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展认知与延展心灵论辨析
2015/12/22 哲学园

     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欢迎个人转载机构或公众号转载请联系小编

     作者:刘晓力, 哲学博士,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北京 100872)。

     摘要:安迪· 克拉克和戴维· 查尔默斯(A .Clark &D.Chalmer s) 通过引入“ 延展心灵”概念提出了一种对于认知和心灵本质的新说明, 认为外部物理的和社会的环境也是人类认知主体和心灵的构成要素, 并以“ 认知不局限在头脑中” 和“ 心灵可延展到世界” 两个论题, 主张最终取消心灵与世界的根本界限。在此基础上克拉克等人又将这一主张进一步拓展为一种新的“ 延展认知研究纲领” , 试图实现认知科学中的涉身认知和嵌入式认知的“ 新综合” 。文章结合西方学界对这一理论的相关争论, 对克拉克和查尔默斯的“ 延展论题” 的论证进行分析, 给出质疑“ 延展心灵论题” 的理由, 同时指出, 试图以延展心灵作为认知科学“ 新综合” 的出发点是有一定的理论缺陷的。

     关键词:克拉克 查尔默斯 延展认知 延展心灵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认知科学前沿的哲学问题研究” (06JJD720011)成果之一, 核心内容曾在全国第五届分析哲学会议(2009 年4 月) 上作主题报告、在第一届全国认知科学会议(2009 年5 月) 上作大会报告。感谢在心灵哲学读书班上与我的博士生陶孝云、唐敏、郁锋的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年第1 期

     产生于20 世纪70 年代的认知科学是对人类心灵(mind)和智能(intelligence)本质的跨学科研究。经历了以计算—表征为核心的第一代认知科学到以涉身性(embo diment) 和嵌入性(embeddedness)为核心的第二代认知科学的发展, 今天的认知科学更加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1) 人的身体的物理条件在认知中占据首要地位;(2) 认知是具体的、局域的、情境依赖的;

     (3) 认知是嵌入社会的, 是在富含人类文化和知识的技术和社会环境中产生的, 认知主体是在各种人类共同体中与环境交互作用的。另一方面, 对于心灵与世界的关系, 20 世纪以来对笛卡尔的批判运动已经使许多哲学家放弃了实体二元论的身—心观, 并发展出了各种关于心灵理论的外部论, 对内部论者主张的心理内容完全由大脑或身体的物理构成所决定的观点提出批评,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克里普克(Saul Kripke)、普特南(Hi lary Putnam) 和伯吉(Ty ler Burge)的语义外部论和心理内容外部论, 他们主张语义内容和心理内容不仅仅由个体的大脑和身体的物理构成所决定, 而主要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 心灵、语言和世界是相互关联的。特别是克里普克提出, 自然种类和专名的指称部分取决于历史的和外在的因果条件;普特南通过“孪生地球” 的思想实验指出“意义不局限在头脑中” , 心理状态的语义内容是与外部世界历史地关联的;伯吉通过“关节炎” 的思想实验论证, 信念者的信念内容是与人的语言交流共同体密切关联的。① 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和心灵哲学的外部论的激进推进, 1998 年克拉克和查尔默斯(A .Clark &D .Chalmers , 简记为C &C)引入“延展心灵” (ex tended mind)概念, 提出了一种“积极外部论” (active ex te rnalism), 以“认知不局限在头脑中” 和“心灵可延展到世界”两个论题, 主张消除心灵与世界的根本界限, 引起了西方学界的激烈争论。② 10 年来克拉克、豪格兰德(Jo hn Haugeland)和罗兰茨(Mark Row lands)等人又将这一主张拓展为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延展认知论” , 试图实现认知科学中涉身认知和嵌入式认知方案的“新综合” 。③ 本文结合这些争论对克拉克和查尔默斯的“延展论题” 进行分析, 指出我质疑延展心灵论题的理由,同时就克拉克等人的“新综合” 提出我的看法。

     ① 作为第二代认知科学理论和心灵哲学的外部论的激进推进, 1998 年克拉克和查尔默斯(A .Clark &D .Chalmers , 简记为C &C)引入“延展心灵” (ex tended mind)概念, 提出了一种“积极外部论” (active ex te rnalism), 以“认知不局限在头脑中” 和“心灵可延展到世界”

     两个论题, 主张消除心灵与世界的根本界限, 引起了西方学界的激烈争论。

     ② 10 年来克拉克、豪格兰德(Jo hn Haugeland)和罗兰茨(Mark Row lands)等人又将这一主张拓展为一种内涵更为丰富的“延展认知论” , 试图实现认知科学中涉身认知和嵌入式认知方案的“新综合” 。

