主要包括:语义关系?语义顺逆和语义功能,三者构成了“呗”字句的语义约束条件?

     4.1语义关系

     如果把引发句(L)和应答句(A)之间的话语关系看作是句子与句子之间的广义复句关系[4],就可以解构引发句与“呗”字应答句间的语义关系?“呗”字应答句必须对引发句所提疑问或所述情况作出回答或回应,即有问必答或有情必应?有问必答是指复句前件是引发询问的疑问句,后件则是“呗”字回答句,如例(8);有情必应是指前件是陈述情况的陈述句,而后件则是“呗”字回应句,如例(9)?

    

     从语义关系看,引发句(L)与“呗”字应答句(A)存在着广义因果或果因关系?从语义性质上看,主要有四类:原因果因句?目的果因句?推断因果句?假设因果句;从语义方向上看,前两类属依果溯因;后两类属依情推果?四类广义因果关系通过附加因果标记显示出来,如表2:

    

     4.2语义顺逆

     除受语义因果关系制约外,引发句与“呗”字应答句还受制于语义顺逆条件(邢福义2001:10),即只有当应答句(A)顺引发句(L)之义而承接应答时,应答句才有资格带“呗”?例如:

    

     从语义方向上看,b1是对a的顺向承推,而b2是对a的反向违逆,b3则与a并列(邢福义2001:8)?只有当引发句与应答句之间存在语义承推关系时,应答句才可以带“呗”;而若是转折关系?违逆关系或并列关系,则应答句就不可以带“呗”,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呗”字句不是疑问句(包括反问句),因为疑问句本身不是一种顺向的正面应答?此外,“呗”字应答句也会对引发句提出一定的要求?一般来说,引发句可以是特殊疑问句?选择疑问句或反问句,极少采用简单的是非疑问句?例如:

    

     总的说来,“呗”字应答句与引发句在语义顺逆上必须是承推关系?

     4.3语义功能

     针对引发句所反映的情况或所提出的疑问,“呗”字应答句主要包括四种语义功能:承受境况?解答疑惑?解决问题和规劝行为,即引发句与“呗”字应答句之间在语义功能上需具备承受解劝关系?

     首先,承受境况?“呗”字应答句接受引发句所表述的意见?要求或境遇等?例如:

    

     其次,解答疑惑?简单的是非疑问句一般不能作引发句,当是非疑问句包含着特殊疑问句,“呗”字应答句可以解答作宾语的特殊疑问句的疑惑?例如:

    

     第三,解决问题?“呗”字应答句针对引发句所指称的境遇,出谋划策?想方设法解决困境?例如:

    

     第四,规劝行为?“呗”字句可针对引发句所表述的条件或情况规劝对方实施或中止某种行为?例如:

    

     总之,只有当应答句(A)与引发句(L)之间的语义关联满足语义关系?语义顺逆和语义功能这三个基本的语义约束条件时,应答句才具备选用句末助词“呗”的语义基础?如表3:

    

     五、“呗”字句与评价性词句的态度取向

     除要满足语体功能和语义关联之外,应答者的态度取向对选用“呗”字应答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提取应答者的态度取向呢?语料库的调查发现,应答者经常在“呗”字应答句前后,高频使用一些评价词和反问性评价句(commentary sentence)对引发句与应答句间的因果性质与因果关系进行评价,高频同现的评价性词句直接表达了应答者的态度取向?评价性词句(C)与引发句-应答句(LA)形成一种评价关系?三者关系如图2所示?

    

     据调查,评价性词句主要评价事物的属性,而属性分为性质和关系(《普通逻辑》编写组1993:105),因此,评价性词句对引发句和应答句间因果的评价可分两类:一是因果性质的无关主体性?不可控制性;一是因果关系的易解答性和不可多余性,表现出各不相同的态度取向?

     5.1因果性质的无关主体性

     应答者会针对引发句与“呗”字应答句间在因果性质上的承继性而做出无关说话主体或微不足道的评价?而这一因果性质的无关主体性或无价值性表现出应答者不在乎的态度取向?前者如例(18),常见的有“跟你有啥关系?碍你什么事?管人家呢?和我有什么相干呢?非拉上我干吗”?后者如例(19),常见的评价词有“大不了?最多?顶多?只不过?也不过?不就是?不外乎?可不是就X?反正”等?

