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你一招阅读法---多米诺骨牌阅读法
2015/9/15 哲学园

     小编读书大部分是泛读,需要用时才去精读。所谓用,其一是指对某一问题的深究,此时非得要深入问题本身不可,这就不得不去精读。其二是要写东西,那自然也要精读。其三是要与人抬杠打嘴炮,为了不被抓住小辫子,当然也要去精读相关内容了。

     泛读的好处之一,是会引起一种多米诺骨牌效应---由于一本书的内容引导,而引致相关领域的多种知识的发现。比如,你阅读丹尼尔·丹尼特的《意识的解释》,你会发现,这本书的知识涵盖面实在是太广了,你会去了解人工智能,神经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等等等等。

     经常会被哲友问,你那些文章都是怎么找来的?以前还真没有认真想过,现在想来,可能是这种泛读的多米诺骨牌效应起了很大的作用。

     另外,要加强这种效应,就应该阅读书后的索引与参考文献,这是一个巨大的关联知识库,从中可以得到大量的优质的强或弱相关的知识。威尔逊的《社会生物学---新的综合》,术语解释索引与参考文献,占了全书的1/4,这不是让费纸张,而是一个大宝库啊!有些中文译本,把索引和参考文献去掉,小编是深恶痛绝!

     以下是一篇旧文残篇(论坛大坑帖),大致是多米诺骨牌阅读法的一个缩影。

     最近交叉阅读了一些书,交叉的原因并非事先刻意安排,而是由开始读的一两本书,关联到了其它书上,就把它们互相比较印证一番,现在还在进行中。本想读完后写个比较完整的心得,转念一想,还不如来个现场直播,看到哪写到哪。虽然这样会有很多的不成熟的、可笑的理解,但独乐乐不如与人同乐,互相探讨批判一番,何乐不为?

     先从科学元典丛书说起,这套丛书出版立意是非常之高的,所谓元典,以区别于经典,它既有永恒的价值,又有体系性、渊源性。要真正深刻理解科学与哲学,就必须读这些元典,因为只有在这些元典中我们才可以感受到巨人们伟大思想的脉动,体会到活生生的人类思维,有智慧也有缪误。相较而言,教科书式的著作,虽然简明工整,但我们感受不到伟人们思想的生命气息,少了一份深刻和活泼。

     这套书装帧设计纸张印刷排版都属国内一流,但校对上的错字时有发生,且对翻译的原版本情况介绍很少,有些选的译本也不是很适合。这套书已经出了19本,第一辑20本,已出18本;第二辑也出了一本(小编按,目前已出40余本)。最新出版的是第一辑中的《笛卡尔几何》,这本书让我大失所望。

     笛卡尔1637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方法谈》,其中有三个附录:《几何学》、《折光学》、《气象学》(好象《方法谈》还有另一个名字,其中《方法谈》是长篇前言,而那三个附录是正文)。《笛卡尔几何》把《几何学》作为正文,把《方法谈》作为附录I,又把笛卡尔的另一篇《探求真理的指导原则》作为附录II。

     实际上,《笛卡尔几何》这本书是不完整的,有些人会说,再看《折光学》、《气象学》已经没有什么意义了,我不这样认为。笛卡尔在折光学里虽然有出色的理论,但也犯了严重的错误:他认为光的速度是瞬间的,看看他是怎样犯这个错误是很有意义的。

     附录I《方法谈》选用的是鼓基相的译本。这个译本我实在是看不懂,句子之间是分裂的,用词很怪,句法也很怪。手头还有一本王太庆翻译的《谈谈方法》,拿出来一对比,感觉王太庆实在是太高了。鼓基相何许人也?摆渡一下,原来是三十年代彭基相的老译本,附录I中把彭错成了鼓。有些老译本是很好的,如陈康的《巴曼尼得斯篇》,但彭老先生的这个译本,我实在是难于接受(不仅仅是由于30年代语言习惯风格问题)。后面我会摘录几段并与王太庆以及其它书中引用的作对比。其它书指的是迪昂的《物理理论的目的与结构》,这本书我买的是95年中国书籍出版社张来举翻译的版本。还有两个译本:商务孙小礼,李慎等译,华夏出版社李醒民译。最后选择的是95年版本,最主要的原因是,近年来出的书,校对编辑上出的错误实在另人发指,老书这方面做得非常好,即使文革时期出的哲学科学书,错别字极少,即使有也会来个勘误表。而现在出的书,拿这套科学元典来说,还是十一五计划重点出版项目,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错误还是很多。《剑桥中国史》、《维特根斯坦全集》都有很多错误,实在叫人遗憾。最近发现一本《分析哲学--回顾和反省》,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728页精装本,95元,里面的错误简直不堪入目,我都怀疑是盗版,但看印刷纸张又不象,在网上下载来扫描的电子书对比,错的地方一模一样,看来不是盗版。说到这些离题话,实在是因为气愤和无奈,学术界和出版界要好好反思。张来举译本读了1/3,还没有发现一个错别字。

     迪昂这本书里引用了很多笛卡尔的话。。。

     笛卡尔的精英主义在这段话中表露无意,一个“有良知”(le bon sens,指一种良好的官能,不同于可以弄错的感觉官能如视、听等。这是一种绝对正确的分辨能力---《谈谈方法》P3注1。与NOUS相似?)的人作出的推理总是比普通的人要更接近真理。但是,良知是人人皆有的,理性并不因人不同而多一点或少一点,有良知的人与普通人的区别在于才智运用的不同。

     有良知的人“可以作出最大的好事,也能作出最大坏事”,斯巴达的立法有些就违背良善,如抛弃病弱的婴儿、鼓励狡诈等,它的成功在于“它的立法都是由一个人制订的,是为着同一个目的的”。这简直太柏拉图了,也太有违现代民主思想。

     一座美好的城池,不可能是修修补补建筑起来的,要得到美伦美焕的家园,必须依照伟大设计师的良知,依照他的方案从头开始建造。

     这是典型的法国式思维,革命性的思维,法国的历史证明了这一点。这种思维区别于培根的经验主义,是理性先行的。英法两国的斗争,根本在于思想上的斗争,从来就没有停息过,至今依旧。

     英国人不仅仅是在地理上独立于欧洲大陆,在思想上也与欧陆国大不相同。法德之间惺惺相惜。法国人只要一有机会,就要逮着英国人奚落几句。迪昂和丹纳(《艺术哲学》)也不例外。

     迪昂引用笛卡尔的那段话,就是在比较英法两国人的思维的不同。他首先承认每个国家的人,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与另一国家相同思维的人,但一个国家的人总有一种标志性的、专利性的思维方式。法国人具有的是深刻而狭窄的思维,英国人具有的是宽阔却软弱的思维。深刻而狭窄的思维是有力的、抽象的,它从简单的、少量的事物出发,抽象出公理,然后从公理出发,推理出各种结果,构成理论体系。“对于这些-抽-象-思-维-来说,将事实约简为定律,再将定律约简为理论,的确都构成智力的经济“。宽阔而软弱的思维有“两个标记:一是想象十分复杂的具体事实集合的驾轻就熟,二是构造抽象观念与表述一般性原理的笨拙不堪”。

     ......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