     ③ 本文结合这些争论对克拉克和查尔默斯的“延展论题” 进行分析, 指出我质疑延展心灵论题的理由,同时就克拉克等人的“新综合” 提出我的看法。

     一、延展认知论题和延展心灵论题的核心论证

     试想, 在今天数字技术如此发达的时代, 一个依赖手机、iPho ne 、笔记本电脑和互联网的人, 如果失去了这些外部设备, 他的认知行为会发生什么改变? 科学家离开了他的实验室, 离了他的仪器设备, 对自然的认识会有什么影响? 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人的心灵处于何种地位? 进入赛博格时代人机混合体的心灵究竟是什么? 事实上, 这些问题促使人们自然去问一系列尖锐问题, 究竟何为人类的认知, 何为认知主体, 何为心灵, 心灵位于何处, 心灵与世界的关系究竟如何? ……恰如克拉克和查尔默斯在《延展心灵》一文开篇就提出的, “心灵止于何处, 世界始于何处?” ④

     虽然前述各种外部论大大拓展了对于心灵和认知的理解, 但克拉克和查尔默斯仍然认为它们不能彻底说明心灵和认知的本质。这种不彻底性在于以下两点:第一, 这些理论仅仅强调了心灵与外部世界的一种“远端的” 历史的因果关联, 没有指出外在环境作为心灵的构成成分对人类认知的直接影响, 特别是忽视了当下的信念对认知个体的行为所产生的直接的因果作用,因此不过是一种“消极外部论” (passive externalism);第二, 也是更重要的一点, 这些理论将心灵限制在个体的头骨(skull)和体肤(skin)之内, 坚持“身体的界限就是心灵的界限” 的教条, 没有看到本质上心灵完全可以突破这一界限延展到世界。特别是没有看到在当下的认知情境中, 认知主体可以是人类有机体与其认知环境中的物理因素共同构成的认知统一体。于是他们大胆提出了一种性质完全不同以往的延展认知论, 并将其视为对传统心灵理论和认知科学理论具有重大挑战意义的第三种立场。

     这种立场的核心假定是延展认知论题T EC (the thesi s of ex tended cog nit ion)和延展心灵论题TEM (the thesi s o f extended mind)。TEC 可表述为, 在当下的认知情境中, 人类有机体与外部物理的和社会环境共同构建了一个动态的耦合系统(coupled sy stem), “认知不局限在头脑延展认知与延展心灵论辨析

     ①D.Chalmer s (ed.), Philosophy of Mind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ings, Oxfo rd :Oxfo rd Univer sity Press , 2002 , pp .45-54 , 581-596, 597-607 .

     ②Mark Rowlands , Extended Cog nitio n and the M ark o f the Co gnitiv e ,"P hi losophical Psy chology , v ol.22 , no .1 , 2009, pp.1-19 .

     ③A.Clar k, Pressing the Flesh:A Tension in the S tudy of the Embodied, Embedded Mind?"Philosophy and Phenomenological Research 76 (1), 2008 , pp.37-59 .

     ④A.Clar k a nd D.Chalmers , The Ex te nded Mind, "Analysis 58:1 :1998 , pp .7-19, in D.Chalmer s,

     Philosophy of Mind , Classical and Contemporary Read ings , 2002 , p .643 .

     中, 而在这个耦合系统中” 。TEM 则可表述为, 头脑中的心灵和可利用的外部环境在认知过程中共同起着积极的作用, “心灵不局限在头脑中, 心灵可以延展到世界” , 甚至“当下参与认知过程的环境因素(如辞典、笔记本、计算机、iPhone 、语言等)成功地与大脑连接, 它们就成为我的一部分” 。“iPhone 是我心灵的一部分” 。① 延展认知和延展心灵中的“延展” 既包括身体的延展、使用语言对思想的延展, 也包括对自我的延展, 对共同体和社会的延展。

     显然C &C 试图以不同寻常的方式最终回答“心灵究竟位于何处” 、“认知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这样的哲学难题。以下我们着重解析T EC 和T EM 的核心论证。

     C &C 首先通过以下三种可能的问题求解范例来论证他们的延展认知论题。例如, 坐在同一个电脑屏幕前, 以三种不同方式完成旋转游戏块使它们与相应的位置槽相匹配的任务(为方便,你可以想象俄罗斯方块游戏或某种拼图游戏):

     (1) 只在大脑内部(意识中)想象完成求解任务;

