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理影评】爱情失控点(irrational man):人为何会爱上幻影?
2015/12/27 哲学园

    

    

     [心结] 情人眼里出西施

     单身的哲学教授 Abe,他对生活的一切早已麻痹,成天蛮不在乎的酗酒,还因为了无生趣的心理状态造成阳痿。某个夏天,Abe 来到一座小镇的大学教书,在这里她和崇拜他的学生 Jill 展开师生恋,又和化学系任教的同事 Rita 存在不伦关系。

    

     Abe 原本一心寻死,没想到却在偶然的情况下,决心为一位遭受司法不公待遇的女士讨公道,他要让那位徇私的法官付出生命代价。Abe 开始构思一场完美犯罪,而这个捍卫正义的念头,使得他重新找回生命的意义,他开始恢复开朗、热情。Abe 的计划成功了,可惜一连串的阴错阳差,使 Jill 发现 Abe 就是谋杀法官的凶手。Jill 劝 Abe 自首,并威胁要告发他,Abe 为了不失去自由,动了除掉 Jill 的杀机。

    

     § 理性是什么?

     对于理性,古希腊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科伦理学》(Nicomachean Ethics)中,理性是人异于其他动物的一种天赋,通过发展自己的理性,加以实践,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尼各马科伦理学》第三卷第四章,亚氏明言「理性的趋向本身就是善及行善的目的」。第十卷第六章,亚氏更进一步表示,幸福的本质包含着一切我们讨论的德行(友谊、精神之乐),其也是人发于本性追求的实践目的。并且幸福不是受摆布的被动状态,幸福本身即是一种实践活动。故「幸福本身就是它的目的,就是欲求本身的对象。」1

     理性的行为,可通过人自身的理性能力,综合外在经验,互相辩证以为判准,既是主观的,也是客观的。理性是人与世界,与他人之间有所关联之所在。2

     从中推演,人之所以有了理性,仍犯恶行,主要也有两个原因,其一是人自身拒绝听从内在理性的声音,其二是经验不足。好比亚里士多德在书中认为今天一个人如果想获得政治方面的知识,不应该找那些好辩的智者,而是向一位真正的政治家求教。

    

     针对第一点,选择向善或向恶,亚里士多德同他的老师柏拉图有类似看法,都认为在人的「理性」与「欲望」,这双头马车之上,人们的「意志」有选择听从前者或后者的自由。

     简言之,人天生具有理性。通过此能力,人能分善恶,但理性不具有行为的强制力。所以我们或许可以承认人人皆有理性,但我们无法要求人人皆听从理性。

     这和孟子的看法不谋而合。《孟子.告子下》,曹交问孟子,是不是「人皆可以为尧舜?」,孟子回答「是。」

     曹交追问,为什么我没有成为尧舜。

     孟子回答:「奚有于是?亦为之而已矣。」简言之就是「想成尧舜?做就对了!」

     曹交的态度让我们意识到,尽管人们可以认知尧舜的言行,理解道德词汇,但不见得会听从理性认知行事。孟子则和亚里士多德同样强调,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

    

     § 非理性的魅力

     理性很强大,但一个人内在的其他声音也不小,在理性与种种非理性的力量面前,意志如果懦弱,就会被非理性的呼唤牵着鼻子走。按亚里士多德的看法,跟从理性,实现理性活动是奔向幸福的唯一途径,正如孟子认为跟从善性便能成尧舜。

     然而,强调理性的哲学,并没有在哲学史上一直保持主流的地位。对于理性之外,非理性的欲望、超理性的灵性等人的天赋,不同的哲学家各有偏执。

     好比一位满口存在主义,动不动就说生命没有意义,酒瓶不离身,绯闻满天飞的中年男子,竟然刚好是位「哲学教授」。

     做为伍迪.艾伦(link is external)又一部探讨爱情哲理的电影,《爱情失控点》(link is external)中的谋杀与出轨早不新鲜。从英文原本的片名 “irrational man”,直译为「不理性的人」,方能窥见伍迪.艾伦试图在这部电影讨论的问题点。伍迪.艾伦所关注的,显然不是「理性是什么」、或者「哲学是什么」,而是「非理性的魅力」是什么。

    