    

     5.2因果性质的不可控制性

     应答者对引发句与“呗”字应答句之间在因果性质上的承继性作出认可承继而不可自主控制的评价,这一因果性质的不可控制性促发应答者产生无可奈何的态度取向,如例(20)?(21)?常见的评价性词句有“还能咋样?还能怎么办?还能干啥?可不是吗?这有什么好说的”?

    

    

     5.3因果关系的易解答性

     应答者会针对引发句与“呗”字应答句间在因果关系上的易推性而作出容易解答的评价,而这种因果关系的易解性导致应答者产生不耐烦的态度取向?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多余问的显而易见评价,常见的有“那还用说吗?那还用问吗?这不明摆着吗?这还不简单?装傻啊?这谁不知道?有什么啊?这还不好办吗”,如例(22)?一是拷贝疑问词的不言自明评价,常见的有“啥?凭啥?为啥?为什么?怎么办?谁?怨谁?咋了?哪儿?什么时候”等,如例(23)?

    

     5.4因果关系的不可多余性

     应答者会针对引发句与“呗”字应答句间在因果关系上的易推性而作出多此一举的评价,而因果关系的不可多余性激活应答者不满意的情感取向,如例(24),常见有“那还能为什么?加上X干嘛?还带什么X?至于这么X吗?还用X吗?何必X?不必X?你还想干什么”等?

    

     总的说来,评价句能显示出应答者四种以情感为代表的态度取向:不在乎?无奈何?不耐烦和不满意?

     蕴涵四种态度取向的评价性词句(C)与引发句-“呗”字应答句(LA)之间极高的同现率,不仅说明评价性词句与“呗”字应答句在态度取向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且也因二者的高度关联性,使得评价性词句的态度取向迁移而融入到引发句-“呗”字应答句(LA)所形成的话语构式中,久而久之,在认知层面就内化成一种心理构式?最终,基于二者的一致性?关联性和融合性,即使不出现评价性词句,“呗”字句也蕴涵并表达同样的态度取向?能否插入蕴涵四种态度取向的评价性词句不仅成为判断“呗”字应答句合法与否的认知基础,而且成为提取和验证“呗”字应答句态度取向的一种语法手段?如例(25)就可以通过补出隐含的评价性词句“还用问吗?”而彰显“呗”字句所蕴含的不耐烦态度取向?

    

     六、“呗”的核心语义?态度取向及其语义基础

     6.1“呗”的核心语义

     前人对“呗”语义(语气意义?语法意义)[5]及其态度取向的研究在分析性?系统性和解释性上存在着不足?分析性不足是指没有从结构上解构“呗”的语义及其态度构成,而态度的内涵界定模糊笼统;系统性不足是指没有从逻辑上建构“呗”的不同态度取向的系统性和关联性;解释性不足是指没有从认知上解释“呗”字句的语体功能?语义关联对其语义及其态度取向的约束性,造成“呗”的不同态度取向缺乏统一的语义解释?

     评价是产生并展示主体态度的行为基础,主体的态度取向可以直接通过评价活动展示出来?什么是态度?态度就是主体在认知事物性质及其关系的过程中所引发的带有情感的意向倾向性?因此,态度主要是由对事物的性质及其关系的认知?情感和意向三个要素构成的(参见康德1790/1964:15)?前人对“呗”字句态度的分析往往把这三个要素混杂在一起?比如,刘月华等(2001:429)认为:“‘呗’用于陈述句末,常常表示‘道理简单’?‘无须多说’的语气?……‘呗’包含‘不屑一说’的意味,说话者用‘呗’时多不太满意?”其中,“道理简单”是指认知,“不太满意”是表情感,而‘无须多说?不屑一说’则是意向?从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向存在着逻辑和心理的关联性?

     主体有了某种认知才会激活某种情感,情感驱动才会产生某种意向,认知不同,激活的情感及其驱动的意向也不相同,从而形成不同的态度意向?而把不同的态度取向综合起来,就可以把“呗”的核心语义界定为“应而不愿”,即在话语上必须正面回应对方但在情感上却是不情愿的?

     6.2“呗”的态度取向

     态度三要素中,情感既是连接认知与意向的桥梁,也是维系态度稳定的纽带?既然与“呗”字句同现的评价性词句可以表达四种态度取向,根据说话者态度一致性原则,“呗”的“应而不愿”也可以表达四种以情感为代表的态度取向,即不在乎型?无奈何型?不耐烦型和不满意型?