     (2) 大脑加上外部物理设备(如计算机上的键盘、鼠标等)一起完成求解任务;

     (3)(赛博格时代)生物脑加上脑中的神经植入物一起以更高速度完成求解任务。

     这三种认知存在实质性区别吗?②

     C &C 认为, 第一, 在三种情况下问题求解程序是一样的, 都是通过移动游戏块寻找适当的匹配。如果说(1)是在大脑内部进行的, (3)也是。区别仅仅是在心理旋转游戏块, 还是借助了加在大脑中的神经植入物对屏幕上的游戏块进行移动。第二, (1) (2) (3) 解题的数学结构是同构的, 差别仅在(1)和(3)是在大脑内部执行认知加工, (2)还执行了实际的物理操作,计算是分布在大脑内部和外部之间的, 解题任务由大脑内部和外部资源共同分担。如果发生在头脑内部的认识活动(epistemic actions)和借助外部设备使物理世界发生改变的实际的行动(pragmatic actio ns)都能对问题求解有所贡献, 为什么不承认它们都是认知活动呢? 我们能简单地按照头骨和体肤的界限解释它们在认知的合法性上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吗? 事实上, 他们认为, 在实际的认知情况下, 人类有机体就是这样以交互的方式与外部实体相连接, 共同创建了一个动态的耦合系统, “如果我们移去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就像移去了大脑的一部分一样, 相应的认知能力就会丧失” 。③ 因此, 以往用头骨和体肤区分内部和外部界限来说明认知是智力上的不诚实。世界的一部分已经实质性地参与了认知过程, 因此, “认知过程不局限在头脑中” !

     我们来分析一下C &C 对T EC 的论证思路:如果任何物理事件参与认知加工, 它们就应是认知过程的一部分;与(1) 相比, 在(2)和(3)情况下, 借助物理设备(计算机按钮、大脑中的神经植入物等)发生了实际的认知行为, 即作为外部环境一部分的物理事件参与了认知加工;于是, 外部物理环境就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进而世界的一部分也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因此, 认知过程不局限在头脑中, 认知已经延展到了世界。

     但是, 我们每个人似乎都能体会到, 头脑中的意识资源是随时可以调用的, 对我们的认知起着决定作用, 而具有便携性的外部资源, 如笔记本电脑等是需要某些上载条件才能调用的,如果外部环境作为部分认知资源, 与大脑中的心灵资源共同构成一个耦合系统, 耦合系统的认知机制又如何呢? 对此C &C 引进了认知加工的“漩涡说” , 以语言在延展认知加工中的作用为

     ①②③

     D.Chalmer s 为A.Cla rk 的Supersizing the Mind :Embodiment , Action , and Cognitive Ex tension ,

     Ox fo rd:Ox fo rd Univ ersity Press, 2008 所写的序言。

     A.Clar k a nd D.Chalmer s, The Ex tended Mind,"1998 , in D.Chalmers , 2002, p.644.

     A.Clar k a nd D.Chalmer s, The Ex tended Mind,"1998 , in D.Chalmers , 2002, pp.643-644.

     例, 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耦合系统的运行机制。①

     例如, 鱼在水中游, 水本身的势能和鱼的运动形成了一个漩涡, 实际上是鱼和与它扭结在一起的漩涡共同建构起了一个统一的、高效而稳定的游泳动力系统。作为人类认知环境的语言之海就具有如此结构特征。语言之海从我们一出生就裹挟着我们, 通过进化和教养这样的结构内化为一种可靠的认知资源, 它们在日常的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作为重要媒介使人类认知过程延展到外部世界。像鱼摆动尾巴制造和调节漩涡一样, 人类通过多元语言媒介, 同样创造着稳定的局域结构和扰动, 漩涡驱动着整个认知系统的动态过程。语词和外部符号构成的稳定系统在形成人类思想的认知漩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种漩涡式的交互作用正是延展认知系统的动力机制。

     至此, 我们看到C &C 对于TEC 的论证是在说明, 外部环境与内部心灵在认知过程的展开中是交互作用的, 对认知加工都有同样积极的贡献, 但“ 交互作用” 如何使我们推出当下参与认知过程的环境对象也能与大脑中的心灵一同构成延展心灵, 心灵可以延展到头脑之外、身体之外的世界中? 我们如何能从延展认知论题TEC 过渡到延展心灵论题TEM 呢?