     电影中,Abe 做为哲学教授,他态度傲慢、自以为是,嘴巴上对康德严肃的道德律令说得头头是道,但他自己面对自己的犯罪行为却做不到。康德认为说谎是不对的,可 Abe 从头到尾都在说谎。对于自己谋杀他人的行为,他自认是为民除害,十足的英雄主义。

     另一方面,颓废的 Abe 是校园中的万人迷,对他充满好奇心的人们一位接着一位和他坠入温柔乡。出身好人家,一辈子活得规规矩矩的女大学生 Jill,在 Abe 身上寻找到浪漫小说中的自由,她老想着要「拯救」对生命失去热忱的 Abe,不惜献身,放弃门当户对的男朋友和资源丰沛的家庭。

     她们通过 Abe 的言行举止,分别产生了她们各自对爱情的想象,以及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在条条框框,一成不变的生活之外,与其说是渴望自由,不如说对改变的幻想,使得她们甘愿犯险。毕竟想象的画面,充满无限可能。所以并不是 Abe 这个人真的有多好,而是 Abe 唤起了她们更大的想象力。就像毒品,并非毒品本身迷人,而是毒品引发吸毒者自身各种虚幻的快感,使人深陷这构想出的天堂乐园。

    

     § 春梦了无痕

     当 Jill 发现 Abe 是言行不一的杀人犯,她很快的「恢复理性」,所有的浪漫都消失了,她清醒的速度,彷佛从来没有爱过 Abe。突然她觉得还是本来门当户对的男朋友好,那些浪漫的憧憬都比不上安定的生活。

     伍迪.艾伦讽刺了浪漫小说中的爱情,大难来时各自飞,哪来的坚贞不移。

     又讽刺了中产阶级(Jill)的年轻人,他们过着布尔乔亚的小资生活,总是一面奉公守法,一面以挑战规范来发泄自身对自由的渴望,但当麻烦来临,他们还是会躲回原本舒服的小窝。他们终将发现,自己是羊,不是狼。

     并且好好的讽刺了哲学家在内的知识分子,嘴里一套,手上一套;表面一套,里面一套。什么理性不理性,真正能在考验中实现理性至上、性善论的根本没几个。

     撇开 Abe 和 Jill,Rita,真的和丈夫提出离婚的要求,打算跟 Abe 远走高飞。可是 Rita 如果知道 Abe 是位杀人犯,她还会为这段感情奋不顾身吗?倘若成行,她会不会有天也和谋杀法官的 Abe 一样,在更大的考验来临时,退缩并做出自打嘴巴的行为?

    

     使人盲目的,岂止爱情。当我们过份的沈溺于自身的想象:幻想某件衣服穿在身上,会特别好看;幻想某个人肯定跟外表一样温柔;幻想就算今天不写作业,明天也能把作业写完……

     无论是 Abe 或 Jill,理性的声音都顺着他们的意志,时而成为抉择背后的执政党,时而成为在野党。毋宁说,他们是选择性的在聆听理性与非理性的声音,然后按照自己当下的情绪与喜好,决定哪一边的声音更有「道理」。理性如此微不足道,显现人性如此经不起考验,但为何我们要刻意考验人性呢?

     这又回到哲学家本身,到底哲学家没事挑人类的毛病,能够给人类带来些什么?经不起诱惑的还是一错再错,在错误中似乎才能真正学到教训。综观整个人的历史何尝不是如此?

     浪漫的爱情与哲学同病相怜,一场有闲阶级偶尔做的春梦。「咕噜……」伴随饥饿的信号,再荒唐的春梦也比不上清醒时,热腾腾的一餐。

     [解语] 人性面前,众身平等。

     1.参阅The Nicomachean Ethics, Aristotle, 亚里士多德 , (2009)(http://classics.mit.edu/Aristotle/nicomachaen.html(link is external))

     2.如学者评述:「在亚里士多德的传统里,理性被认为是人发现自然法、趋善避恶的手段,也是基于统一、清晰和辉煌的理性原则进行审美判断的工具。」参阅历史视野中的西方教育哲学, Dupuis, Adrian M., andGordon Michael , 北京市, (2006) ,页14。

     Read more @哲学新媒体 Philosophy Medium:http://www.philomedium.com/blog/79386

    

     微信号「iwish89」

     欢迎投稿与合作 zhexueyuan2013@163.com

    

    


    

    


    

    

    http://www.duyihua.cn
返回 哲学园 返回首页 返回百拇医药