     6.2.1不在乎型

    

     “他要去”是根据疑问引发句L1引出的假设引发句L2,加上假设标记就可以显示出L2-A间的语义关系:“如果他要去(L2),他就去呗(A)?”从语义顺逆上看,A 承接了L2的意思,即应答者承认并接受A与L2之间的因果性质,但应答者认为二者间的因果性质或微不足道或与己无关,这一认知激活的情感就是“不在乎”,驱动的意向就是“任其自然?不干涉?不作为”?常采用的句法形式是“X1就X1呗”,常伴随“管人家呢?大不了?只不过”等评价性词句?

     6.2.2无奈何型

    

     L2与A间的语义关系就是“既然开不了伙了,咱们就要饭呗”,从语义顺逆看,在L2“开不了伙了”境遇下只能顺势认可而无奈接受“要饭呗”(A)这一解决策略?但应答者认识到只能别无选择地接受这一因果性质,对此无能为力,这一“欲选择而别无选择?不接受也得接受”的认知会激活“无奈”的情感并驱动“欲管不能”的意向?一般采用的句法形式是“X1就 X1呗?X1就X2呗”,常伴随“还能怎么办”等评价句?

     6.2.3不耐烦型

    

     L与A的因果关系就是“之所以上线都隐身,是因为不愿意理一些人呗”,应答者认为很容易从“上线隐身”现象推知原因“不愿意理一些人”,这一因果关系是显而易见?易于推导?无需多问?不言自明的?对这样一个道理浅显?不言自明而无需多问的因果关系,你还要问,而我还要答,应答者认为“问与答”都是不必要的?多余的,从而激起“不耐烦”的情感,引发“不值得回答?不想回应?不屑为”的意向,常伴随“那还用说”等评价句和“什么?啥?谁”等拷贝疑问词?

     6.2.4不满意型

    

     应答者认为“没事”是“看看书”的有利条件,“看看书”是“没事”的听话人容易想到并应该实施的行为?应答者顺应性利用“没事”这一有利条件来规劝听话者实施“看看书”这一行为?应答者认为:“没事”(原因)与“看看书”(结果)的因果关系在客观上是顺势而为?易于实现的,并非勉为其难,根据这一客观上“易于实现”的行为,听话者主观上却没有主动去做(不难为而不为)就会激活应答者“不满意”的情感,并推出“不难为”的劝诫意向,常伴随“何必 X呢?为什么不……呢”等评价句?

     6.3“呗”态度取向的解释

     在态度的四种取向中,从语义关系看,“不在乎型”和“无奈何型”都是针对因果性质的承继性,而“不耐烦型”和“不满意型”则是针对因果关系的易推性?从语义功能看,“呗”字句在“不在乎型?无奈何型”中的语义功能主要是“承受(承继接受)”,而在“不耐烦型?不满意型”中则是“解劝(解释规劝)”,它们都受语义顺逆上的承推关系的约束?这样,通过把“呗”字句的态度解构为认知?情感?意向三个要素,不仅把态度的构成系统化为三个相互关联的子系统,而且把态度取向的解释植根于“呗”字应答句与引发句之间的语义关联,并概括出“呗”的核心语义“应而不愿”?如表4:

    

     七、结 语

     说话者选用“呗”字句必须满足三个条件:语体?语义和态度?语体条件就是口语对话体的表陈述或祈使的应答句句末;语义条件就是须与引发句之间存在语义关系上的因果或果因关联?语义顺逆上的承推关联和语义功能上的承受解劝关联;态度条件就是可通过评价句来提取和验证“呗”的“应而不愿”所蕴含的四种态度取向:不在乎?无奈何?不耐烦和不满意?当说话者满足语体和语义条件,并秉持某种态度取向时,就可以选用“呗”字句来应答?

     “呗”字句的语体功能为解构其与引发句的语义关联圈定了范围,也为提取和验证其与评价句的态度取向提供了话语构式?“呗”字句与引发句的语义关联以认知为跳板,很好地解释了态度取向中的情感和意向来源?而“呗”字句与评价性词句的态度取向高频同现,并具有意义一致性,这不仅为解读“呗”字句的态度取向铺设了桥梁,而且作为一种“呗”字句话语构式,评价性词句的态度取向正逐渐漂移到“呗”字句上,并由“呗”来承担,即使没有显性的评价性词句,仍能捕捉到其态度取向?