     C &C 认为, 持有信念是心灵的重要特征, 为了论证延展心灵论题, 他们特别设想了三种信念影响行动的模式:②

     (1) Inga 想去艺术博物馆看一场展览, 她通过搜寻头脑中的记忆有了一个信念:“艺术博物馆位于53 街” , 于是依据此信念她前往53 街去看展览;

     (2) 患有记忆失常症的Ot to 随时需要笔记本帮助记忆, 他查找了笔记本的记录后也有同样的信念:“艺术博物馆位于53 街” , 于是依据此信念他前往53 街去看展览;

     (3) 与Ot to 有相同物理条件和心理条件的孪生Ot to 借助笔记本上的历史记忆有另一个信念“艺术博物馆位于51 街” , 于是据此信念他前往51 街去看展览。

     按照C &C 的分析, Ot to 笔记本的记忆和Inga 大脑中的记忆没有实质性区别, 因为它们都对认知个体当下的行动“前往位于53 街的博物馆” 产生了相同的影响, 孪生Ot to 笔记本上曾经的错误记忆对他当下“前往位于51 街的博物馆” 的行动也发生了实际的影响, 因此, 无论信念在头脑中还是在笔记本中, 对认知的作用方式都是一样的。如果承认Ing a 关于博物馆的记忆和信念对她当下的行动有因果效力, 而且两个Ot to 的笔记本和Inga 的记忆在信念影响行动上没有区别, 就应当承认两种信念具有同等地位。因此, 信念不局限在头脑中, 心灵已经延展到了外部世界。

     这里C &C 显然已经从延展认知跳跃到延展心灵了, 他们对此的辩护却极为简单而直截了当:“如果认知过程已经延展到外部, 如何还能说, 心理过程只能在内部? 也许感觉经验可以是内部的, 但对于认知主体的行动产生影响的信念完全可由外部因素部分决定。假定如此, 心灵就延展到世界了” 。“在对心灵进行说明时, 一定要有头骨内外的界限, 完全是多此一举… …如果抛弃心灵只在生物脑中的偏见, 打破用头骨和体肤为心灵划界的霸权地位, 就能更好地理解人类作为世界造物的真正本性了。” ③

     ①②③

     A.Clar k a nd D.Chalmer s, The Ex tended Mind,"1998 , in D.Chalmers , 2002, pp.645-646.

     A.Clar k a nd D.Chalmer s, The Ex tended Mind,"1998 , in D.Chalmers , 2002, pp.647-649.

     A.Clar k a nd D.Chalmer s, The Ex tended Mind,"1998 , in D.Chalmers , 2002, p.650.

     二、对延展论题的质疑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由于延展论题一方面主张人类认知主体不应局限在有机体, 而应是有机体和外部物理的和社会环境的混合体;另一方面主张心灵不应当局限在头脑中而应延展到外部世界, 最终取消心灵与世界的根本界限, 因此, 许多学者对此提出了质疑, 主要聚焦在如下几个方面。①

     第一, 对对等性(parity)的反驳:外部认知过程与内部认知过程是否相同, 延展心灵与内部心灵如何具有同等地位? 第二, 对耦合—构成说(coupling-co nstitutio n)的反驳:认知是嵌入式的吗? 人类认知主体能否成为有机体和外部环境构成的耦合系统?② 第三, 对心灵无节制延展(mind bloat)的反驳:如果外部认知环境可以成为延展心灵的一部分, 并无节制地延展下去, 我们如何知道这种延展将终止于何处? 第四, 延展论题并未给出何为认知(cognitio n)、何为认知的(cognitive) 标志。③

     例如, 福多(J .Fodor)就认为, 心灵与外部物理设备区别的最重要的标志是它的意向性,心理状态一定具有心理内容。iPhone 和笔记本电脑等显然不具有意向性, 也没有任何心理状态和心理内容, 特别是没有做决定的心理内容。智能吸尘器遇到沙发这样的障碍也会改变路线,但这并不表明吸尘器有做决定的心理状态。怎么可以说外部设备作为部分心灵也能做决定呢?

     因此, 外部心灵同头脑中有意识的心灵绝不具有同等地位。同时, 如果他人的心灵也是外部环境的一部分, 那么, 假定笔记本是Ot to 的部分心灵, O tto 又告诉了Inga 博物馆的地址, 那么O t to 的心灵就成为Inga 认知环境的一部分, 因而也是Ing a 心灵的一部分。如此推论, A 的心灵是B 的心灵的一部分, B 的心灵是C 的心灵的一部分, 而“是部分心灵” 的关系是传递的, 那么究竟Ot to 自身的心灵何在?④ 亚当斯(F .Adams)和艾泽瓦(K .Aizaw a)等人认为“心灵和认知可以跨越大脑、身体和世界” 的观点只是一个逻辑上可能的论证。由外在环境作为构成要素产生的偶然延展的信念或即时的心灵仅仅反映了不具有独立性的派生的心理内容, 而心理的内在内容只是决定非派生性表征的东西, 它们只能定位在大脑中。⑤ 鲁伯特(R .Rupert)指出, 所谓“延展记忆状态或过程” 的外部部分完全不同于内部记忆状态和过程(如回忆过程),它们必须区别对待。⑥

     事实上, 在论证中C &C 确实一直在诉诸所谓“对等性原则” (pari ty principle) 为连接了外部资源的心灵与大脑中的心灵具有同等地位辩护:大脑中的心灵也有短路的时候(例如睡觉、被麻醉、受伤时), 但是它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认知加工中只要需要就可以随时调用意识资源。

     ①②③④⑤⑥

     参见M .Rowlands , Ex tended Cog nitio n and the Ma rk of the Co gnitive ,"Philosophical Psy chology ,

     vo l.22, no .1 , 2009, pp .1-19 .

     F.Adams and K .Aizawa , The Bo unds of Cog nition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 14, 2001, pp .43-64.

     对此可参见M .Row la nds, Ex tended Cog nitio n and the M ark of the Cog nitiv e ," Phi losphical

     Psychology , vo l.22 , no .1, 2009 , pp.1-19.

     J.Fo do r , Where is M y Mind ?"London Review of Books , 2009.参见http ://w ww .lrb .co .uk/v31/n03/

     fodo01 html.

     F.Adams and K .Aizawa , The Bo unds of Cog nition ,"Philosophical Psychology , 14, 2001, pp .43-64.

     R.Ruper t, Challeng es to the Hy po thesis of Extended Cog nitio n," J ournal of Philosophy , 101 , 2004,

     pp .389-428.

     这种“随时可调用” 的特性, C &C 将其称为“ 可通达的” (accessible)。① 在当下的认知过程中, 如果便携式的外部设备也能够具有可通达的特性随时与大脑连接, 对认知加工起到积极的作用, 就与内部心灵资源同样是可靠和稳定的, 就应看作延展心灵的构成成分。在C &C 看来,这里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仅仅是, 这种包括外部认知资源的耦合系统对认知主体当下的行为是否产生了重要影响。在当下的认知情境下, 恰恰是这一点决定了它对认知的贡献, 也因此确定了跨越大脑—身体—环境的耦合系统与内部资源有同等的地位, 而且这个耦合系统本身就成为认知过程的一部分。

     我个人认为, 福多的第一点批评并没有完全切中TEM 的要害。这里最关键的一点是, 他显然是在一种强硬的内部论立场上提出反驳, 将延展心灵分成了内部心灵和外部心灵, 而他的质疑聚焦于外部心灵。但按照TEC 和TEM , 持有信念和做决定的并不是内部或外部的部分心灵,而是包含有机体和外部环境构成的耦合巨系统的心灵(supe rsizing the mind)。因为在C &C 看来, 仅仅把心灵理解为大脑内部的内在心灵当然是一种偏见, 只有延展的作为统一体的心灵才是完整的。因此, 对于系统的部分而言, 根本无从谈论所谓意向性。另一方面, C &C 确实无法

     辩护个体心灵的无节制延展问题, 而且他们恰恰是要消解个体心灵自身的同一性本身。因为,克拉克坚持反对心理的同一性一定要以身体的同一性作为前提, 甚至主张从个体的延展心灵推至延展自我的概念:“一个生物有机体和外部资源连接成统一体, 认知主体就是主体自身在世界的开显, 自我就成为世界的一部分而成为延展的自我了” 。这正是克拉克所推崇的与心—身分离的“笛卡尔剧场” 相对立的“海德格尔剧场” (the Heideggerian Theater)效应。② 在这一剧场里的延展就不仅是指感官的延伸、身体的延展, 还有借助语言对思想的延展;认知通过语言共

     同体延展到社会, 甚至我的心理状态也是其他思考者心理状态的一部分。一个人的信念可以部分体现在他人的信念和行为中, 既是他人信念的一部分也是共同体信念的一部分, 共同体信念与我的信念是交织在一起作用的。原则上讲, 心灵是与世界融合为一的。

     我认为, 为了澄清以上对延展心灵论题的反驳是否切中要害, 归根结底是要对何为心灵,何为认知, 何为认知过程给出明确的界定。

     未完请看今日下一篇

     微信号「iwish89」

     欢迎投稿与合作 zhexueyuan2013@163.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