     “呗”字句的态度取向可分解为认知?情感和意向三种构成要素,每种要素都分成四种类型,每种类型可得到评价性词句的验证,具有一致而系统的语义基础?因对语义关联中语义功能和语义关系的认知不同,激活的情感和驱动的意向会存在差异,因而产生不同的态度取向?

     “呗”字句的态度取向分析,部分地证明了“呗”字形成的语义基础?朱德熙(1982:208)认为“呗”是由表疑问的“吧

     很明显,例(30)中a是疑问句,b是商量句,c是申辩句,而d是具有解惑功能的释因句?

     从人际意义上看,由于“呗”字句态度取向是以消极情感为特征的,疏于礼貌,主要在熟人之间以及上级对下级时使用,因此,在实际的对话体中其使用频率比较低?

     注 释:

     [1]需要说明的是,所谓对话体要宽泛理解,形式上不一定必须有两个以上的人对话,还包括自述自应或自问自答,前者如“人家说我清高,清高就清高呗”?后者如“为啥?不理解呗”?[2]这里采用了尹世超(2008)对对话体的解构,他从应答句式角度界定并解释了引发句和应答句?

     [3]王璨(2006)认为“呗”字句可以作发端句(引发句),这并不符合语言事实,如果没有引发句或某种预设,“呗”字句不能独立存在?《现代汉语虚词例释》(1982:74)就曾提到过“呗”字句经常出现在对话的答句里?

     [4]如果“呗”字句是复句,一般是“X1就X2”的格式,由于前件 X1是承前拷贝引发句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因此可以看作是引发句,后件X2可以独立看作是应答句?

     [5]对“呗”所表语义的理解,学者们使用了不同的术语,多数采用传统的术语:语气意义;少数使用了笼统概念:语法意义;还有人借用 Modality而称之为情态?本文基于“呗”在“呗”字应答句的不同态度取向而综合出其核心语义,即“应而不愿”,尽管所有的“呗”字句都满足语体关联和语义关联,但其在具体的句子中所表示的态度取向不同,即“呗”的语义会具体化为不同的态度取向?这是因为其对语义关联中因果性质和因果关系的认知不同,因此,引发的情感也不相同,并采取不同的意向?可以说,认知?情感和意向共同形成“呗”的态度内涵及其核心语义?

     [6]在语料库中,除了评价性的词语和句子外,作者也经常使用一些状位修饰语来表现应答者的态度取向,如表现不在乎型的有“漫不经心?无动于衷?轻描淡写?不以为然?不在乎?无所谓?随便”等;表现无奈何型的有“无奈?无可奈何”等;表现不耐烦型的有“不假思索?毫不犹豫?直截了当?直言不讳?不屑?不耐烦?干脆”等;表现不满意的有“不满意?生气?不高兴”等?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中文系1955/1957级语言班编1982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商务印书馆?

     郭小武2000 “了?呢?的”变韵说———兼论语气助词?叹词?象声词的强弱两套发音类型,《中国语文》第4期?

     胡明扬1981 北京话的语气助词和叹词(上),《中国语文》第5期?

     康 德1790《判断力批判》(上卷),宗白华译,商务印书馆,1964年?

     李咸菊2010 口语交际中“呗”的多维选择及话语功能,《洛阳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刘月华?潘文娱?故韡2001《实用现代汉语语法》(增订本),商务印书馆?

     吕叔湘主编1980《现代汉语八百词》(增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普通逻辑》编写组1993 《普通逻辑》,上海人民出版社?

     齐沪扬2002《语气词与语气系统》,安徽教育出版社?

     齐沪扬2003 与语气词规范有关的一些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第2期?

     邵敬敏1996《现代汉语疑问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邵敬敏2004 “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第1期?

     孙汝建2005 句末语气词的四种语用功能,《南通大学学报》第2期?

     孙锡信1999《近代汉语语气词:汉语语气词的历史考察》,语文出版社?

     王 璨2006 语气词“呗”的语气意义及话语标记功能研究,吉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邢福义2001《汉语复句研究》,商务印书馆?

     徐晶凝2007 语气助词“呗”的情态解释,《语言教学与研究》第3期?

     杨才英2009 论汉语语气词的人际意义,《外国语文》第6期?

     尹世超2008 应答句式说略,《汉语学习》第2期?

     张筱平1993 谈语气助词“呗”,《思维与智慧》第2期?

     赵春利2014 关于语义语法的逻辑界定,《外国语》第2期?

     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